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凯恩斯《通论》的争论主要是:第一,储蓄投资争论,通过争论,整理了近代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概念;第二,关于利率的争论,主要以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贷放资金说相对立的形式出现;第三,关于工资和就业的关系的争论,从凯恩斯对皮古的批判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体上承认凯恩斯的《通论》,并想把它加以扩充和发展的尝试。首先是想把凯恩斯已成立的体系以微观的分析方法重新建立,这大多是洛桑学派的人们的尝试,作为这种尝试的先驱的,是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其次,克拉克和弗利许以“加速度原理”名义进行的研究,哈罗德和萨末尔生把乘数理论和加速度原理加以综合,这些都和凯恩斯体系动态化的尝试相联系;第三,想把凯恩斯的体系扩大为长期理论体系的,有以汉森为代表的长期停滞理论,以罗滨逊夫人为代表的长期均衡理论或长期静学,以及以哈罗德和杜玛为代表的长期动态理论或长期动学。  相似文献   

2.
琼·罗宾逊的增长率理论,是把凯恩斯的短期理论长期化。她受哈罗德的影响虽则很大,但不赞成应用哈罗德的理论。罗宾逊模式中有规则的积蓄率相当于哈罗德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在形式上有同一性,但在内容上却有所不同。在罗宾逊的动学中,“有规则的积蓄模式”本身并无多大重要性,她是以此模式为中介来分析不规则的现实的经济发展为其理论重点。罗宾逊所设想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首先考察最简单的场合,即一种生产技术之下的资本积蓄。罗宾逊关于实际工资与利润率的命题是:“如果技术是一定的,则实际工资水平依存于资本积蓄率。”以及“如果实际工资水平是一定的,就决定了每个劳动者的赏本价值和对资本的利润率。”罗宾逊分析劳动和资本的长期相互依存关系时指出,如果技术水平一定,从长期来看,资本积蓄率不可能超过劳动力增长率。至于垄断形成和影响,罗宾逊则认为,企业家由缔结垄断协定,使物价比货币工资相对提高,从而可能增加从每个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利润。罗宾逊对于技术进步的引用问题,首先设想可能利用的技术只有一种,并假定劳动力的增长率为一定。她提出中立的技术进步的概念,意思是说,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劳动时间的生产量,在所有经济部门,以同一比率增加。在“通论的一般化“中,罗宾逊以“资本的充分利用增长率”为中心,考察了“有规则的积蓄模式“。她认为,“经济的可能增长率,即能长久维持扩展的最高率,是同劳动力增长的百分率与每个劳动力生产量增长的百分率之和相近。”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理论这门学科的处理分为迥然不同的两部分:一般论述和极其简单化的符号模型这两者间有着一道鸿沟。任何一种考察单独地都不会令人满意。前一种通常缺少分析;后一种过于狭隘,它的确切性是假的。我们这个体系的需求方面,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变数的投资,其次是通过自由支配的收入而与投资结成函数关系的消费,同时考虑或不考虑政府和其他因素(如折旧等)的存在。在生产能力方面,则涉及到:劳动人口的增长及其构成的变化,和其他种种变化,如工作的时间、工人的训练和技能、劳动的数量、制度的条件、地理的变动、资本的积累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当经验资料搜集以后,增长理论最直接明了的考察方法是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作为它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从正面探讨它们的原因。尽管目前经济增长模型存在着简单化、抽象化、狭隘性等缺点,它们对于了解我们的经济体系的运行,不是完全没有用处。撇开形式数学不谈,要是我们考虑到,生产能力的扩充与投资有关,总需求的增长与投资增长率有关,因而要使经济保持平稳,就须要收入(很可能还有投资)的不断增长;那末,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及其逐年保持充分就业的困难就更容易理解了。要是我们进一步观察到,资本量与产量的关系决定于产量增长率(和储蓄倾向),在当前条件下,有一个收入增长率可以保持资本与产量的平衡,从而避免资本的过分积累;那末,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储蓄过度与储蓄不足,利润率下降,投资机会消失等理论就可得到适当的安排。经济稳定将成为经济增长问题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4.
