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武士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动因。庄园制的兴起奠定了武士产生的经济基础,武力争夺土地的斗争造就了武士以武为本的生存土壤;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势的政治斗争,为武士的产生和发展推波助澜,使武士的活动舞台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中央集权常备兵制瓦解和军事力量虚弱化,军队无力履行国家政权支柱的职能,武士乘势蚕食其武力空间。武士适应武力争夺经济资源的需要而产生,以争夺财富和权力的武装斗争为生存土壤,以杀戮技能为生存资本,在征战杀伐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武士的历史上,关东武士素以英勇善战、敢于拼命著称,平安时代中后期和镰仓时代还有"坂东武士天下无敌"的说法。在决定日本历史命运的"源平大战"中,关东武士帮助源赖朝夺取胜利,创建镰仓幕府,自己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控制武家政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关。关东武士在战争生活中形成的"坂东武者之习",作为武士道的源头,无论是伦理观念层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战争层面的合战样式和战场上的"杀伐之心",均为武家社会的典范。镰仓幕府建立后,源氏的"坂东武士道"不仅引领幕府时代的武士道和时代精神,而且还升格为幕府政权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以军国主义为主体的军国政治历史悠久,既有封建时代武士军阀“挟天皇号令天下”的军国政治,又有近代军阀“奉天皇之命”的军国政治。幕府时代绵延近700年的军国政治,军事封建主——武士是行使政治权威的统治阶级,武家统治者以武士道为统治思想,奉行军事至上的立国理念,军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坚持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方式,将武力扩张、谋求霸权作为基本国策,扩军备战成为至上命题,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军国化。  相似文献   

4.
<正> 中下级武士是中世纪日本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阶层,是幕府政权的支柱。在幕末国家和民族双重危机之下,他们毅然决定走上革命道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资本主义高度的特别迅速的发展),政治上的(代议制度),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并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本文就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中的地位及作用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德川幕府本身的政治体制为下级武士后来的贫困化埋下了伏笔,而下级武士的贫困化又促使其快速发生分化。一部分人开始寻找新的政治结合点,走上了同资产阶级结合并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的道路历程,从内部为下级武士反幕奠定了基础;而民族危机终于使下级武士彻底与幕府决裂,举起了"武装倒幕"的大旗。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律令体制解体后,从班田收授法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阶层迅速成长起来。而从农民中崛起的在地领主阶层成了日本中世社会形成的基本要因。在古代社会末期的动荡中,领主阶层为保障对土地的权利,建立起武装组织,走上武士化的道路,并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逐渐以土地所有及其生产物的分配为基础构建起稳固的主从关系,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武士团。作为领主阶层的完成形态,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进出中央政界,最后夺取政权,揭开日本中世封建制社会的帷幕。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一个尚武崇勇、以强悍矫健为荣的时代,在墓室画像中也有所体现,有大量的身强力壮、威风八面的武士形象,有的威猛强壮、力大无比;有的亦神、亦人、亦兽、亦鬼,狰狞凶恶;有的武艺超强;有的佩带各种武器。墓葬的一切设置都以墓主死后的生活为核心。这些武士形象不但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更具有辟邪镇墓的功能。武士威猛强壮、狰狞凶恶的形象,与汉代社会辟邪的巫者形象极为相似;武士的高超武艺恰恰具备了驱逐鬼怪所必须的力量;武士佩带的武器,就是辟邪的重要工具;武士形象多与神仙的画面一起配置在墓门,有辟除疫鬼、保佑墓主安全升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快速胜利,偏居广东一隅之地的国民党从边缘走向中心,建立起全国性政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开始以中央自居,以领袖自认;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李济深在北伐期间留守广东,因位高权重而为蒋所猜疑。围绕着汪蒋合作、编遣裁兵和财政统一、政治分会存废、蒋桂战争等问题,两人矛盾迅速激化,终至不可调和,蒋介石随即将李济深拘禁,双方彻底决裂。蒋李决裂之导火线为蒋桂战争,远因乃是蒋介石志在中央一统,削藩集权,李济深却坚持巩固因战争而获得的地方实权。蒋李决裂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和地方权力长期颉颃的一个缩影,由此折射的军人政治和强权逻辑,反映了国民党集政治集团与军事集团于一身的特征,亦彰显了民国政治未能跳出武力逻辑之事实。  相似文献   

