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8,(4):142-149
金兆燕《旗亭记》创意为其幕主卢见曾所提供,又有卢见曾抢夺"署名权"并进行改编的系列风波,这件事实际关系着乾隆时期幕府文人的生存境况与入幕动机,后人对此保持着一定的关注。通过梳理《旗亭记》作者金兆燕的就幕经历,可观察当时文人通过文学作品与文学活动向幕府集中的现象;从卢见曾与金兆燕对改编《旗亭记》的不同态度入手,可审视幕府创作性质的变化。在此前提下,以《旗亭记》的盛行与金兆燕的人生选择为切入点,论证乾隆时期扬州文学的职业化,探析职业化幕友文学与自生的文人文学之间存在创作基础上的根本矛盾。金兆燕与《旗亭记》创作上的矛盾性,正是文人追求与幕僚身份的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幕府自六朝以来就一直是文士荟萃之地,许多著名文学家都与幕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关于唐代文人入幕与文学的关系,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文人入幕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傅璇琮先生指出,研究唐代文学当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一代知识分子的状况,并由此研究唐代社会特有的文化面貌。傅先生在完成《唐代科举与文学》后,还准备作两个专题的研究,一是节镇幕僚,二是翰林学士。他认为:“这里提到的唐代社会两类知识分子,一属于知识分子的高层,即翰林学士……这是虽以文采名世而实为政治型的知识阶层。而另一类在节镇  相似文献   

3.
白马驿之祸是对唐末政局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幕僚李振等人鼓动节度使朱温将唐朝廷中的30余名朝臣全部杀害。文人入幕是唐代中后期十分常见的社会现象,多数幕僚在唐中期政治运行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唐末形势发生了变化,朝廷在穷途末路时仍旧把持着铨选的权力,藩镇凭借武力凌驾中央之上,加之文人们的生存环境剧变,经济条件等也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因素导致了幕府文人产生了"尊幕府而弃朝廷"的心理现象,这一心理现象对文人的功利心、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幕府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的变化不断演变.通过入幕的文人,幕府与文学、学术文化始终保持着持久而紧密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学,幕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5.
黎仁凯  王向英 《河北学刊》2006,26(3):104-108
曾国藩幕府与张之洞幕府作为晚清两大重要幕府,在对传统幕府的改革、网罗人才、主幕关系、幕府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和继承关系。例如,奏调、札委制由曾国藩开始,张之洞继之普遍实行;两人都保举大批幕僚为官;主宾间经济关系分离;幕中多为文人学者等。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品性等方面的差异,曾、张幕府又各有特色,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例如,曾幕重地缘关系,张幕重学缘关系;曾幕多道学先生,张幕多奇才怪杰;曾幕忌用洋人,而张幕中则吸纳了大批洋人;张之洞对幕府制度的改革比曾国藩更全面,影响也更大。  相似文献   

6.
规模·能量·影响--李鸿章幕府与曾国藩幕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茗 《社会科学》2002,(11):68-72
晚清时期 ,幕府的大小与幕主的职权、地位等密切相关。李鸿章的勋望、权势均较其师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 ,李鸿章幕府无论在幕僚的素质上 ,还是幕府的规模和影响方面都比曾国藩幕府逊色。究其原因 ,除了时代的差异外 ,主要在于李鸿章本身的人品、道德、学问不如曾国藩。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淮系集团的政治势力难与湘系集团的政治势力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清初岭南文坛的空前繁荣引人注目,这与文人游幕密切相关。易代之际,大批南下抗清志士的入佛与留居岭南,给岭南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带动岭南文坛复兴的最早的主体力量。而岭南幕府的工作与生活之需,使众多的江南才子千里迢迢游幕两广,幕府给予他们以经济上的巨大支持,幕僚文人尽其才力复兴岭南的文化事业。而府主与幕僚在政事之余,赋诗填词谱曲,雅集唱酬,他们与岭南文人广泛交友,共同打造了清初岭南文坛的全面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乾嘉时期文人游幕极为兴盛,出现了六个重要的学人幕府。幕主具有浓郁的欧苏情结,把风雅与为政结合起来,以期像欧、苏一样,播弦歌之雅化,以文章名冠天下,流传后世。幕主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在诗文中表达着对欧、苏的赞扬与向往,幕宾们也在诗文中以欧、苏来夸赞幕主。幕主效仿欧、苏,课士爱士,大力提倡风雅,形成了幕府文学的兴盛局面,并留下大量与幕府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文。  相似文献   

