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天子传》研究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天子传》是一部颇为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与优秀的文学作品。清代以前的学者主要对其进行了文字校注和诠释工作 ,由于学术界对其价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关《穆传》的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民国时期 ,《穆传》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已较为科学 ,在史料分析与理论概括方面均有所建树 ,但由于受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 ,有的学者对《穆传》的研究也存在诸多方法和理论上的缺陷。建国后 ,《穆传》研究工作全面走向深入 ,研究视野日渐开阔 ,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 ,使得《穆传》研究日臻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穆天子传》是一部颇为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与优秀的文学作品。清代以前的学者主要对其进行了文字校注和诠释工作,由于学术界对其价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穆传》的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民国时期,《穆传》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已较为科学,在史料分析与理论概括方面均有所建树,但由于受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影响,有的学者对《穆传》的研究也存在诸多方法和理论上的缺陷。建国后,《穆传》研究工作全面走向深入,研究视野日渐开阔,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穆传》研究日臻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4.
《穆天子传》是公元279年出土的汲竹书之一,经荀勖整理,释以今文,流传至今。但不识之字、疑难文句甚多,素称难读。本文作者以古文字学眼光研读此书,发现苟氏整理时若干字形隶定有误;与古文字资料相比较,有些字尚可释读。通观全书文例,有些缺文亦可补足或证明其可上下连读而无缺。全文共述研究心得十三则,末附待问之疑难字三十文,以俟高明。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穆天子传》的撰者、成书年代、文本性质等,均可谓学术疑案。从叙事动机出发,依据战国初期前后相关文献的巨大差异,可以认同此书源出赵国后嗣对祖先的追崇。《穆天子传》体式近似起居注,风格却呈现恍惚无征之态,它既非信史著作,亦非上古神话抑或次神话之类。基于社会风尚和读学心理来审视,穆王故实在虚实相生中形成的小说境界,曾一度受到战国末期神仙思维、汉晋时世造仙运动先后影响,最终在历史误读中造就了后人所谓的神话品格。  相似文献   

6.
《穆天子传》中保存了周穆王西征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翻译活动的直接记载,这对研究我国古代翻译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穆天子传》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学术价值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人们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尚存在多种不同说法。以成书年代为例,总体说来大致有四种说法:西周说,春秋末战国初说,战国说,汉以后伪作说。但诸家之说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先秦典籍成书年代的确认,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而不是纠缠于个别的字(词),应放在动态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而不是模糊年代的阐述,我们也更要注意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这样我们才可能比前人看得更深刻一些,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成书时间。  相似文献   

8.
<穆天子传>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讨论,即:<穆天子传>所记穆王西巡之事的真实性与<穆天子传>为西周史录的真实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穆天子传>是以周穆史官的记叙为基础,至于它的完善、定型则有可能是稍后的事情.当然,在近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仍难免存在文本的缺失错讹与删改的现象.而其真幻结合的叙事特征完全符合"神话历史"的逻辑.在新史学语境中对<穆天子传>的再认识,需要对其文本背后的玉文化背景的真实性的认识为基础.<穆天子传>研究的深入需要新的视野和方法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穆天子传》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尚无一致的见解;但这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先秦古籍,却是许多学者的共同认识。因为在这部书里记叙了周穆王游行天下的神话故事:“穆王西征见西王母,执壁帛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赋诗往来,辞义可观。遂袭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钟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归而殖养之于中国。穆王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骊,左骖騄耳;造父为御,奔戎为右,万里长鹜,从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东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庐,南轹鼋鼍之  相似文献   

10.
《穆天子传》是伪书吗?——(《穆天子传新注》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天子传》是纪录周穆王征巡四海(四晦)的一部古书。据《竹书纪年》,周穆王在位凡五十五年,其半数时间皆在戎马中渡过。车马所至,东及淮泗,西抵酒泉,北达银川平原,南逾长江至于鄱阳湖之南,以北巡西河盟门(今禹门口)始,以大会诸侯于涂山(今蚌埠西)终,行程总计十九万里(周里,较今里小)。存世的《穆天子传》为残文,主要部分是两次西征的纪录,所以此书通常被看作他西征的史文。  相似文献   

11.
《穆天予传》的域外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自19世纪末到上个世纪前半期为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域外研究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文化阐释的失效。二是文化阐释的失态。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本土学者对《穆天子传》的研究重点由种族民族、史地问题逐渐地转向了对于《穆天子传》文学文化价值的探讨,域外的《穆天子传》研究不仅与之相呼应,而且往往能够不断地切入新的视角,呈现出有效的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可喜局面。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色:一是《穆天子传》作为虚构文学作品的性质似乎随着研究史的发展而越见重视;二是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的引入。  相似文献   

