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当时的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对元散曲的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包括对元散曲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描写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元杂剧不可避免地受到蒙古民俗文化的影响。元杂剧中有很多爱情剧、宗教剧和反映大团圆结局、节日竞技及节庆时杀羊造酒等习俗的情节,这与蒙古民族的思想、文化、习俗关系密切;元杂剧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这与蒙古族崇拜英雄的民族情结不谋而合;蒙古民族的审美风尚使元杂剧总体上呈现出酣畅淋漓、热烈奔放的风格;元杂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与蒙古民族的民间文学诸如英雄史诗、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元杂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蒙古语,更直接地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代婚恋剧是元杂剧创作的一种。元代婚恋剧在主题倾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出现了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尚情倾向。这种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大团圆结局有深刻影响,直接启迪了明代汤显祖“情至”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蒙古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大融合时代,这一特殊环境必然使得传统的汉儒文化与唐宋以来传承的社会精神风貌发生重大变化,婚姻形态的多样性特征正是这一变化的反映.本文对元杂剧中描写较多的指腹婚、赘婿婚、掠夺婚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三种相异于聘娶婚的"另类"婚姻在元杂剧中既体现为历史意义上的存在,又渗透着人文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大量描写科举考试 ,出现了文学上的科举盛世。原因是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达七十八年之久 ,元代知识分子干禄无阶 ,入仕无门 ,地位低下 ,借此抒发科举情结。科举考试在元杂剧中的作用有 :成就爱情婚姻、促使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 ,同时具有解决戏剧冲突、促成大团圆结局等艺术价值 ,并对后世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的田野调查,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之间如何维系和巩固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多民族杂居模式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类型推进了各民族间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实践;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族际通婚使各民族以婚姻的形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 ,它原本是卜筮之书 ,后经历代圣贤的诠释 ,逐步演绎成一条内容广阔的易学之河。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厚的思想内容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易》是贴近生活的 ,它所反映出的婚姻观念及家庭观念 ,如男女结合是政治的而不是爱情的、一夫多妻及男尊女卑观念等 ,反映了当时婚姻和家庭的有关情况。这些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维护家庭稳定、加强夫妻沟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特定社会形态的历史范畴,爱情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伦理价值观、道德水平等多重因素。无论对爱情如何定义,爱情的内在诉求与外在付出都要求返回心灵的内在体验。爱情与友爱和同情有别,其辩证法在于主体的相互完善,真正的爱情是给予与回报的和谐统一。爱情和婚姻的伦理内涵和本质决定了只有把永恒同化到自己的意识之中,朝着婚姻殿堂迈开坚定的步伐时,爱情和婚姻才能获得恒久发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10.
对田同旭新著《元杂剧通论》进行了全面批评,重点对《元杂剧通论》所提出的在民族文化融合之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评价元杂剧这一个基本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元杂剧通论》是迄今所见论述作家作品探讨问题提出观点汇集资料最多最全又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元杂剧研究专著,反映了当代元杂剧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是14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由于深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乔叟在早期诗歌中沿用了宫廷爱情传统,但为了反映英国宫廷的现实而对其进行了相应改写。随着文学视野的不断开拓,乔叟在宫廷爱情传统中融入了现实主义元素,对其中的贵妇和骑士的形象进行了革新。在后期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进一步超越了宫廷爱情传统的局限,以“婚姻”为隐喻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阶层矛盾的态度。乔叟在诗歌创作生涯中对宫廷爱情传统的不断重写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他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还为后人了解中世纪末期英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生命和灵魂的交融。从爱情婚姻这一特殊视角考察鲁迅、郭沫若的生命历程,我们发现,在经历包办婚姻的痛苦,反叛封建婚姻,进而获得以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时,鲁迅、郭沫若表现出很大的个性差异。家庭文化背景、早年生活经历和童年对异性的生命体验是影响他们这种个性差异的重要因素。鲁迅、郭沫若婚恋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苦闷与追求,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性格,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对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理解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标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所包含的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必要的合理诉求,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所催生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提升文化自觉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目标。基于此,应以影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前提来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婚姻爱情戏中人物类型繁多,"护情天使"是其中之一。"护情天使"这一角色大多由当权者担任,有15部之多,占整个婚姻爱情戏的50%。他们推动情节发展,解决戏剧冲突,对戏剧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情天使"由当权者担任的原因在于文人心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稳固,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在北方草原地区,对汉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匈奴,但是在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以及在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墓地、陕西神木县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葬群,可以看到汉匈文化融合的踪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画像墓展现了一个汉族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时,不同民族杂居和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西域大漠中的尼雅遗址和楼兰遗址则反映了两汉时期西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情况,尤其是在大漠古墓中出土的带有吉祥语的锦和各种丝织品,反映了汉朝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盛况。当然从乌孙墓出土的情况看,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较为微弱,说明汉文化对西域各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南方,南越王墓、罗泊湾汉墓、古滇国遗址的发掘,让我们认识到岭南百越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民族部落与汉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并对两汉时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有丰富多样的媒妁形象,无论是以牟取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职业官媒,还是以成人之美为出发点的非职业媒妁,他们在中国传统婚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元杂剧中媒妁形象的探析,能更好地认识媒妁在元杂剧中的作用,了解元代媒妁文化及元代的婚姻礼俗观念。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自古是民族往来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昌国、唐西州时期大量域外民族入籍此地,编户为民。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可知当时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共享道路水渠,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甚至族际通婚,宗教信仰转变等,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交融互鉴。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的典型缩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  相似文献   

19.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四桩爱情故事的描写,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婚姻的价值取 向,其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念是作者奥斯丁本人爱情观的缩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势力强大的英国乡村,这部 小说所展现出的对追求理想婚姻的可能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  相似文献   

20.
纳、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吸收、借鉴、交融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和藏族苯教、佛教相互渗透是其文化交融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塔城洛固村为个案,以达来寺高僧和学礼的经历与宗教活动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田野调查资料,从宗教、民俗、语言、饮食、婚姻等多个方面,较细致地反映了纳、藏文化交融的现象,并分析了纳、藏文化交融的原因、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