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农业迅速发展,以农具改良、优良动植物品种培育、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等为标识的传统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农业开发进入区域性整体开发阶段。农业发展中各种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减灾防灾活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农业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周秦两汉时期传统的农业灾害观和农业减灾思想基本形成。传统农业灾害观是与传统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以对灾害的表现和发生演变规律进行初步概括归纳为特征的古代灾害思想。尽管限于科技水平,周秦两汉时期人们在灾害认识上存在诸多片面及谬误之处,但是,这种认识已经脱离…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历史,是一个逐步开拓、渐趋深化、日益主动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反映在历代中国政府的西北决策上,呈现出一种从侧重到综合、从单一性到多层次、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趋势。然而,历来治西北史的学者,多就某一时期中国政府西北决策之利弊得失加以权衡褒贬,这就无形中割断了历史发展的有机联系,因而难以作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周秦两汉中国政府开发与经营西北的决策发展过程进行前后对照、互为比较的宏观综合考察,以便从中寻找规律,为今日西北建设之宏伟规划提供历史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宝通在《兰州学刊》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周秦两汉西北开发与经营,进行了宏观研究,认为周秦两汉对西北开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决策:1“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周创建基地、发展生产的经济决策;2“非子息马”,“襄公救周”——秦拥戴周室,谋求发展的政治决策;3  相似文献   

4.
从《周易》看儒家文化氛围对中国古代教学发展的影响王汝发,李德生引言《周易》这部发端于殷周,总成于西汉,历经多代士人学子编定并不断添注的奇书,思想之庞杂,既具有周秦时代知识全书性质,又具有思想的复合性,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搞清儒家文化对...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虽常被指为玄虚之学,但此观点未必得老子之真意。起于周秦之际的黄老之学,作为人君南面之术而兴于汉代达百年之久。老子在对"无为而无不为"之治的思想阐释中,不仅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显现出"先民后身"的民治主义思想。这不仅在周秦哲学中独树一帜,更在中国古典民本政治哲学中独占鳌头,并成中国传统"虚君"思想之重要理论源头。从政治哲学的价值角度出发,《道德经》为现代国家治理者提供了丰富的民本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6.
金朝时期所辖的陕西五路,在历史上亦称作秦陇。秦陇自周秦以降至唐中叶,一直是历代中原统一王朝的政治重心所在。唐末五代以来,随着政治重心向东、经济重心向南发展,秦陇一变而为中原统一王朝的西北边区。不过北宋时期因与西夏文兵,秦陇首当其冲,国防战略地位亦是举足轻重,因而从周秦到北宋,历代统治者都曾大力经营该地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元112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率众揭竿而起,推翻辽朝建立大金政权,次年灭亡北宋,至1131年金朝奄有北宋原陕西之地。那么金朝对陕西经营的如何呢?目前似无人讨论,故本文试作探讨,略称管见。  相似文献   

7.
李正爱 《河北学刊》2008,28(2):194-198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曾军 《河北学刊》2008,28(2):198-200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8,28(2):191-194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对区域产生的激励牵引效应,主要凝结在城市职能上.城市及其性质的演变,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及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表象.城市的成长历程,也是职能分化确立的历程.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城市职能的演变轨迹,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合理构筑城市规模的重要前提. 1.兰州市城市职能演变轨迹 1.1.渡口、驿站——西北交通枢纽 兰州的文通源远流长,交通线蹦主要由军事通道、驿道和商道组成,而商道和驿道大多由军事通道衍生而来.地方道路发韧于秦汉、盛唐初见雏形.元代提供丁轮廓格局,至清末巳确立了西北文通枢纽的地位, 兰州古代交通以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序幕,这条纵跨亚欧大陆的丝绸商道,分南、北、中三路横贯甘肃全境.由于兰州的陆路交通受黄河天堑的阻隔,因  相似文献   

1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敦煌吐谷浑人是其中的一支。在战乱纷争的晚唐五代时期,吐谷浑人生生不息,作为吐谷浑王族的慕容氏,在敦煌莫高窟开窟造像,为中国西北边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城市兴起之比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聚落发展成为夏代的雏形城市——单体军事城堡,再发展为商代的早期城市——宗法等级城市,然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进入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  相似文献   