9.
《七剑》在故事主题、七位侠客的形象塑造、斗争策略、讲述战争中的爱情四个方面参照了经典影片《七武士》。同时立足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在侠士与村民的融洽相处、侠士的独立人格、抨击恶势力的刻画上有所超越,使《七剑》成为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也彰显了中国侠客和日本武士文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平家物语》所反映的武士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技艺精湛、视死如归、勇武刚毅;忠义报主、重视名利、为知己者死;风流典雅、智勇双全又不失人性温情。此外,通过作品中僧兵与女性形象对武士价值观的映衬作用的探讨,揭示了它们在主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拿破仑战争的发生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这个历史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从传统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拿破仑战争形成的原因.就传统而言,主要是战争伦理、政治传统和民族观念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拿破仑战争浓厚的战争背景;就现实而言,则是法国国内的矛盾与需要、欧洲封建国家的武力挑衅以及各国内部尖锐的阶级与民族矛盾,成为战争发生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2.
迫于现实军事与政治的压力,西魏国家长期奉行"关中本位政策"。该政策将关中地域视作政权统治的根本,更将武川集团与地方武力融冶为一体,引导两类政治团体共同以关中作为乡土,一同卫护本乡本土,抗击来自乡土以外政治敌人的军事侵扰以及维护乡土内部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周代以来的武舞,以歌咏战争来歌颂本王朝以武力平定天下,用在祭祀场合.以后又有用以欣赏的表现战争、表现武力的舞蹈.以后又有诗作叙写现实的武功,诗人以艺术表演来显示武功,至此,文学艺术中对武功的表现实现了从武力崇尚到艺术表演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侠士与武士是中日两国在各自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人物,都为各自社会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通过对两者在人文社会学特征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在文化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内涵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侠士精神和武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高分封制在金字塔型的武士等级内部 ,以土地所产生的利润——石高作为再分的原则 ,家臣武士祖传的土地所有权成了既定的“石高”数量。主君掌握家臣的经济命脉 ,主从关系成了恩赏与效忠、统治与从属的关系。离心势力成了无本之木 ,为将军“名正言顺”地转封大名 ,为德川幕府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前提条件。同时 ,也造就了幕藩体制的掘墓人 ,下级武士丧失统治阶级的基本经济特征 ,并成了封建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载体 ,导致他人“一定要废弃封建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16.
国际战争是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战争和使用武力是国际法的重要调整对象。国际法对国家发动及从事战争的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经历了古代国际法存在一些战时规则、近代国际法承认战争自由、近代后期国际法对战争逐步限制到现代国际法否定战争或使用武力的过程。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已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匡胤建宋之初,就很注意文治,曾经设想令武臣读书,使他们懂得“为治之道”。只是由于当时国家需要统一,政治需要稳定,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方面,以巩固新建的政权。 太宗、真宗两朝,国家基本统一,政权趋于稳定,宋太宗朝一方面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以防上可能发生的兵乱和地方割据,同时也提出了“以文德致治”的方针。他清楚地认识到“王者以武功克敌,终须以文致治”。他把读书看作“教化之本,治乱之源”,他不仅自己勤  相似文献   

19.
顾维钧是民国政府时期著名的外交家,1949-1950年间任国民党残存"政权"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在美国的外交折冲:国民党残存政权种种争取美国保护的外交努力,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残存"政权"的失望、绝望及对其被保护要求的拒绝和对新生的中国政府展开沟通的探索等,表明自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一年多时间,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新中国建国之初能否迅速武力解放台湾,当然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开国领袖的决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一武力解放台湾之最佳时机之窗的关闭,台湾问题的解决则成为我们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并延迟至现在,则是令全体中国人扼腕叹息的事。我们期待着台湾问题早日解决,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公输》一文选自《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反映墨家学派“非攻”思想的一篇著名散文。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兼并、弱肉强食、连年战争,奴隶主们各自为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武力扩大地盘,俘获奴隶,称霸一方。春秋时期一百多国(实为奴隶主庄园)经过数百次大小战争,变为七雄争霸的局面,说明了这一历史时期战争的残酷性,给当时的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