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以改革促发展的转型时期。国家从农村到城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制度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后来,又对城市的蔬菜、副食品和粮油供应、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给农民带来了“自由活动空间”和“自由流动资源”,从而引发了中国特有且令世界瞩目的民工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现象。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即全国有近2000万的流动儿童。截止2005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达1.4亿人,据2000年全国流动人口管理经验交流会上的权威人士估计,到2010年将达1.6亿人。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正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数量上持续增加。二是“家庭化”趋势明显。三是不少流动人口正在变为“移民”。这些特征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引发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义务教育是制度性安排的公共产品(服务),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领域,有为政府应正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采取高效并能保证公平的政策措施,来有效提供公共产品。本文拟就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跃光  范子英  冯晨 《管理世界》2023,(2):72-82+123+83-87
具有相对固定来源渠道的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融资机制,对于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供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专项融资不仅需要考虑资金的筹集,还要重视资金的分配。本文利用我国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的政策变革,根据开征时间的差异以及省与市县的分配比例,引入双重差分模型,以识别拓展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对地方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专款专用性质的地方教育附加的开征,为地方教育支出提供了确定的经费保障,显著地提高了地方的教育支出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也实质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政策覆盖范围内的年龄群组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为义务教育寻求具有稳定财源的专项融资渠道,并且协调好这种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分配,对于义务教育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也证实了义务教育资金下沉到基层财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是1994年确立的,曾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许多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难,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兑现。体制和投入问题,成了困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01年6月中旬,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同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会议和国务院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即“进一步完善农村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要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不能不考察其教育;要看其教育,不能不从基础教育看起。因为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教育,很多地方已经从“有学上”进入到“上好学”的阶段。然而.由于各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今天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就是要让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受相同或相近的公平的优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均衡”的内涵就是让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平等分享教育资源。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面对我国这样一个现状,假如要强调教育质量的公平,就要强调区域内的公平。就要从区域内、校际间的公平做起。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已经超过800万。庞大的流动儿童数量对于其在城市受教育问题造成了很大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因此,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一方面,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公办学校的投资以及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鼓励多方办学拓宽教育渠道,使农民工子女多途径就学。  相似文献   

6.
王理 《经营管理者》2013,(17):347-347
我国流动儿童的出现到现今群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不公平的制度环境阻碍着这个群体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政策歧视到政策保护三个政策阶段。这一系列政策一方面有效的维护了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仍存在实施效果与政策目标偏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5年2.2万领导干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拨款情况注:2006年至2010年,我国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5年间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情况本周数据看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面临着投入不足、效益不高、事权财权不统一、拨款依据不合理、收费标准不科学、多元化筹措政策力度不够、生均教育经费总体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需要明确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明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分工,完善公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和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发挥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使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制度化、采用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公式、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生贷款资助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拨款的力度与效益、改革高校财务制度、鼓励创收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 ,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90年代初中期 ,有的调查已经涉及到“浙江村”里的幼儿园 ,有些南方报刊也有关于深圳郊区的“铁皮房”识字班的报道。但是 ,那时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 ,也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 ,突出而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毫无疑问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著名的流动儿童学校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社会问题的象征。国内多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 ,若干海外媒体如《…  相似文献   

10.
田宝宏 《决策探索》2009,(18):1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口流动产生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它不但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结构,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规划未来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提出的,当前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何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内容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主要在于两方面的统筹,一是制度统筹,二是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教育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最突出的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教育不足,教育资源总体不够,区域与城乡分布不均等。教育不足现象背后主要的原因:财政拨付不足和不到位共存;二元经济造成客观上的城乡和地域资源分配不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导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办学体制。随着“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正在由过去依靠农民交费办学为主转向政府投资办学为主。但县级财政多是“吃饭财政”,要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因此,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方式、拓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渠道,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机制,就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者来说,流动儿童问题是现实生活本身提出来的新课题。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而继续留在城市。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高考前夕,总有一个话题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京、津、沪发达城市的高考录取线,总是令人吃惊地低于其他城市。这和人们的直观判断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按讲发达城市的教育条件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城市,考生的综合素质也该高于其他城市(实际上,这一点正是京、津、沪地区高考录取线低的主要理由),却为什么偏偏可以书念不好,书念不好还可以上重点大学。这种向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性特权,引发了许多人不惜重金把孩子的户口落户京郊,然后在原地区参加高考,以期分享户口特权的一杯羹。事实上,这种户口特权带来的受教育权不平等只是整个教育不公正的一个非常次要的背影。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基础性的义务教育上。首先,对农村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国家投在京、津、沪每个中小学生身上的人头费是偏远落后省份的几倍,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投入基本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虽然各地政府也多方努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基层财政实际上不堪教育的重负,最穷的依然是教育,最苦的依然是孩子。其次,城乡壁垒下的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严重不平等。据调查,京、津、沪等发达城市外来的流动儿童人数已达数百万人、这一群体的受教育遭遇种种歧视与困难,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失学严重。再次,在教育总的投入上,国家也更偏重于精英教育,而对基础教育则更多依靠县、镇财政。由于县、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造成基础教育不完善,基础不扎实,从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整体的劳动力水平。现在我们都在大谈教育产业化,其实,这里有个分类指导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产业化,也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宜提倡产业化。对于那些基础教育范畴,那些贫困地区,国家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重担,使教育真正成为公正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期盼已久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终见曙光。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郑重承诺: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2005年,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约14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一级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费投入责任,四川作为西部相对落后地区、财政能力并不富裕,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相似文献   

16.
我来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来苏小学,今天我能与教育部专家和部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行们,面对全国电视观众朋友,尤其是面对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朋友交流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年多以来,我们农村学校在实施<实施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以及<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等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对新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对比中有哪些困惑与感悟等问题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17.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而农 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衣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柑于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保证,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逐步改善农村教育的环境才能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迅猛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成绩是主要的,如“两基”攻坚,“普九”教学设备设施的更新和添制,学生受教育普及程度的拓宽,学校类别的增加以及现在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免除学生杂费等民心工程都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说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着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对其教育教育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其教育的工作中只有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利用丈献检索法、档案查阅法等途径,广泛搜集、整理获得大量祥实的资料,回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对“十一五”新机制改革进行分析;对,仅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行探索。在此愿和教育界、经济界的工作者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