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肇进士及第非万历三十年(1602年)而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杂俎》付梓时间在万历雨辰(1616年)。该书主张妇女“亦可择夫”,并提出“虚实相半”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浙江西南部崇山峻岭中的遂昌城里,至今保存着一座纪念我国晚明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祠宇“遗爱祠”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万历十一年(1583)举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他秉性耿直,嵚崎磊落,为官清正,忧国忧民,敢于打击恶势力,因此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嫉恨,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三百八十年前,汤显祖被贬职到遂昌任过五年(万历21年至26年,即1593——1598)知县.时间虽短,却做了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遂昌人民赞扬他是“清宫”,尊称他为“汤公”.后来,汤显祖罢官返乡,遂昌人民怀念他,特地建造了这座纪念堂.汤显祖在《与吴本如岳伯》中说:“昔人云:良牧所在民富,去而见思.初谓平平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岭海诗文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而贬官徐闻,任职时间不到一年,却是他思想与创作的重要时期,清远、澳门、海南、徐闻等地的景物均在他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如果没有贬官的遭遇,他的生活视野没有这么广阔,其题咏岭海山川风物的旅游诗文就不可能产生。也许,汤显祖的南粤之行,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4.
徐朔方先生认为《玉茗堂批订董西厢》系伪托,其主要证据是屠隆在万历二十三年春天没有到过遂昌,而时间署为“乙末上巳日”的《玉茗堂批订董西厢》序中提到“适长卿访余署中”。其实汤显祖的两首赠诗证明了屠隆在春天有过遂昌之游,其他资料也说明了序文的真实性。事实上,汤显祖与屠隆在遂昌对《董西厢》的讨论及批订,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前一次极有意义的艺术酝酿。  相似文献   

5.
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当下主要有李渔和冯梦龙两说,然“李渔说”明显不合理,“冯梦龙说”又没有提出证据,故在学界响应极少,反对的意见却很多。笔者最近从明代关于“汤显祖赏《金瓶梅词话》”、汤显祖与《金瓶梅》的关系以及崇祯本评语中的“情”与汤显祖的“至情”说相当接近等几个方面发现,崇祯本的评改者极可能为汤显祖。并认为崇祯本《金瓶梅》底本是万历本的抄本而非刊本。  相似文献   

6.
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1550——1616)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天弃官回到家乡临川,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十六日逝世,家居长达十八年之久。这段时期,是汤显祖戏剧文学创作和从事演出活动的黄金时期,是他才华迸发的时期,也是他贡献最大的时期。汤显祖之所以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7.
晚明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对汤显祖深有影响。他俩是否谋面,学界长期未能搞清。笔者曾翻《临川县志》偶见李贽为城东正觉寺写有《醒泉铭》,文中有"是万历己亥,余与汤西儿正觉寺后作系念"一句,此时汤显祖已弃官在家,"西儿"是他的已夭亡儿子,于是提出李与汤有可能在临川会面。而徐朔方先生据此便断为"汤显祖罢官的第二年,他和李贽曾在临川相会"。查林海权的《李贽年谱考略》对万历二十七年李贽寓居南京永庆寺记载甚详,其没有离开过南京。《醒泉铭》实为假冒李贽之名的伪作。《铭》中所说的"系念"也无从认定是对汤氏夭亡"西儿"的"系念"。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瓶梅》成书的年代问题,中外研究者们有好几种说法。主要有两大说:一说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简称“嘉靖说”);一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简称“万历说”)。“嘉靖说”是一种旧说,而且据的是传闻,没有扎实的根据。到1933年7月,郑振铎在《文学》第1卷第1期上发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认为“《金瓶梅》是作于万历三十年左右,”第一个同旧说进行挑战。次年(1934)1月,吴晗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认为“《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大约是在万历十年到三十年这二十年(公元1582—1602)中。”后来主张“万历说”的越来越多;黄霖先生认为《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更为精  相似文献   

9.
若要研究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曲律思想,评价明代万历年间的汤显祖与沈璟之间的争论,就必须对汤显祖曲律思想的形成根源有所认识。本文结合明中叶社会、文艺思潮、文人习性以及汤显祖的创作个性,对汤显祖曲律思想的成因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评点萌兴于明万历年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年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出版的小说评本约20种,占嘉靖以来出版小说的三分之一强。”[1]万历时期在整个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直接影响了之后小说评点的特征形态与发展轨迹,小说评点自万历萌兴,历三百多年而不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中国小说评点在这个时期的发端,必然与这个时代特殊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清人赵翼指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2]黄仁宇也把万历…  相似文献   

