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成就卓著、影响深远。需要指出的是,《诗品》中不仅有关于诗歌的品评,还有关于诗人的品评,这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从《诗品》中有关诗人的具体品语中可以发现,《诗品》品评诗人时有一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人物生平品评诗人、以才—气—情品评诗人,以及以本事品评诗人等。诗人的品评标准基本无涉人品,钟嵘更加看重的是诗人的才华,尤重天才、壮气,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可以与其诗歌品评互为参照。  相似文献   

2.
读《诗品》     
钟嵘《诗品》,晦于宋以前而显于明以后,明后见诸丛书者有二十余种。最早的注本是明朝冯唯讷的《诗纪别集》,以后又有黄侃的《诗品讲疏》、张陈卿的《诗品疏释》、陈延杰的《诗品注》、许文雨的《诗品讲疏》、古直的《诗品笺》。数家注本,详略不一,难以备说。冷落了几十载,近年始有注译本问世,计有:萧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青《诗品注释》、赵仲邑《钟嵘诗品译注》和拙  相似文献   

3.
《古今和歌集序》受到《毛诗大序》、《诗品序》的直接影响 ,但《古今和歌集序》绝非雷同之作 ,中日诗学的差异在于 :一个重儒家教化与怨刺 ,另一个重悯物崇情。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以其独特的诗学思想和精彩的批评实践,在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宋诗坛的五言诗具有富丽精工的总体风格。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抒情特征这一本质出发,对刘宋诗人的五言诗创作进行品评。通过对钟嵘评述和刘宋五言诗总体风格的对比分析,可从中窥见钟嵘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兴间气集》所评中唐大历诗人所处的时代与魏晋南北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入手,探讨了大历诗歌向齐梁诗风回归的现象,着重论述了《中兴间气集》和《诗品》在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评诗宗旨上的共鸣问题,从而证明了《诗品》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品》与《人间词话》在体例结构上二者都从先建立批评理论标准再到批评实践;在创作主旨上,二者都力图超越前人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诗学理论上,二者存在诸多相似相通之处,并有着各自的思想深度。《诗品》专论五言诗,正本清源,立首创开拓之功;《人间词话》专论词,体大精深,集古今中外于一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发生在一个儒家诗教与其他亚文化形态诗学观念的张力场中。这种背景下的诗学是不能脱尽诗教思想的支配的。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的论诗范畴 ,但笔者认为 ,在钟嵘的诗学理论中所隐藏“诗教”思想是其理论的真正支点。无视此点 ,将导致对其诗学的误读。本文拟对钟嵘《诗品·晋阮步兵诗》条作出疏证 ,以证此论  相似文献   

8.
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既然如此,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相似文献   

9.
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的时间尽管相距八百余年,然而它们各自在西方和东方文论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则早为世人公认。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我国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高成就,他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至于  相似文献   

10.
钟嵘著《诗品》的目的在于创立一个诗歌的品评准的,以矫正南朝萧梁文风。《诗品》的品评准的可以分为理论上的品评准的和实践上的品评准的。但在品评的实践上,却侧重于丹采,即艺术形式,而对诗歌的内容则重视不够。《诗品》与《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树上各具千秋,但也都有其历史时代的局限,它们虽都旨在总结诗文创作的经验教训,但终因忽略思想情志,偏重艺术形式,而不能彻底解决南朝萧梁时代诗坛上“喧议竞起,准的无依”的问题,也不能彻底矫正长期沿袭下来的绮丽文风。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确非司空图所作,而是盛唐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李嗣真所作。两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嗣真《诗品》一卷,李嗣真《诗品》著作权的缺失,与其生平事迹记载的混乱有关。《诗品》超越时代的诗学意义来源于李嗣真书画家、书画理论家的独特身份和盛唐成熟的书画理论。  相似文献   

