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管道隐喻。大量的英汉日常表达式说明,概念隐喻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或不同意义之间关联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另外,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许多常规性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人类语言中隐喻现象广泛存在的物质基础,及其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基础,论证了隐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的语义特征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隐喻式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的隐喻性特征,而隐喻特征则是人类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了隐喻性是人类认知方式及其语言的本质特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汉语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汉语中时间表达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其他具体形象的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实体隐喻、空间隐喻和结构隐喻是时间隐喻的主要方法。汉语时间表达的隐喻性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只有借助隐喻人类才能通过熟悉而具体的范畴理解陌生而抽象的范畴,因而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隐喻性的。语言作为概念系统的反映,自然也具有隐喻性。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隐喻自然也存在于词汇中。受传统理论影响,很多人意识不到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他们更加意识不到商务语篇中也充满了隐喻,因而很少有人将隐喻用于商务英语词汇。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了隐喻理论同商务英语词汇的关系,并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了隐喻理论在商务英语词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认知隐喻识解中的客体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性语言是人类隐喻思维的产物。隐喻性语言的识解不仅受到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主体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喻体本身等客体因素的影响。现以隐喻的喻体为基点,从喻体的意象差异、喻义空缺、形似义异以及喻体的场景选择等几个方面考究了客体因素对隐喻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对英汉视觉词汇隐喻语料的系统考查和分析,论文论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概念隐喻和词汇面的隐喻表达,使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论文进一步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语言修辞手段之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从隐喻入手学习英语词汇,有益于突破传统英语词汇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隐喻性思维能力。该文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含义,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作用以及概念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为英语词汇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证明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显示了隐喻性表达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就此而言,隐喻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保证,而隐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语言的语义特征为我们洞察人类思维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隐喻的语义反常性是指隐喻在语义逻辑上的矛盾性,它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隐喻的语义多维性是指语义所指的不确定性,它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不同的隐喻性语言在隐喻性程度上有差别,隐喻使用越频繁,其隐喻性新鲜程度则越低,常规性程度越高;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规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汉语成语作为隐喻性语言,应该也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有人认为成语的意义是随机的,而Lakoff认为成语的意义并非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用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的文章很少,汉语成语的研究大都关注跨文化的相似与区别。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阐明分析某些汉语成语意义与概念隐喻的关系,部分成语是有理据的,其意义是由普遍存在的并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概念隐喻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习得中起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然而,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语言能力、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和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发展学生的英语隐喻思维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认知理论下关于学习者外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的作用。其实目的语隐喻能力应是以语言为基础的隐喻思维能力与特定隐喻思维方式的统一,外语语言学习本应就是隐喻能力发展的过程。外语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隐喻能力的发展,隐喻概念结构得以扩展,语言形式的学习又使学习者经历目的语特定隐喻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相应隐喻思维习惯。应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过程培养、发展学习者的目的语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细致的语料分析,对英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从而证明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语义域向另一个语义域的投射,是从具体向抽象的投射.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修辞中的隐喻、隐喻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是人们解释语言、思维和世界的关系的三个层次。修辞上的隐喻认为隐喻是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所存在的相似点的揭示和创造;隐喻性思维借用了修辞隐喻的相似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手段,它充满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对语义的衍生和发展起作用;相似性思维理论也是从认知的角度,认为人们总是以特定的认知模型把新的知识和体验与大脑中的相似块相耦合,相似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体验的概念分类和综合过程;“相似性思维”理论比“隐喻性思维”理论能从更广泛的范围上解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人体方所形式的隐喻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部位词一般不具有处所性,需要加上方位词,才能构成人体方所表达形式"NP F"。人体方所表达形式不仅仅指示某一实际位置,有时又表达隐喻意义。我们对汉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体方所形式加以研究,弄清汉语中以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并对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意义作出认知解释,从而从一个角度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构成语言基本单位的词汇在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形成形式上的语义和隐性的语义。通过分析英语和汉语不同语言文化中词汇意义在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提高敏感性和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介绍了隐喻与词汇的概念和关系,指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充分运用隐喻知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学习,这样学生的词汇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