13.
孙爱霞 《理论界》2012,(7):139-140
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城市。虽然文学与城市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是相互作用的,以古代天津文学与城市为例,可作如是观:天津古代文学记录,反映了生活于城市中的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天津城市的发展、扩建以及标志性建筑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西北城市的“商帮”,是以地域乡土关系结成的商业团体。由于下述两方面的原因:一、明清西北城市手工业发展程度远逊于内地,所须手工业产品多贩自内地;二、由于经济不够发达而缺少手握重金的富商大贾。所以,明清两代,在西北各城经商货贩内地产品者主要是内地商贾。他们远离家乡在西北经商,多以乡土地域关系相联系,对西北各城市来说,故又称“客帮”。《清稗类钞》说: “客商携贷远行者,咸以同乡或同业之关系,结成团体,俗称客帮,有京帮、津帮、陕帮、江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学中久已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文字.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城市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体现的内容也愈加的丰富多彩,包括城市地域、水文风貌、民俗风情.风光秀丽的桂林在当时便是作为“贬谪地”的城市意象出现在唐诗中,承载着诗人的离愁和愤懑,构建了一个与众各别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的投射,承载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杨军民 《兰州学刊》2006,32(7):33-36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社会,农村社会的衰落与破产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以近代两位著名知识分子对西北社会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西北边疆地区农村社会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简要分析了甘宁青农村社会的衰败对20世纪30年代西北开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对简帛中的哲学史和思想史文献展开微观和局部研究的基础上,如何从相对整体和宏观的立场上把握出土文献对认识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带来的变化变得迫切起来。反过来说,相对整体视野的建立也有助于对局部问题的认识。通而观之,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博楚简《恒先》和《凡物流形》等文献都是有关宇宙生成新模式的,它们为重新认识古代宇宙生成论带来了新的刺激;上博楚简《鲁邦大旱》、《鬼神之明》和《三德》等文献呈现出来的,是随着周秦时代人文意识、人事作用的扩大,此前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在被弱化的同时,又以不同的面貌表现了出来;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五行》、《穷达以时》等文献可以看出周秦时代的思想家通过"内外"、"身心"、"天人"等关系建立德性伦理的过程和方式;马王堆帛书《黃老四经》、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上博楚简《从政》等文献在公共理性和制度规范方面展现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凡此种种说明,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世界比已知的世界要广大,比已知的要丰富、复杂。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久的将来,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将转移到这个地区来。西北开发已引起世人注目。西北开发自然应以城市为中心,“西北城布开发研究”就成为题中之义。本刊从今年起新辟此栏,作为地方刊物,愿为西北开发竭尽绵力。诚望有志于此研究者,多多踢稿。本期所发这篇文章,是从历史的角度阐释西北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史可为鉴,于今于后当不无裨益。此为首篇,继之者将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东京城在中原古代城市,甚至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无疑是独具魅力的一个。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文人笔记中,记述了一个商业街市发达、民俗生活繁阜的文字中的东京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图像东京。对画中虹桥"桥市"及其周边的沿汴"河市"与历史典籍记述之关联性、北宋东京清明坊与张择端画作之关联性进行探讨,能够补充前人在北宋东京城市史、民俗史研究中的不足,进而丰富中原历史遗产的内涵,并在文化支持方面为中原崛起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六朝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在新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地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集中体现。我国古代的城市大都因政治军事需要而创建,抑或是自然发生,都是以一定发展水平的地域生产力的经济区为依托的,因而它作为该区的中心城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大体上沿秦岭、淮河二线以南的地区,城市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城市形成的具体过程虽众说纷纭,然而春秋战国时代以吴楚蜀国都为代表的古代城市的典型发展,这是无疑议的。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六朝政治中心的南渐和社会经济区域的大变动,南方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遍性的城市兴起与城市经济繁荣的局面。建康、江陵、成都、广州四大都会城市及其各自的城市群基本上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发展扩大的。因此,对于六朝时期以四大城市为区域性中心的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南方经济开发史的认识,并对进一步揭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真正原因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