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蒙·阿隆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它所倡导的自由观自然成为社会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不过,与许多学者仅仅将自由作为一种抽象理念去探究的做法不同,阿隆在《论自由》中认为应当关注的是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可操作的自由,目的在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由。基于此,阿隆结合当时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以托克维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为依据,将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由划分形式自由与实际自由,从而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自由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并以“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思想揭示了现代政治的本质及其矛盾性和抽象化、形式化特征.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澄清了政治解放的前提,划定了与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进而瓦解了实质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抽象对立关系,而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曲解了马克思的实质自由观.  相似文献   

3.
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其他古典社会理论家一样,托克维尔关于民主和自由的思想也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知识反应.托克维尔所面临的现实是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平等化)趋势,而他所最珍视的价值则是自由.他看到,民主的社会状态隐含着对自由的巨大威胁.于是,他的基本问题便是如何在不可避免地到来的民主时代守护自由.通过对美国和法国的比较研究,托克维尔揭示了在民主时代保障和实现自由所必需的制度和文化(宗教)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自由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根基是实践论。而马克思自由观在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把这种自由观种在了实践的理论土壤上,使现实中的人能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正自由的果实。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长期以来遭到误解的概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只是把自由放到认识论中论述,忽略了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和本体论(存在论)意蕴,因而也就不能把握住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自由观的嬗变有其内在逻辑的转换。青年马克思虽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由观,但整体上未摆脱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在经过1845年格式塔式哲学转变后,找到重新解读自由概念的基础,即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自由观由经济学分析而最终达到哲学解读,清除旧哲学对自由的纯思辨定义。  相似文献   

7.
对自由一词的理解,托克维尔表现出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殊性。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观通常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托克维尔走出了功利主义的窠臼,将自由视为首要的善。现通过对托克维尔自由观四个维度的分析,着力证成托克维尔为实现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调和所作出的努力与成效。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自由观建立在其理性认识的二律背反的基础上,康德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而不是现实的自由。康德悬置了自由和因果性的矛盾,而没有解决这个矛盾。阿多诺通过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阐述了自己的否定性的自由观。阿多诺批判了康德对二律背反的态度,同时指出了康德自由概念的社会起源,并认为践行康德自由的主体乃是理性主体,自由中包含了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从而使自由陷入困境。阿多诺针对肯定自由概念的疑难,提出了一种“否定性”的自由概念,提出自由就是对不自由的否定。但是,阿多诺的否定难以触及真实的现实领域,他对不自由的批判缺少历史和现实的维度。要真正达到人的自由,只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人们改造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4):95-100
"从天国到现实"的精神自由观的形成和传统旧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马克思致力于现实生活,超越了德国观念论中自由的"虚化"和"物化",从实践的思维向度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行阐释,预设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把自由的观念从天国引向了现实,确立了实践自由观的思维范式,通过对传统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自由的权衡与糅合,马克思从三重理论向度剖析并批判了精神自由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立场的稳定性,为实践自由观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思想的变革与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把主体与自由结合在一起,确立了主体与自由的实现的中介,指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并且从阶级的角度理解自由,从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他的思想却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追踪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可以发现作为马克思思想支流的个体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个体自由思想得以生成、延续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是有限制的。然而,在当今网络社会,一些人无视自由的边界,为所欲为,导致网络自由发生异化,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推行以技术控制、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为一体之对策,才能使网络自由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实践出发,分析和阐释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自由与不自由的现状,指认真实共同体是人自由存在的根据;立足唯物史观对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予以批判,指出自由观存在的片面性及其阶级实质。从马克思对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出发,论证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与灵魂,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远景的科学规划。这一体现对人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注相统一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通过该思想与“现实的个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所指称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植根于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现象出发,分析和探究了自由和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的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基础,表现在交换价值层面的自由和平等掩饰了其虚假性。马克思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价值的局限性,从而科学地指出实现正确的、美好的制度和美好生活、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哲学价值的必要性和消灭资本主义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立足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对自由的二重性做出了辩证的阐释,使得理想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建构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批判地考察自由主义自由观存在的缺陷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科学论证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此,必须进行一场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革命实践活动来实现这种自由共同体。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应该以此为价值取向,在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自由与民主进程中,实现“大同世界”,这乃是中国人所期望和欲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