11.
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 清朝拂授看行李,稚子牵舟云水间。这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在明万历26年(1598)弃官时赠别遂昌吏民的诗。这年春,汤显祖作为遂昌知县去北京向吏部上计(指把赋税收入等政绩写好呈送朝廷考核)后,决意弃官告归。归途中,遂昌吏民在扬州钞关(运河码头)饮泣挽留,汤显祖仍力辞并赠诗告别。从诗里可知汤显祖弃官的决心和惜别的心情,同时也充分反映出遂昌吏民对汤显祖的笃谊。不仅如此,直到汤显祖归里十年后的万历36年(1608),遂昌士民还在城内建立他的生祠(现遂昌城内东街小学路),专门派姓徐的书画家赶到江西为汤显祖画像。从隋到清历1300多年,有姓名可考的遂昌县官共有315人而能受到人们如此怀念的,尚无第二人。  相似文献   

12.
万历十二年始,汤显祖在南京任官十载。在此期间,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南京城市生活的产物,对南京城市的书写包罗万象。这些诗文从市民的文化认同和立场出发,运用丰富的城市意象,将城市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文学史上号称公安三袁。“二袁才名,在万历时几倾天下。”(《桃源县志》)袁宏道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生只活了四十二岁。他从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即结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下称《行状》)但是,他正式从事文学活动,大概是举进士(1592),特别是令吴以后的事,从那时到死,总共不到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14.
从童心说到性灵说, 文人主体性规定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贽的 “才胆识” 三要素说重视写作 主体的独立识见与批判能力, 而袁中道以李贽三要素说为基础, 把袁宏道万历二十五年的唯趣说和万历二十 七年以后重学问的倾向加以整合, 归纳出了性灵主体的 “识才学胆趣” 五要素, 形成了以 “尚趣” 和 “重 学” 为特色的新论述。 “尚趣” 是袁宏道漫游吴越时从自然山水中获致的生命体验, “重学” 是其任职北京 时从宋人别集和禅学实践中生成的诗学经验。 把尚趣与重学的倾向统一起来, 赋予性灵主体以崭新意义, 这 是公安派对性灵诗学的重要拓展, 也展现了此期诗学演进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15.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较有影响的宦官。他从“嘉靖十五年蒙选入内中馆读书”起,到万历十五年被“谪为奉御,安置南京”止,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普通太监平步青云:从嘉靖时期即为秉笔太监之一到“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直至万历时升任到太监中的最高的最职务一秉笔太监兼司礼监掌印。明人沈德符、刘若愚曾有过记述:“司礼监为十二监中第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发展到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个辉煌的局面。这个时期的汤显祖、沈璟和潘之恒,分别从剧情论、音律论和表演论上各自建造了自己的理论丰碑。正是在对万历剧沦的回顾和反思中,以王骥德为代表人物的晚明论家对于戏剧的思考逐步形成体系。松蔓道人早在《曲品跋》中就宣称说:“方诸生(王骥德)东南词手,当与松  相似文献   

17.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时间以及沈德符“金瓶梅”条所记其得见“吴中刻本”时间。根据避讳情况,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至天启元年(1621)正月之间;根据沈德符生平及其与丘志充交往情况,其得见《金瓶梅》初刻本并撰写“金瓶梅”条时间亦为万历四十八年。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证明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是《金瓶梅》初刻本,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为万历四十八年年底。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作剧理论自成体系,“以若有若无为美”的作剧主张是其中的重要法则。汤显祖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一法则,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汤显祖的作剧理论具有“自成体系”、“富有实践性”、“哲理深度”三大特色,是我国戏曲理论的宝贵财富。汤显祖可与王骥德、李渔并称,他们三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  相似文献   

19.
编后语     
2000年9月24日,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诞辰450周年。为了纪念家乡这位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代伟人,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以2000年第3期《抚州师专学报》出版一期“汤显祖研究专辑”,以飨读者。 汤显祖并不仅仅是一个戏剧家、文学家。明万历年间的“学官诸弟子”之所以“争先北面承学”于他,就因为他们认定汤显祖“所繇重海内,不独以才”。即他不仅有诗赋灵性、艺术天才,更重要的是有思想,而且其深邃广博为一般学官“闻所未闻”。因此,我们这期近150万字的论文专辑,试…  相似文献   

20.
“情”和“灵”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中两个重要范畴。在汤显祖的文艺理论体系中,如果说“情”是文艺的基础,那么“灵”就是文艺的生机。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文学思想上通向汤显祖的“至情说”和“灵气说”,与此相对应,抒写疏脱自适的性情和表现若有若无的生命境界是汤袁文学创作中较为显著的两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