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舟"作形旁,意义一般解作"船只",《说文解字》舟下所属共11个字都作此解,但其中关于"朕"、"般"、"服"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值得商榷。文章借助考古资料,联系古人祭祀祖先的祼礼仪式,推论"舟"作形旁还有一解,即舟形器物。以此,对"朕"、"般"、"服"等字的本义重新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乐乐把“船”字写错了,把“舟”字旁的横写出了头。他问爸爸:“为什么‘舟’字作偏旁时横不出头呢?”爸爸说:“独体字作偏旁,笔画往往要变形。变形是有规律的。有几句顺口溜你要记住:偏旁有横横变提,如:地、球、物。偏旁有捺(nà)捺变点,如:灯、橘、粒。‘月’字作底撇(piě)变  相似文献   

3.
“朕”是古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前人对“朕”作过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亦有可商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朕”的意义和用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朕”的形体 许慎《说文解字》曰:“,我也。阙。”这说明在汉代,许慎已不知其构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逢也。从舟,声。”又说:“〈释诂〉曰:‘朕,我也。’此如吾台余之为我,皆取其  相似文献   

4.
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从古至今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出现字形讹误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列举大量字例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讹误字可以分为“混误”与“讹变”两种。混误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在具体的文章词句中,字形的混误对词和词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干扰的。字的讹变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划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讹变字不是汉字字形的合理的演变,但由于长期使用而积非成是,一般的并不会影响人对词和词义的正常理解。文章还对混误与讹变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进一步研究字的混误与讹变的规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隶变规律即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规律,隶书和小篆的对应规律。楷化指的是隶书向楷书的发展,它们之间变化很小,在结构上无根本差异。本文着重从形变、讹变、省变、突变四种隶变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对隶变的规律作了初步探讨,楷化规律隐含其中。形变,讹变两部分是全文重点。“讹变”部分讨论了小篆线条分化为隶书、楷书的规律以及隶、楷混同小篆线条的规律。分化和混同规律即是隶变楷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汉字讹变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讹变与简化汉字字形在演变过程中,突破六书原则,失去结构原意,并不就是讹变,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改造,而简化,是字形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分析汉字讹变现象,应防止误认简化为讹变,否则,就会夸大讹变的数量,就可能在具体的文字现象中,不自觉地低估了人对文字的控制作用。讹变与简化有表面相似之处,但原因和本质绝不相同。简  相似文献   

7.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解决过河的问题,刳空大树干,用做水上交通工具,并管它叫做“俞”。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又改用木板制作,定名为“舟”,可在河水中到处行驶。自汉迄今,通称为“船”。  相似文献   

