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本体中不能没有修辞。在语言学习中,应恰当地选择语言的修辞手段,选择表达方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借代(Me-tonymy)与换称(Antonomasia)属美学修辞的两种手法。在学习中,笔者偶见两者较容易被混淆,试浅析如下。一、概念上的差异借代作为一个辞格是不把要称的事物直接说出,而用和它有密切不可分离关系的事物来表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仅知道所写的是什么,还能想起所说的事物的特征。借代通常有如下几种:容器代内容,关系密切的一物代另一物,工具代行为者或行为,作者代其作品,具体代抽象等。例如:Heistoofondofre…  相似文献   

2.
借代这一辞格在成语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形式的缩略、特定的语境以及其他辞格的兼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成语即借代型成语。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查找,对借代型成语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围绕借体与本体将其分为对代与旁代两大类,大类下再细分为三小类。并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更为清晰地呈现出借代这一辞格在成语中的独特运用与延伸。借代赋予了成语更多的表现力,而通过借代辞格发展而来的成语更是展现了借代辞格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修辞学史研究和修辞史研究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宗廷虎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修辞史研究而言,在理论探索中,指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修辞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明了修辞史研究的方法,阐述了辞格史研究的理论;在实践研究中,具体研究了借代、引用、避讳、回文、镶嵌、顶真这六个辞格的历史演变,进而研究了诗歌体中连珠格、顶真辞格连环体、药名嵌字格的历史演变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辞格,系统研究了中国集句史;在方向引领中,组织撰写《中国修辞史》和《中国辞格审美史》。这些成就,对修辞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浅谈英语的借代乔世馨,李岩借代是英语中除明喻和隐喻以外最常用的修辞格。它是用一种事物的名称使人联想起与之密切联系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手段能使语言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恰当地使用借代还能起到幽默、含蓄和讽刺作用。英语的借代可分为转喻、...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里的修辞方法很多,借代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借代,从字面上讲就是借来,代替。具体地讲,有时为了修辞的需要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和他(它)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或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具有以少胜多、化凡为奇的表达功能,所以很受古代诗文家的青睐。把握借代手法的用意。  相似文献   

6.
在修辞研究中,或涉及修辞问题的语文教学讨论中,常常出现为辨析一些修辞实例而争论不休、相持不下的情况。其中尤以辨析某些形似借代或借喻辞格的争论居多。这些争论,不仅在阅读、写作上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包括辞格)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涉及修辞研究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即:在考察修辞现象,分析各种修辞实例时,可不可以脱离语境而单看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修辞学角度对“春秋书法”进行解码,认为“春秋书法”是对上古社会政治伦理规范的一种修辞学阐释,体现了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丰富高超的修辞技巧:注重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注重句子的调整,如移位、分合、省略;注重辞格的运用,如避讳、比喻、反语、借代、统称、增字、转类等.不仅具有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一般修辞功能,更具有寄寓微旨、惩恶劝善的特殊修辞功能,体现了审美价值与社会功利价值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作中真挚情感的成功表达与其对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语言技巧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辞格匠心独运的运用。辞格有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内容修辞辞格和形式修辞辞格,比喻、拟人、对比、用典是四种比较典型的内容修辞辞格,在李清照的词中有着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并取得了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metaphor(暗喻)和metonymy(借代)是英语修辞学中重要的辞格。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把metonymy这一辞格译为“借喻”或“转喻”。然而,汉语中metonymy相应的修辞格宜为借代。本文对metaphor和metonymy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在概念、结构、过程、目标、主观与客观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对比喻的思维方式的分析,探讨暗喻产生的原因;同时,将两种辞格同汉语辞格加以比较,尝试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以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10.
浅谈修辞造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摹状、引用、借代、比喻等辞格构造新词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修辞造词对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是通过修辞的方式形成的.这一部分词形象生动,在表达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更鲜明地表达出词汇的色彩意义,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表意性,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是汉字表意体系的充分体现.从而,我们也可以发现,修辞不仅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造词方式,是与词汇系统的发展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佐藤信夫辞格体系的独创性在于,着重研究了西方传统修辞学中那些不太受人重视的特异辞格,从中挖掘出了修辞感觉的创造性认识造型的源头,并据此将这些辞格逐个推演出来,构成一个以感觉的内在矛盾性作为动力的动态开放的辞格体系.他以生动的例子说明修辞感觉的这种创造性认识作用是作者和接受者双方自由想象的共同产物,由此也揭示了语言本身的本性就是隐藏在修辞学中的能动的认识论功能,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交往工具和形式技巧.佐藤的这套体系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修辞哲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修辞学研究对各种具体的辞格大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一种新辞格确立的原则和依据重视不够。文章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试图来解决辞格确立的标准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修辞效果原则,并指出修辞其实是对正常语言现象的偏离或变异。文章最后还提出了我们确立新辞格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借喻,还是借代?——修辞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从理论上说,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它们所依据的客观基础不同,所起的修辞作用也不同,二者是好区分的。借喻同其他形式的比喻一样,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类似点;借代的本体和代体之间不要有类似点,需要的是有紧密的内部联系或外部联系。借喻同其他形式的比喻一样,重在刻划  相似文献   

14.
拟声作为一种修辞格,主要有基本拟声和次要拟声两种形式,它常用于广告、诗歌、新闻标题中,创造出所需要的音响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拟声辞格在不同文本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借代格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借代格始终与借喻纠缠在一起,因而对借代辞格的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家和修辞学家的普遍关注,时至今日仍没有达成共识。为此,将侧重于二者的区别,对借代辞格进行一番梳理,以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借代或转喻在传统上通常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近年来,人们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认为借代或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的一种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语言现象。文章对汉语借代和英语转喻的生成与认知进行了分析和理解,并分析了借代和转喻的运用、认知模型、类别及语用,并附以一定实例,旨在发现其在语言中的运用规律,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谐音是积极修辞中有着极高使用率和覆盖面的修辞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如何看待谐音地位问题上,我国修辞学界一直存在认识分歧。主张将其作为辞格处理者,尽管意见不无根据,但论证乏力;主张将其作为辞趣处理者,尽管观点由来有自,但已不合时宜。辞格与辞趣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常用性、稳定性、规律性,据此,应将谐音纳入辞格范畴。任何辞格都应具有区别性特征,对于谐音特征的说明只应以其单用形态为根据。作为辞格的谐音,其定义应当是:谐音是指以语音相同相近为条件,通过非固定位置上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照应关系的建立,以满足表达需要的修辞方式。明确谐音的辞格地位,有助于谐音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的一种修辞格—transferedepithet(转移描述词),是通过形容词的转意和位移的特点来表现其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段。这里,笔者着重分析一下transferedepithet辞格的表现形式及其修辞效果。一、什么是transferedepit...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创新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产生和理解无穷多句子的创造性能力.这种创造性能力有两种:一种是规则制约的,即运用语法规则创造从未被人们使用过的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另一种是"修辞语言"的创造力,即将已有的语言单位按照认知规律用于新的情景,是对语法规则的有意偏离.所以,语言的创新与修辞是紧密相关的.基于此,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以拟声、谐音、仿拟、借代和隐喻等辞格为例,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运用修辞手段创新语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修辞在文学语言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家在进行英语文学创作时经常运用诸如平行、类比、反复、隐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格,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迭效果。此篇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对英国作家成廉·戈尔丁的《思考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进行研究。在分析作品、发现奄找出各种修辞语句和段落的基础上,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平行、类比、反复、隐喻、夸张和借代这几种修辞格在此篇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作用,从而阐释了戈尔丁是如何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幽默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与此同时,此项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