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仙镇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古代名镇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如今,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嬗变……开封的朱仙镇是中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座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积淀的名镇上,生活着这样一位对木版年画发展变迁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张继忠先生。戊子年末重走历史名镇张继忠先生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有十多年了,2008年12月26日,记者重访开封朱仙镇,才发现眼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于两年前换了主人,这是记者时隔两年后来到这里得知的新变化。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它的历史追溯于唐朝,兴于宋,鼎盛与明清,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明末清初,镇上的年画作坊大大小小有300多家,每  相似文献   

2.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特有的反映民俗文化的一种传统美术,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 明珠。本文在讲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及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对当代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进行了研 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文化物态化呈现的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历代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虽然鼎盛不再,但是年画依旧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艺术芬芳。纵观年画千百年的发展历史,既可以清晰地发现,丰富多元的信仰文化是年画的源流,积淀深厚的儒家文化是年画的血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年画的根基,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年画的气韵;也可以明确地识知,年画在唤起民族魂的文化记忆、增进真善美的文化自信、维系家国情的文化传承、展示中国梦文化图景之时代文化价值方面,一直彰显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年画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这一曾盛极几个时代的民间艺术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审视,年画作为一种优秀的俗文化品类很有可能在将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变化其审美形式和艺术样式,向具有传统年画装饰意义的新艺术式样蜕变,成为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年画艺术。  相似文献   

5.
燕赵 《山西老年》2011,(2):43-43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的热门藏品。有五类传统年画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等;二为吉祥图案,如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等,画面精致美艳,最受百姓欢迎;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等,  相似文献   

6.
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木版年画因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传承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其中以朱仙镇木板年画、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为代表。木版年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地方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社会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源流》2011,(3):42-45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  相似文献   

8.
年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山东木板年画作为中国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作为民间艺术形态之一的木板年画,沉淀了历史的记忆和传统文化内涵,积蓄着民间记忆和生活本真。基于历史、地理、人文等独特的因素,山东木版年画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深深镌刻着山东人民的审美趣味,也有较高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民间记忆。  相似文献   

9.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年画中蕴涵着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年画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体系一脉相传没有中断,呈现出与官方正统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年画真实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层状态,对于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有重要的意义。对年画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基础性工作,并且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民意基础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仙镇木版年画颜色浑厚古朴 ,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记忆与沉思 ;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平衡手法 ,保持了画面的完整性 ;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组合手法 ,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感召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题突出 ,层次分明 ,色彩和谐 ,讲究章法 ;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色彩魅力 ,它长盛不衰 ,影响之大遍及中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宗画大举流入韩半岛的时期为18世纪初,到韩国李朝后期便广泛流行,鼎盛时期是十八世纪初韩国李朝肃宗后半期。在李朝全社会实行的实学思想及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南宗画促使李朝后期的山水画得到了蓬勃发展。李朝借助于南宗画的影响力,后期山水画得以摆脱北宗画的束缚,并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化绘画的风格。到李朝末期,绘画主流表现出南宗文人画至上主义的倾向,导致了民族化绘画风格的衰退。  相似文献   

12.
漆画是一种以漆为媒介的画种,在材料使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漆画家在继续漆画的传统工艺时,不断在材料使用上寻求新的突破.愈来愈丰富的材料被应用到漆画制作中.综合材料的应用让其拥有了其他绘画形式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追溯现代漆画的产生与发展及对漆画材料的归纳整理,从而揭示现代漆画中新型材料介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本文认为,视觉典故的运用,使唐寅绘画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唐寅绘画视觉典故的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  相似文献   

14.
人类步入了新世纪,为了把中国画向更高领域推进,有必要对被历史尘封的优秀传统中国画进行重新审视.清代扬州八怪高扬创新旗帜,注重人品与书画的统一,大胆探索"自立门户",注重艺术的全面修养,对中国画的发展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水彩画家张小纲从观念到技术都对中国水墨画进行了成功的借鉴。张小纲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审美主体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的重要性,虚实结合营造意境;吸收水墨写意画技术因素,对造型进行简化,注重用笔法度。张小纲对中国画观念与水墨写意技法的借鉴,深化了作品内涵,拓展了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因之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地位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无声诗"指的是画,而"无形画"说的却是诗,这种换位言说不仅是以诗意入画和以画法入诗的文艺现象之反映,也与于"无声"、"无形"处见精神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照方式有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听之以气"的"静观"决定了画家追求画中有诗而以山水画为正宗的审美取向,色即空的般若"空观"对诗中有画的山水诗的兴盛有决定性影响,那么"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则建立在六根互用的通感和视听圆融的"通观"之上,涉及视觉与听觉的沟通、色法与心法的集合,以及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静观"、"空观"和"通观",是中国诗画创作现象直观的三种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一个因素,对作品本身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材料与技法的重视,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体现了画家对拓宽中国画表现领域的追求。从材料的角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绘画的运行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绘画体系和绘画材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传统画材料已不能满足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国内外相关材料技法的借鉴和融合,丰富绘画材料的表现形式,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正是这种材料上的多元性,也促使了中国画自身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先驱,通过在意大利游历中对西洋绘画艺术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画的整理分析,他认识到西洋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西美术融合的必要,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合中西为大家”的主张,极力呼吁中国画的变革,期望在新的时代出现新的绘画形式、新的创造者。他的国画变革观形成于民族危亡的动荡时期,着眼于变革创新的精神,与其变法思想紧密相联,反映出当时有代表性的西洋观,表现出一种较开放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虚幻意味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的水墨画中普遍存在。构成形式与水墨画创作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可以使得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逐渐形成一种水墨画作中的特殊表现形式。从水墨画创作、构成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水墨画创作中构成形式的灵巧运用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人画与禅     
唐朝中叶的社会状况为禅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自此 ,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始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文人画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经历宋、元的快速发展 ,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个画派。禅与文人画平行发展 ,相互影响 ,互相渗透 ,禅宗思想在文人画中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文人作画 ,乃在于笔墨韵味 ,借物抒发“灵性”或个人抱负。其创作旨在与表现 ,借以解脱自我。同时 ,特别注意水墨所带来的禅意 ,直至后来直接“以画喻禅” ,进而导致思禅、参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