9.
唐代方镇使府的建立及其权势的增强,是唐代特别是中晚唐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随之而起的唐代方镇幕府的建制也引起了唐史研究者的关注。但过去,这一课题往往仅限于史学研究的范围。事实上,唐代尤其是唐代中后期的许多文人,都有过在方镇使府作幕僚的生存经历,并由此创作出许多重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唐代的科举制度一样,唐代方镇幕府制度对唐代文人生活、文学创作,以及对唐代文学区域风格特点的形成等等,影响至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研究观念的束缚和研究方法的单一,文学研究界对唐方镇幕府制度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未能予以应有的关注和…  相似文献   

10.
韩春平 《船山学刊》2007,(4):136-139
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成颇为特殊的幕府文人集团.本文通过分析幕府文职僚属和游历幕府的文士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可以看到中晚唐幕府文人的交游和诗歌创作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守选制度和官员铨选制度并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文人的政治出路,而节度使的奏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入仕和再入仕的一条相对捷径.  相似文献   

11.
彭小舟 《船山学刊》2001,(1):127-128
幕府与幕僚,是中国历史上是的一个奇特现象。 “人幕之宾”指的便是东晋的那个郗超,而著名的幕府有忽必烈入承皇统前总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的金莲川幕府。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因缘风云际会,曾国藩幕府更以规模空前整齐庞大、事功进展的广度与高度及其深远影响而成为“神州第一幕府”。长期以来,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继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和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之后,2000年10月成晓军新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新著”)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 综观全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军阀幕府作一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 ,分析近代军阀幕府产生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 ,分析近代军阀幕府的成员结构及特点 ,指出它们基本上是由血缘、地缘、业缘构成的 ;第三部分 ,对近代军阀驾驭庞大幕府及维持其运转的手段作了分析 ;第四部分 ,对近代军阀幕府中幕主与幕僚的关系作了探讨 ;第五部分 ,分析了近代军阀幕府的致命缺陷及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认为 ,这正是近代中国社会政局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金元之际,北方文坛并不寂寥。真定史氏、东平严氏、顺天张氏等汉人世侯幕府以及著名的忽必烈幕府聚集了许多北方的儒士文人,从而在这些汉族世侯辖地和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聚合成大大小小的文人群体,汉族世候和忽必烈藩府文人群体以及依附汉人世侯庇护的北方文人之间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不同地区的文人之间又通过这些入侍及留寓幕府和世侯中的儒士文人相互沟通和交流,元好问、杨奂、许衡、姚枢、郝经、刘秉忠等幕府文人及一部分遗民作家共同开创了元初北方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汉末曹魏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在其自觉和抒情特征之外,依然与政治理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代围绕都城与王权的制度与文学观念体系并没有随着汉王朝的衰落而消失,而是继续影响着汉末文人对新现实的表达;同时,曹魏集团也在现实政治目的下不断仿拟汉代文学和典制中展现的正统模式.他们的文学创造因而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性,主动或被动地迎合着已然定型于历史之中的制度与观念.  相似文献   

15.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16.
略论郝经     
郝经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僚中的重要人物。自从进了忽必烈的幕府,首上“经国安民”之道,接着东师围鄂,班师争位,以及便宜新政,国信使宋,几幕大剧,皆郝经出谋献策,大试身手之时。郝经在元初政权建立中的史迹,至今没有专文论述。笔者将有关本题的资料稍加整理,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晚唐时期幕府中落第士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入幕的动机、实现入幕的条件、与幕主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幕府中所处的地位,认为中晚唐时期幕府为落第士人提供了一条入仕途径,并解决了一部分落第士人的生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落第士人对中央政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宋初半个多世纪里词坛沉寂,在词体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中,洛阳文人集团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学群体由于幕主钱惟演的倡导提携,诸文人才士的应和参与,形成从容闲暇、文酒诗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以歌妓为中介的歌舞佐酒与填词听歌的词体运行系统。钱惟演、谢绛、尹洙、梅尧臣、欧阳修等集团主要人物均有词作问世,不乏词史价值。尤其是欧阳修,他以洛阳为起点,创作了为数甚多、质量颇高的词作,并受到洛阳文人集团的极大影响,最终成为宋初四大词人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进程,深刻展现了洛阳文人集团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嘉靖间,众多抗倭幕府成为文人云集的中心,世宗对青词的异常热衷又使得大臣们纷纷延纳幕客代笔,从而掀起一股空前的游幕之风。这些游幕文人以布衣居多,其入幕的经济考虑要远大于政治动机,并具有更为自主和频繁的流动性。他们在幕中创作了大量的青词和以抗倭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前者促使骈文出现了短暂复兴的态势,后者则成为明代战争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杨霞 《江苏社会科学》2006,1(4):231-236
本文试图从明代文人集团与新文学社团的关系,来阐明明代文人集团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与新变因素在新文学社团中的延续、影响和关联,并把形成中国新文学的独特文化、文学性格,文学格局,以及文学制度、文学风貌等激越因素放到这种关系中来考察,从而对新文学的内涵给出更为丰富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