(1)在考察扩张的经济时,应研究它的相互关系,即产生于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劳动力,每个人的生产量和收入,可能利用的资本量。(2)首先要决定资本—储蓄—的需求,其次是决定资本—储蓄—的供给。人们对于储蓄期待取得报酬的重要理由,应求之于收入效用递减法则以及对于将来不完全的预测能力,即狭义的时间偏好。(3)关于利率问题,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所谓流动性偏好的新利息论。但实际上利率有:作为消费者所有的忍欲能力,因而给贷款者以满足的必要价格,和作为流动性放弃者的能力,因而给贷款者以满足的必要价格二步。现实的市场利率,则决定于二者之中较高的一方面,而凯恩斯则是假定后者的价格高于前者,因而只有实际情况符合于这个假定时,流动性偏好才成为利率的决定性要素。换句话说,凯恩斯所税的情况是:“要使和在充分就业状态之下的利率相对称而发生的储蓄总额,等于资本支出的利率,低于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利率。”在这个场合,储蓄的长期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长期需求,因而成立了件随着失业的稳定的均衡,相反,就要发生不稳定的通贷膨胀状态。无论如何,储蓄长期供求必然一致的保证,是完全没有的。  相似文献   

5.
<正> 时间不仅是个概念,而且是过程。时间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特别是经济学家的注意和研究。在理论经济学方面,大家知道,马克思在其伟大著作中,早就深入阐明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区分,经济时间和闲暇或自由时间的区分,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以及人类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前景。近年来,乔安·罗宾逊在《经济理论的时间》中提出了“历史时间”和“逻辑时间”的概念;杉原四郎在《马克思和时间》中在肯定“历史时间”概念的同时,又提出了“存在论的时间”;哈罗德在《动态经济学》中把时间因素引入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的分析中来,论述动态均衡的条件,试图修补凯恩斯理论,等等。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赫伯特·西蒙在其《管理决策新科学》中,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而这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反过来又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文章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分析。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通过影响消费品结构和储蓄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则会导致社会最终需求不足,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论思维是用命题和原理的形式把握事物规律性的思维。理论思维的本质和核心是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以概念辩证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分析墨家"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同异交得"、"两而无偏"、"不能而不害"和"是久与是不久同说"等5个命题与原理,以及同和异(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概念的对立统一辩证本性,可以阐发墨家的辩证理论思维和辩证逻辑思想,并为现代生活寻求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把马尔萨斯说成是凯恩斯先驱者的论点是可以商榷的。凯恩斯与古典派的重要差别之一在于对储蓄—投资机构有不同假定。从根本上来说,古典派和新古典派经济学是“储蓄必被花用”理论,而这显然是与凯恩斯理论尖锐对立的。作者说,马尔萨斯的主要论点是“过度的”资本积累将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不幸的是,在经典的古典派理论结构中,下降的利润率并不一定是一个扰乱均衡的因素。利率(现实表明它主要决定于利润率)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平衡,从而利率的变化仅仅改变总支出在消费与投资间的分配比例。作者在考察马尔萨斯关于政策的观点时,指出马尔萨斯与凯恩斯相同之处远较一般人所设想者为少。在凯恩斯《通论》的结构中,削减工资对增加就业量的直接效果是零;反之,马尔萨斯认为,通过削减工资可以最后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一个不加控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就业仅是偶然现象,因此以生产出最大值的产品为目的,政府控制总储蓄和总投资是必需的。马尔萨斯则不然,自由放任是他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关于内部收益率概念中隐含假定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收益率(IRR)的概念中不存在重新投资的隐含假定条件,由传统定量公式推导出隐含假定条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由此假定条件而引导出一些关于资金流量的规律的讨论也是不确切的。所谓“假定条件”的推导,实际上是对项目资金规划表现于现值和终值两个不同方向上的折现演算过程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后凯恩斯主义(又名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评论。第一节简要地介绍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刃锋”问题,这是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建立的基础。第二、三节考察了后凯恩斯主义两个收入分配模型:卡尔多模型和帕西内蒂模型,以及它们的关系。第四节概述了新古典综合派对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的批判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反驳。第五节对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特点作了评论,对其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地区收入差距是各地经济差距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储蓄倾向、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结构、劳动力平均增长率和地区性因素均会对一个地区的收入产生影响。本文采用1995年—2004年期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固定效应模型(FEM),分析该时间区间内造成中国省际收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后凯恩斯主义(又名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评论。第一节简要地介绍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刃锋”问题,这是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建立的基础。第二、三节考察了后凯恩斯主义两个收入分配模型:卡尔多模型和帕西内蒂模型,以及它们的关系。第四节概述了新古典综合派对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模型的批判以及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反驳。第五节对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特点作了评论,对其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3.
