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于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大学生使用微博具有信息海量化、思维理性化、方式简便化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比较点,从教育主体、客体、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盲点和挑战,并认为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高校要强化微博管理,打造"草根性"微博名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微博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巩立超 《中文信息》2013,(10):27-28
网络文化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使大学生产生孤僻的性格、人际情感淡漠,甚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道德法律观念淡化、思维方式的渐变等多重消极影响。本文对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助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其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学生特有的群体性致使高校网络舆情形成非常快速,而大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易受他人影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主动地占领高校网络舆情新阵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生命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中,应从确立理念、明确目标、挖掘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微博迅速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平台,给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和契机。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微博这个功能强大的新型网络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在分析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就如何利用微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出发,论述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并提出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进入高校校园,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搭建了新的平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异质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因相似的兴趣、需求等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集聚分层,形成一个个封闭、独立的网络文化圈层。这种网络圈层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同时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对网络圈层化现象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同意日本学者把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归结为群体性与个体性,或“间-个人性”与“个人性”之间的差异,分别从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结构对中西方人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在深层结构上突出和讲求个人性、个体性——一种以神性为中心的人格,而在表层结构上突出和强调集体性或间-个人性一一一种伦理-政治关系的应答性的角色,人格与角色的统一不二,构成了一种有机的人格观念结构。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则不然。其个人性与群体性、或人格与角色大抵是分离的,难以调和与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一种思辩-分析的人格观念。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映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政治伦理学说,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离不开灵魂学说。灵魂说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是人性和神性、人论和神论的交汇地。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与肉体相分离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不朽的实体,通过灵魂论证理念的存在,而且使人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反对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还是优于高于肉体。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提出“灵魂三部分”之说,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坚持思维与感觉是灵魂的两种不同的功能(能力),两者与对象的形式同一,都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更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乃至永恒不朽的主动理性;柏拉图(以正义论为核心)和亚里士多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通过多方调研 ,基本摸清了当前我校理工科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在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且在我院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实施、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郭文 《云梦学刊》2002,23(2):67-70
《大雪无痕》的主题不是反腐倡廉,而是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精神与道德问题的关注与构建。当我们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出思想性格,即真实与虚假、坚韧与虚弱的品格分析,以及读者的“期待视界”等诸方面进行透析时,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便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其创办宗旨为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学人群以学者及科学家的身份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不仅洞察科学精神的本质,还实践着身为学者及科学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学人群与20年代"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及30年代的全盘西化派有所不同,他们努力调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并积极寻找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寻求科学精神与中国本位的并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科学精神并行不悖,其最终目标即"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尤凸显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迥异。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与东盟开展科技合作的三个基本认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对当前东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科技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认为双方之间在科技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科技合作可以实现双赢。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些可以作为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切入点的领域,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和谐”包括从民族关系而论的国家统一和从社会关系而论的国家安定两大内容。在实现和操作方式上,则主要有“和一”与“和同”等不同的进路。“和一”,意味着在循守等级职分和社会分工前提下的国家上下协同一心;“和同”,则是以和兼同。倡导“和而不同”与要求将“和”与“同”整合起来并不矛盾。和一、和同与和谐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和谐观或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民族的上下协同一心、同心同德才可能实现。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最终目标的“大同”社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和谐。传统的和谐观立足于静态“均平”,在今天则须添加进“发展”的内涵。社会国家的安定统一与个人心情的舒畅自由,最终保障着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9.
天、地、人和合为一,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在儒家文化体系当中,天、地、人之所以能和合为一,其哲学基础在于三才在阴阳二气上的同构,而其实现的方式、途径则在于用礼用乐。礼与乐有祀天祭地之礼乐,也有人群社会内部之礼乐。前者可以使人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得以与天、地和合;而后者可以首先实现人群社会内部的和合,并进而达到天、地、人三才内在的和合。  相似文献   

20.
东亚三国近代文化选择与成因考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形成的近代东亚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表现为“中体西用”;在朝鲜与日本分别表现为“东道西器”和“和魂洋才”。东亚三国近代文化虽说在形式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三国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使三国近代文化在对传统的反思及西学分量等内容上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