12.
"沉郁顿挫"是"杜诗学"论及率颇高的一个词汇。沉郁顿挫是《诗》、《骚》之传统。钟嵘《诗品》充分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论诗之旨,而杜甫不论是诗论还是诗作,于沉郁顿挫都情有独系,因此,研究杜诗不能不考虑《诗品》和杜甫诗学在这一诗歌美学境界上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正> 司空图的《廿四诗品》是一组描绘诗歌意境之风格的四言诗。它不仅用典型意境概括出了各种诗歌风格的具体特征;而且,从诗的创作、欣赏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诗歌艺术的某种规律。所以,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讲,《廿四诗品》是一部诗歌的风格论。关于诗歌风格的品评,是在魏晋以后品评文人名士作家风神、气度、才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文艺理论专著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且不说文字产生以前我们祖先用来口头交流的韵语歌谣,就算从文字产生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这样的说法恐怕也毫不为过.那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之主体的诗歌,它究竟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去鉴赏一首诗歌?……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历代文人学者的注意,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古有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近有程兆熊的《中国诗学》、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袁行霈等的《中国诗学通论》等等.在这众多的诗歌研究著作中,李壮鹰先生的《中国诗学六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部.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的关系,原本无所疑问。自有学者发现宋元以来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后,《诗品》的著作权问题就成了悬案。从学理看,没有著述纪录只是缺失了"出生证明",并不能由此说明《诗品》与司空图再无关涉。故有学者从意象和用韵方面证明《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有密切关系,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不能轻易否定。《诗品》是诗学理论著作,宜在意象和用韵之外,从义理方面为《诗品》做一番更有针对性的"亲子鉴定",或可重新认定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6.
将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置于当今盛行的西方跨媒介理论视域之下,发现《二十四诗品》以“多媒介”“绘画诗”“超媒介”“主题化”“唤起”“形式模仿”“再现”等形式体现了丰富的绘画、音乐和空间元素,能够表征单一的语言媒介所不能表征的丰富的美感,也使其别于重理性和逻辑的西方诗学。《二十四诗品》的跨媒介性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中国古典哲学里的“立象见意”“仰观俯察”“大象无形”“大音无声”“一阴一阳之谓道”“唯道集虚”等重要观点决定了中国古典诗学富含视觉、音乐和空间要素,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与生俱来的跨媒介天然性。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评诗专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进行了分等品评,对我国诗歌理论的批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诗品》和《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称为南朝文学批评的两大著作。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云:“《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这一精辟的概括是从史学的角度来总结《诗品》的文学批评价值。长时期以来,虽有不少学者对《诗品》进行译注、分析、讲疏,但对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价值与贡献阐述得不够,至少还未能较系统的认识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了21世纪初15年以来,钟嵘《诗品》研究的热点及其相关成果,分析了它在版本、校勘、辨伪、诗学术语、理论上的新成果以及出现的若干问题。论文认为未来的《诗品》研究应从版本文献向理论深度拓展,而创新型、稳健型、国际性的学术格局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开创了历代诗话之先河。它不仅首次提出品评的准的,使评论有所依循,而且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品评风气。《诗品》品评了自汉迄梁一百二十多位作家及其五言诗作,能品之以公,评之以理,堪称品评态度端正,不偏不私,“平理若衡”。其品风可概括出四个特点: 不私于师友亲朋在品评的对象中,有钟嵘在国子监就读时的老师王俭。《南史·钟嵘传》:“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南齐书·王俭传》说,王俭曾依《七略》撰《七志》,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永明三年,齐武帝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伟大祖国,向来被人们赞誉为诗的国度,早在先秦时代,《诗经》和《楚辞》就为我国的诗歌发展奠定了优良传统.随着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诗歌创作百花竞艳,诗歌理论批评也异彩纷呈,蔚为壮观.钟嵘的《诗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明诗》和《乐府》,以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等,都是著名的诗学论著。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以诗话形式论诗的著作又不断涌现,至清代而形成高潮。据统计,清人诗话多达三四百种,这是一宗丰富的诗学遗产,值得深入发掘;然而截至目前为止,除少数几种有校注本而外,绝大多数还没有整理,从这一意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