8.
《三曹文集》中,"舟"、"船"、"航"、"艨冲"、"舳舻"等五个词在"水上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内有同义关系。从使用频率和搭配能力方面考察,"舟"、"船"二词为基本范畴词。这两个词存在历史替换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省形来分析字形多半是有问题的。从古文字材料出发,可以看到有47个字是因为形体上的变化而导致的误判。通过归纳分析被释字与所省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的关系,发现这种误判可以分为古文字形、小篆字形上均有联系不必为省形,古文字形无关、小篆讹为相近,古文字形、小篆字形都无关三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字小篆字形讹为他字,字形说解则更是牵强附会了。从古文字形材料入手,可以对这些误判的字形作更为清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说“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曹"之解释,乃依据讹变了的字形,其说未确。通过考察"曹"字的历史演变,认为其初文本为"[東東]","曹"是"[東東]"作为国族名、地名之专用字。从中可探讨汉字历史演变的一些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朕”本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朕”的本义,受《说文》及《段注》影响,多释为“舟缝”,以至权威性辞书,像《汉语大字典》等也保留此说。遗憾的是,遍查所见古代文献,“朕”当“舟缝”讲,无证。笔者借助词义“同步引申”规律,考察“朕”词族系统,研究“朕”字源流关系,参考《尔雅》释义,认为“朕”本义当为“给予”无疑。形成本文,所得启示:形义关系固然重要,但从语言本身解释语言才最为可靠。形义关系该利用,但切忌拘泥被释字形体本身,必须考察其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南新蔡葛陵楚简的字词疏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选取三则以辨别形体,疏通词义。新蔡简中用作楚“惠王”之“惠”有两类形体,“惠”在形体上易讹混成“葸”字,这在时代晚出的文字材料中亦有发现。“惠”形体讹变为“葸”在战国中期已成事实。“辸”在两处简文中均应读为“仍”,“乃”、“仍”典籍每见相通。《说文》:“辸,因也。”“辸而归之”、“辸而谓之”即“因而归之”、“因而谓之”,文义十分顺畅。简文“辸(仍)”从[彡卜人],可能是为区别于“乃”字而作。新蔡简“文君与啻”,“啻”应当读为“谪”,义同于祟。“文君”是新蔡葛陵楚墓暮主平夜君成的直系先祖,在古人观念中,故去的祖先和自然神一样都可以降灾为祟于己身,新蔡简中即有“文君”作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碑刻双形符字、双声符字既有历时传承字,又有共时新造字,是汉字意音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比较研究表明,双形符字是汉字形声字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双形符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是形声字形义优先的反映;双声符字是汉字表音化的体现和文字讹变的结果。研究这两类文字现象对于丰富汉字结构理论,探讨汉字形体结构理据,考释古文字与隶变之后异体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词语意义的讹变人们较少注意到,也还未见专门论述,因为这种现象不够普遍,例证少,比较特殊。词义演变的常见现象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这些是正常的变化。词语意义的所谓讹变是指非正常的变化,是由于人们对词义的误解(包括无意的和有意的)而引起的。语言有社会性。如果对词义的误解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并不为大家所接受,那当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可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这一误解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习非成是,那么这种误解就不会妨碍人们的交际,反而会流行起来而成为某一词语的固定的义项。词语意义的这种习非成是的演变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讹变。由讹变而获得的义项,我们称之为讹变义,以此与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成语背离了原始真意,发生了语音、用字、结构和意义等方面的讹变。归结成语讹变的类型,探析成语讹变的深层原因,能够为规范成语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的3000汉字中,记号字占将近六分之一的比例,主要分布在一级、二级汉字中,其中在一级汉字中占绝对优势。记号字来源于六书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也来源于半意半记字、音零字和记号字。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现今的记号字是由于笔形之变、结构之变和功能之变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因此对记号字的认知也是分层次的,可以从文字学角度和非字源角度分别认知。  相似文献   

17.
《夜航船》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书中的词汇语料覆盖面广、蕴含量丰富,汇集了先秦至明代的各类文献材料,且每个条目文辞简短,少则十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语料中囊括了不少产生在不同时代的成语。经笔者统计,该书四字格成语多达548个,其中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有58个。通过对这些成语按来源的历史层次和语源构成方式进行分类,以明确书中生肖成语的具体产生时代和形成定型方式。并择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生肖成语进行演变分析,用历时的研究方法对其发展演变及沿用情况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求成语的“前世今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最终勾勒出《夜航船》十二生肖四字格成语的概貌,为后续《夜航船》四字格成语的其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覃觅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5):109-111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使其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小"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形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五类:其一,表示"细小"义;其二,""为"尚"字之构件,在整字构形中"尚"仅作声符的;其三,表示"光明"义的;其四,"小"用作声符的;其五,构形笔意不明的。通过考察分析与"小"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进而探求其义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楷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小"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造”、“亻舟”、“前”、“勹舟 ”、“氵舟”等字的兴废可以看出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其发展变化有固有规律。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更新形体和结构 ,以减轻人们学习和书写的困难 ;二是逐步调整自身职能 ,以顺应汉语的发展变化 ,保证记录功能的实现。具体字的兴废及其流变即是这种规律实施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朕”已经成为文字学上的“化石”。《尔雅·释诂》:“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到了秦始皇赢政一统天下后,“朕”方为皇帝所垄断专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即此事。但是,在秦以前,朕并不等于后世的我、余、吾之类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代,朕往往用作“领格”(所有格),同于今天的“我的”。甲骨文、金文就是这样。《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许慎汉人,故所释并不确切。顾颉刚、刘起钎氏指出:“朕——甲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