12.
流传至今的《穆天子传》,出土于西晋初年,其中有大量阙字、难识字以及不为人所理解的字词。本文对《穆天子传》中“七萃之士”进行了考证,从文字学、文献出土时具体情况以及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七萃之士”应为“甲萃之士”,“七”、“甲”之误,是《穆传》最初整理者荀勖等人隶定不准确造成的,“甲萃之士”应为典籍中经常提及的“戎右”、“车右”,即战车上全副武装的猛士。  相似文献   

13.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各代史志,俱入史部的起居注类或别史类,《崇文总目》,《玉海》入史部传记类,都认为《穆传》是一部历史文献。至清编《四库全书总目》,才改隶入子部小说家类,其后颇多从者。但《孙氏祠堂书目》,《书目答问》等书仍入史部传记类或古史类。今人也有把《穆传》看作历史的,然不少的却力主《穆传》是一部神话小说。可见,《穆传》是部什么性质的书,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下面我想就《穆传》性质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14.
《穆天子传》与《山经》一样,揭示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玉石文化传统。玉石作为神圣的物质成为穆王征巡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穆王之路也是玉石之路。穆王的出巡有两个方向,一是西行。周自认为是夏人的一支,寻玉昆仑,既是追溯夏、周的玉文化传统,也在寻宝的表层意义下,寄托了寻祖、寻根的心理诉求。一是东行。东方是商人的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区域。而东王公形象的出现乃是夷夏文化融合的结果与反映。政治认同必须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而意识形态的同化与政权的更替相比较而言是更为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西周玉文化作为权力话语的一种表述,有助于建构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始于何时何作?说法不一。作者指出,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既非神话,也非传说,而是一部以周穆王巡游为题材、模拟编年史书体式的叙事文学作品,虽然粗略简古,却具有虚构性、夸诞性、人物形象意向化、结构蕴含凝聚力和艺术张力等多种小说品格,富于理想的浪漫色彩和大气磅礴的史诗风貌,是我国小说的初生儿和开山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始于何时何作?说法不一。作者指出,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既非福州,也非传说,而是一部以周穆王巡游为题材,模拟编年史书休式的叙事文学作品,虽然粗略简古,却具有虚构性,夸诞性,人物形象意向化,结构蕴含凝聚力和艺术张力等多种小说品格,富于理想的浪漫色彩和大气磅礴的史诗风貌,是我国小说的初生儿和开山祖。  相似文献   

17.
对《穆天子传》所反映的西周玉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昭王南征而不返等历史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穆王去昆仑观黄帝之宫,可以说是对早期巫玉文化的一种回归.从以神为本的尊神文化到以人为本的尊礼文化,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昭穆时期,是周代具有人文精神的礼乐文化的确立时期,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在这种新旧并存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前期文化的发展和处于转型期的阶段特征.而这其中“礼玉文化”的最终确立是以对前期“巫玉文化”的全面总结为条件的.穆王的西行寻玉、寻求巫权的支持,乃是为了完成王权神圣化的目的而采取的变通之法.  相似文献   

18.
有关《穆天子传》西域地理的研究多基于实证主义的思路,考证周王的巡游路线和具体位置,忽略了《穆传》西域是取材于神话地理,以实证方法考证地名是方法论的误区,故应另辟蹊径,探讨《穆传》反映的历史地理脉络。《穆传》展现出“理性化”的创作思维,而这个“理性化”的创作手法使其文本融入创作当时的历史地理观念,包含领土观、中国观、世界观以及交通地理背景。分析《穆传》的历史地理观念足以为《穆传》的文体、数据、作者、读者以及叙事的戏剧性来源等,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顧氏書概評抗战前,聞顧实氏考証穆傳地理,辙迹及于欧洲,心頗訝其里数难符,抗战期中手头无本,存疑者多年。去岁底复員后,取而讀之,乃知其書瑕瑜参半,欧陆之拟議,无非强書本就己見,不足据也。顧氏全书处处注重周民族之势力,伸及后世之西域,最为卓見。彼尝拟后稷葬地在今叶尔羌,(講疏299頁)又云,“溯周自武王开国,迄于穆王,已五傳矣,尚有至偉大之活动力,尤非后世历朝所能企及”,(十論31頁)最終則慨叹“哀莫大于自志其历史”,实可令近年研究我国上古史者发一深省。  相似文献   

20.
《李固传》     
[译文] 李固,字叫子坚,陕西南郑人,是司徒李郃的儿子。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李郃的传记。李固有状貌奇异的外表,头顶有骨隆起,好像鼎足和犀牛角一样,脚掌上长有像乌龟壳那样裂痕的花纹。李固年少的时候,爱好学习,他经常步行外出不以千里为远去寻师求教,因此他就研究和阅览了许多书籍,也结交了一些英贤名人,当时国内有志向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