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我国房地产登记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在登记的机构、类型、公信力和管理手段方面还存在一些缺欠。为完善这一登记制度,应实行房地产统一登记制,增加登记类型,明确房地产登记的公信力,实行公开查册制度,制定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通过对上海市房地产法律制度进行深入具体的借鉴比较研究,为我国其它地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在整体借鉴模式上借鉴香港新加坡模式。在借鉴具体制度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在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立法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和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通过对上海市房地产法律制度进行深入具体的借鉴比较研究,为我国其它地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在整体借鉴模式上借鉴香港新加坡模式.在借鉴具体制度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在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立法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和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了房地产权属登记 ,而对其登记效力未予明确 ,部门规章规定又与之不一致 ,造成司法审判结果的不一致。本文从国外有关不动产登记效力的法律制度入手 ,分析了我国不动产登记效力的法理依据 ,指出应确立我国不动产登记的要件原则 ,废止司法解释关于不动产共有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论证西安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过程中,银行信贷和土地价格对其影响程度,运用边限协整理论对银行信贷、土地价格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土地价格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银行信贷和土地价格对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具有正的影响作用,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虽强于银行信贷,但土地价格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法院判决房地产买卖合同无效或者撤销后,已办理的房地产登记并非当然无效.本文通过相关之登记实务问题的研究,提出汲取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制度、通过法院和登记机关的互动、破解实践中的登记困境等,以利于房地产登记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房地产增量与房地产住宅投资导向机制问题,运用了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1995-2010年房地产增量与房地产住宅投资数据进行因果关系验证。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增量与房地产住房投资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长期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我国当前房地产营销工作的发展实际出发,介绍了营销策划在房地产行业里的基本含义,重点研究和探讨了房地产营销策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解决方案做了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房地产预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尝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对房地产预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房地产预警效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进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措施:加大房地产信贷监管力度,创新抵押贷款工具,将房地产资金信托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金融二级市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稳定房价,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实行托伦斯登记制的国家,有着特别的登记规定。现介绍英国的登记制度,并从民法和行政法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希望对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预告登记后的权利是一种"债权物权化"的典型.预告登记具有预防妨害的效力、保全顺位的效力、保全权利的效力.但预告登记不能对抗不动产征收.预告登记权利人应当属于该不动产上的利害关系人,应当获得征收补偿.在违法不动产征收中,对于不动产尚未灭失的情况,可以采取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请求恢复原状;对于不动产本身已经灭失的情况,预告登记权利人可以采取侵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请求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3.
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物权法的基础制度在物权法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对于维护不动产物权秩序,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和交易便捷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出台了《物权法》,但对于不动产错误登记的赔偿责任制度规定不够详尽。对不动产错误登记行为应进行区分再作界定。不动产错误登记行为视为私法行为更合理。不动产错误登记为民事侵行为。目前,登记机关赔偿制度在归责原则、赔偿标准、举证责任等方面存在缺陷,应对它进行完善,以期给不动产权利人更便捷充分的保护,同时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现存不动产登记现状,认为不动产登记交由行政机关负责更为妥当,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是我国立法的必然选择。提出我国应确立不动产登记的实质审查,并建立审查责任的分化制度,因登记机关的过错造成当事人损害的,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5.
物权的取得与变动,应当通过可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外部表现形式,就不动产而言,此种公示方法应为不动产物权登记。而且,为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应当采取实质主义登记的立法模式。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有必要承认非依法律行为变动的不动产物权无需登记即可发生效力。在不牵涉第三人的情况下,新权利人可以享有对不动产的自由支配。但如果第三人的利益牵涉其中,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仍然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登记的性质是对不动产权属法律关系实施确认的行政确认行为,这一认识为物权登记中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奠定了基础.登记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时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国家赔偿主要发生在登记机关过错造成登记错误而致损失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在不动产登记案件中,既涉及民事纠纷又牵扯行政纠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对该类案件的处理,民事与行政审查的侧重点不一,司法实践者对此也各执己见,使得不动产登记纠纷案件审判结果迥异,降低了审判效率。为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很多学者提出民行一并审理的提议,《行政诉讼法》第63条第1款也应运而出,提出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一并审理民事纠纷。该条款似乎想结束这种混乱的现象,但是能否起到预期效果尚未可知。根据不动产登记的性质分析不动产登记行为的可诉性,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审查范围、程序设置、审判效果等方面分析行政与民事纠纷交织案件合并审理的弊端,并提出审理该类案件时应把握的原则及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民法物权法的基本法理出发,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特点,结合中国现行立法实际,指出中国物权法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提出中国不动产登记法律统一化和登记机关一体化及采用以登记对抗主义为原则以登记要件主义为例外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物权法中一项基本性的制度。本文在对物权登记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登记天然非不动产物权公示方法,但不动产物权公示方法天然为登记”的结论。并且在揭示了登记行为的本质为行政行为基础上,归纳出物权合意是物权行为的成立要件,登记行为是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的观点,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物权合意和登记行为各自是否有效成立情况下,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