"家电下乡"政策短期内对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内是无效的.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在农民储蓄水平较低时,一切与增加收入无关的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启动农村市场.对"家电下乡"的意义与农村市场的潜力不能高估;对家电产品"挤占"农民购买其他产品的效应不能忽视;对农民的理性行为不能低估.在消费需求不足时,扩大内需的次优选择就是扩大投资需求,即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现由一般投资向设备投资的转变,激活民间投资.  相似文献   

14.
索引词包含指示词“这”、代词“我”、时态词“现在”、地点词“这里”等等。在英语文献中,常常用名词“deixis”和“indexicality”表示,其相应的形容词是“deictic”与“indexical”。所不同的是,前者为一个语言学概念,而后者是一个哲学、逻辑学概念。而且逻辑学家更喜欢用“indexicals”表示索引词。 对索引词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把命题分为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其中原子命题,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认为有三种形式:确定的原子命题、不定的原子命题与中间的原子命题。对索引词以细致而深入研究的还是现代哲学、现代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其研究目的与手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索引词理论。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通过追寻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索引词的若干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已经老化了的传统逻辑如何充实改进,以便适应今日科学发展的需求?对此,我国逻辑学界议论纷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符号逻辑讨论和处理了若干在传统逻辑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也对古老的科学如何新生获得了一些认识,兹将其中的两个问题与拙见叙述如下。(一) 让我们从几年前的一场逻辑争论说起。我们假定下面这个经验命题是真实的:“如果某人骄傲,那么某人落后”。将这个命题再加上小前提:“某人骄傲”,可以有效地推出“某人落后”。将这个经验命题加上另一小前提“某人落  相似文献   

16.
近期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呼声甚高 ,认为过重的税收严重地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而且 ,随着国债的继续增发 ,财政风险会加大 ,最终会引发财政危机。其实 ,民间投资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税高而是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振。此时“淡出”将会导致恶性通货紧缩与经济危机。税既不能减也不能增 ,可以继续通过增发国债解决资金来源。国债是储蓄的一种延伸形式 ,储蓄非债 ,国债亦非债。积极财政政策目前的真正问题在于财政投资结构太偏重长项大项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艺理论在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往往倾向于从认识论和知识论哲学出发,将文学活动中的人仅仅看成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这种思维视觉的局限扼杀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张力和推衍能力。惟有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含蕴,从而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动中出现了新困扰:物价持续回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尽管银行利息一降再降,但民间储蓄居高不下,消费迟迟不能启动。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许多专家、学对此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对策,本着重从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入手,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尤其是农村收入偏低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制约,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首先作者介绍了平衡增长论的几种主要论点如下;罗森斯坦-罗丹认为:一笔投资的“社会边际产品”时常不同于它的“私人边际产品”,而且当一批工业部门按照它们的“社会边际产品”统盘加以计划时,这个经济的增长率要比不如此计划时来得大些;努克西的论点是:假若在某一地区内有若干工厂同时营运时,那么它们之中每一个厂不能销售产品的风险要比任何一个企业单独开业的风险小一些。他把这种有着广泛工业部门的情势称之为“平衡的增长”;路易士要求平衡增长的理由有二:(1)当经济扩张时,不同部门生产品的相对价格应保持不变,俾使任何部门的扩张,不致受到不利于它的交换条件的变动的阻碍;(2)不同部门的扩张,须与对其产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相适应,以避免经济扩张时产生任何严重的“瓶颈”。其次,作者提出自己的平衡增长论的论点说:假若至少有某些投资,它们的“社会边际产品”大于或小于它们的“私人边际产品”,如果在这个经济中没有有关当局就彼此关系来全盘考虑所有的投资建议,那么纯国民产品的增长率就要出有计划当局的情况下慢些。最后作者对平衡增长论的批评家(鲍尔、耶梅、希尔西曼、斯特里顿、金特尔伯格)加以批判,并指出不平衡增长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20.
逻辑实证主义为实现其“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传统哲学)的纲领,提出“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的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凡科学的的理论都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的。传统哲学的命题,仅仅是在表面上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相似,实际上它既不能被经验证实,又不能被逻辑证明。所以,哲学的命题是毫无意义的,由无意义命题所组成的哲学理论就应该抛弃。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经验证实原则”的初衷是要通过经验达到强的证实,即完全的证实。然而,经验并不能证实全称命题,一种科学理论用经验来达到强的证实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