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诰》是研究早期道教发展及魏晋南北朝社会的重要典籍,但其流传中文本多有舛误。日本学者先对该书作出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真诰》赵益点校本则为国内整理该书的最新成果。赵校《真诰》为学界提供了方便可靠的研究底本,但由于《真诰》编纂本身较为复杂,加上道经检索利用不便,故在整理时很难尽善。如在旁参俞本或据文意改动文字时个别地方尚可斟酌、点校中偶有漏校之处、标点或加专名符号尚可再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黄宝华点校任渊《山谷诗内集注》的印行出版,对黄庭坚研究无疑有着推动作用.然而,在其《内集》校注中,黄校随意改变书中原文,虽然纠正了任注中的一些错误,但率意处甚多.对任注中的一些错误和可疑之处,黄校也未能予以校正或说明.  相似文献   

3.
《庄子阙误》载录唐至北宋中期《庄子》八种版本的异文,对探讨监本《庄子》的形成和影响、唐宋《庄子》的流传与演变及《庄子注疏》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蒋门马认为诸本异文皆是据郭注成疏、句法文意“篡改”或“增补”而造成的讹误,不足为据;将其与敦煌写本和高山寺钞本对比,发现异文中有一部分是有来源的,不是抄校者的篡改。梳理诸本之间的关系,发现天台本与监本属于同一系统,张潜夫本是以监本系统的本子为底本而成,文如海本与众本都有共同异文,可能曾参校众本,张君房所校三本则互有参考。《庄子阙误》在记录诸本异文时有不少遗漏和不完善之处,包括《庄子校诠》在内的各点校本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遗漏的异文见于《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研究和点校时需要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华阳颂》的作者、《真诰》的编者均为茅山道士陶弘景。《华阳颂》内容依据的是《真诰》,二书均有道、佛成分共存的特点:《华阳颂》内容具有鲜明的道教特征,其五言的形式来自佛经偈颂;而《真诰》的突出特点是在道经中杂入佛陀所言。《华阳颂》道、佛成分共存的特征与《真诰》有关。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校注出版重要古籍是一项学术性很强 ,难度相当大的科研工作。做好了可嘉惠学人 ,功德无量 ;反之则得不偿失 ,甚至贻误世人。 1998年 8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理藩院则例》(以下简称则例 )即是一个不成功的实例。该书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 ,署杨选第、金峰校注。但据其“前言” ,杨为实际点校注释人 ,是该书第一责任者 ;金峰先生只是“从资料的提供到点校中遇到的难题 ,均给予热情地帮助”。该书“以卷帙完臻的光绪本作为底本 ,以道光本为主校本 ,并以蒙满汉三种文字的版本相互对校。同时 ,与乾隆朝内府…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真诰》与"启示录"及"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比较视野,不仅对进一步探讨神仙道教的特质,而且对理解与阐发中西宗教文学的内涵与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真诰》确实具有"启示"(revelation)的意蕴,但在《真诰》中"启示"所依赖的思想基础"末世论"(Eschatology)和"千年王国主义"(Millennialism)都并不充分;《真诰》的"启示"属于一种宇宙论式的启示,从而具有神秘主义(mysticism)的性质。《真诰》同样具有"启示文学"的文体(literary genres)禀性,但由于在宗教思想和历史渊源上与《启示录》存在显著差异,《真诰》"启示文学"呈现出中国宗教文学的鲜明特性。  相似文献   

7.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所收的校注本《钦定学政全书》,以素尔讷本为底本,实施标点和校注。《钦定学政全书》详细记载了清代学政的考试事宜,是清代科举研究绕不过去的文献,而校注本对书中的名物掌故和典章制度都作了注释,降低了文献的阅读难度,不仅最便初学,也给高明提供借鉴,必能改善清代最低层科举考试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徐松《登科记考》一书最早的本子是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赵守俨点校本即以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为底本,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一书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登科记考补正》不仅沿袭了点校本的五十余处错误,而且增加了八十余处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献艰深晦涩,目前的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非常薄弱.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释读古典文献,是治中国古代学问的根柢之学.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但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在某些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四年四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明史》 (以下简称“点校本”)。这部书系采用前此最好的版本,即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标点、分段,并且作了校勘,订正了“殿本”中大量的错误。因此,在目前流传的《明史》各种版本中,“点校本”可算是最好的本子了。但是,笔者阅读“点校本”时,发现点校者对“殿本”的一部分错误,尚未予以勘正;而且有的地方标点不当,致使词句含义与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