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而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它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震撼了整个社会,在群众中起了广泛的思想解放作用.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风云人物之一,如何评价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问题.本文就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作些探讨,谈点粗浅的看法.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始的.早在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就曾提倡过白话文运动,而且还出版了不少白话文的报刊和书籍.但是,那时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解放以前出版的学术著作,诸如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炳堃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十四辑)等,都注意到五四文学和近代文学的关系及时代思潮同文学变革的关系,但这些史著,由于所论的角度或侧重点不同的缘故,大都只提出了问题,未能展开论证,有的论著,或立论失之偏颇,或资料明显荒缺。虽然有好多问题留下空白,但先躯者的起步却是可贵的。解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研究工作者以新的观点和较为丰富、翔实的资料,对这个专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严家炎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眼于新文学的"当下"文坛,从不同方向推进"人"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既有的新文学描述的质疑中重新认识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的“文学史”价值.文学革命倡导中的“意识形态”泛化,导致新文学初始期非文学之流弊,这在本世纪中国文学中有突出的表现.穆木天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切中这一弊害,虽在当时未产生影响,但因其“合理性”,在尔后的新文学发展中得到历史的回应.文章通过穆木天的个案分析,建构新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运动超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关键是对白话之美的发现与体认,从美学上论证了白话文用之于新文学的正当性,解决了新文学至关重要的语言选择难题。进而根据白话文的特点,为早期新文学设定了真实、抒情、个性等审美尺度,更新了文学的审美内涵。白话之美的观念有力反击了文言复古的主张,但也给早期新文学造成了语言自然主义、审美平均主义等局限。?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是文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观点 ,确定了新文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文学的哲学基础 ,倡导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融合 ,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是其“五四”文学理念的重要基础,它不只是改革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文字工具,还具有着“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启蒙的巨大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更广阔的思想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2.
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什么是新文学》等一系列文章,高扬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旗帜,猛烈抨击封建兽道、神道的旧文学,力图从内容上为...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提出了"双线文学"这一学术命题,这在五四期间直接催生了他的白话文学主张,对建设新文学起到了积极的功用。双线文学史观给了胡适等人以语体革新的启迪,帮助他们找到了建设新文学的最佳实施路径,同时又深化了他们对前人进步创作思想的认识,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他们还由此认清了文学的进化规律,从而更加坚定了建设新文学的信念,五四新文学也因此而沟通了与中国文学千年健康血脉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坛,现实主义文学贯穿始终,并且日渐发展,终成为主体的文学流派,而“五四”期间曾与异峰并峙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所经历的时间虽相对短暂,但它却以粗豪奔放、恢奇诡异的风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先进中国人的注意中心从政治革命转向思想革命,从社会解放转向个性解放,这种汹涌的社会思潮对直抒胸臆,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催生作用。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新  相似文献   

15.
<正>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为了反对封建旧文学并使新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学。先驱者们不仅积极翻译欧美各种文学理论,在不少刊物上出这方面的研究专号。(如《小说月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号”、“拜伦号”、“罗曼罗兰号”,《少年中国》的“法兰西号”,《创造季刊》的“雪莱纪念号”等等)。而且还努力撰写西洋文学史论著。(如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郑次川的《欧美近代小说史》,王维克的《法国文学史》)。在这种大力倡导和介绍之下,在短短的时期之内,欧美各种文学理论、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传入中国。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学子对新文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意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新文学的历史渊源。他们的看法尽管不尽合理,但毕竟注目于远因和近因了。而五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新文学史版本,却截然以“五四”为界,勾划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1919至1949)的模样,不免使人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突如其来”之感。到七十年代末出版的的几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又都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也仅在《绪论》或《导言》中作简要的说明。最近,樊骏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那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的问题。(《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1.)笔者在本文中,试作五四新文学与辛亥革命关系的探讨,旨在从一个侧面说明“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三十年代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 ,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文学史思维模式 ,其中胡适以文学随时代变迁的进化的观念为新文学寻找立身的根据 ,梁实秋以人性为标准并从共时的角度反思新文学的缺失 ,周作人则试用历史循环说来追溯新文学的源流。其后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也全面介入对新文学的评论。多种文学史观的初步建构并彼此形成互动互涉的对话关系 ,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文学史写作 ,逐步推进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胡适发表于一九一七年一月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正式宣言。但是直到如今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有的仍认为此文所提倡的不是文学革命,仅仅是形式主义的改良,明显地暴露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面貌”。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就其实质来说,究竟是革命的还是改良主义的,尚须认真研讨。笔者不揣浅陋,想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判定五四时期文学主张是否具有革命性质,我认为重要的依据,是看它能否体现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精神。《文学改良刍议》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精神。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文学改良“八  相似文献   

19.
初期新文学,即"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创作活动,是五四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整体思潮运动的关键性部分。现代人道主义者对理想的"人"的发现,成为初期新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并在周氏兄弟引领下,引发"人间性的发现"创作热潮。理想的"人"的发现包括四个层面,五四"人的文学"家均做出了新的文学表现:首先将人看作人,却又发现当今国人均非人道主义理想所要求之"人",不过,人道主义人性观认定"非人"皆可改造成为理想之"人",于是五四"人的文学"家着重表现了在人类爱的感召下个体精神"觉醒"的"爱的奇迹",鲁迅、周作人、叶绍钧、谢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均做出成功的文学表现,并创造出新的文学主题与形态。  相似文献   

20.
当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时候,胡适正在美国留学。此时,陈胡二人虽未谋面,然而,大洋两岸间的信函往返,已使他们在文学革命问题上志同道合“神交颇契”了。1917年1月《新青年》刊载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该文的发表,表明胡适正式投入了新文化运动。而且也为这个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继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之后,又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胡适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学,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主张以白话文写作诗文和用白话文写出的文学作品,早已有之,该文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胡适的这一主张,尽管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但它的革命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向来是统一的,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旧文学失却了表现工具。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文学的产生提出了必备条件;从而促进了文学内容的革新。不仅如此,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义还越过了文学领域,它还使虚伪丑恶的旧思想失去了藏身之地,在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