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金朝官僚等级制度,现存史籍记载并不清晰,前人研究也不多。这一问题,可从官员俸禄、致仕待遇、官员服饰、封赠与门荫、墓葬和谥号、官员仪从等几个角度来分析。金朝官员俸禄的发放标准,在海陵王时期前后经历了由以散官品级为依据转为以职事官品级为依据的过程;官员致仕后待遇的确定,所依据的标准是职事官品级和任职时间;在影响官员服饰等级的因素中,职事官品级无疑是最重要的;官员得以封赠父祖和门荫子孙的主要标准是散官品级,职事官品级则发挥了调节性作用;官员去世后的墓葬规格是依照其散官品级来确定的,谥号有无则是由职事官品级来决定的;官员仪从配给的标准为职事官品级。总体而言,金朝官员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应是职事官品级。  相似文献   

2.
李玉君  何博 《东岳论丛》2015,36(2):118-122
金朝是由肇兴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女真族积极学习汉文化。在法制文化方面,金朝由旧有的习惯法向中原法律文化过渡,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慎刑"思想。为体现其正统地位,金朝在法制上更加强调以礼入法、"罪疑惟轻",分别从皇帝本人、执法官员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彰显"慎刑治国"的思想。金朝在刑罚上对该原则的贯彻,正是对中原历代王朝法律文化中慎刑思想的继承,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3.
金朝对西北地区驻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保持原辽朝的社会组织形式——部族、糺,对其进行统治。“糺”偏重军事,部族侧重于生产,皆为金朝分番守边。金朝任命的部族、糺长官女真人多,契丹人少,下属官员则以游牧部族的本族人为主,在强化统治的同时对游牧部族实行因俗而治。海陵王末年爆发了大规模契丹抗金斗争,在平叛之后,金世宗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契丹人的措施,但仍未能完全阻止契丹人反抗女真统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金代女真在学习周围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它的政治文化尤为引人注目。在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以金朝为正统、以南宋和高丽为夷狄的政治观。在金朝前期,女真人实际上是站在“夷”的角度上来看待“华夷之辨”的。世宗、章宗时期,金朝是站在“华”的角度上来对“华夷之辨”加以引申和利用的,申明自己已是典章文物繁盛的堂堂华夏“正统”王朝了。到了章宗、宣宗时代,金朝又进一步掀起了德运之议,自居正统,将南宋贬入“闰”位。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胆地宣称自己是“华”,大胆地追求正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金朝统治阶级未超出以“华夷之辨”理论来解释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范畴,只能陷入“非华即夷”、“非夷即华”的二元悖论中,不能确立共同为“华”、平等相待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契丹、蕃汉军是金朝境内的契丹、汉等民族组成的军队,是蒙古征服与灭亡金朝以及统治中原过程中的重要军事力量。对此课题,港台学者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曾经作过一些研究。70年代,大陆的学者也对这个课题作过进一步的探讨,取得一些进展。在此,本文仅就有关蒙古征...  相似文献   

6.
蒙古贵族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建立元朝后,在人才任用及科举考试中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汉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与元朝人才政策与科举制度相反,在洪武初年采用了较为明智的蒙古族人才政策。探讨这一现象,有助蒙古族与汉族关系史的进一步研究。一、元朝蒙古贵族的民族人才歧视政策元世祖用暴力征服华夏其它民族后,将国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主要是原来蒙古各部落的人;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夏、回回等民族;第三等系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指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  相似文献   

7.
金代初年的吴激和蔡松年为金代词坛之翘楚,他们的词被称誉为“吴蔡体”,在金代词坛享有极高的地位,影响了金朝几代词人。本文拟就吴蔡体的主要内容、风格特征及对金代词坛所产生的影响作粗浅的探讨。吴激(1090—1142),字彦高,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初仕于宋,历任清高显贵之职,宋金开战,吴激奉命使金,以知名留而不遣,任翰林待制,金皇统二年(1142),出知深州(今河北深南县),到官仅三日而卒。吴激之于文学创作,其词成就最高,元好问认为是“自当为国朝第一手。”①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余杭(今浙江杭州西北)人…  相似文献   

8.
金朝建立之初便与蒙古高原对立。1124—1130年耶律大石控制漠北。1130年可敦城之役,金朝将耶律大石驱出蒙古高原,但蒙古高原各部与金朝的关系并未缓和。就在1130年可敦城之役时,金将耶律余覩为了追击大石,向蒙古各部征兵,结果遭到拒绝,金兵无功而还。蒙古高原各部中除漠南鞑靼和塔塔儿部外都不在金朝控制之下。 1135年金熙宗即位。此时金宋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缩束,金朝有条件集中力量对付蒙古高原了。但金朝面临的蒙古高原与辽初不同,这时的蒙古高原各部已很强大。当金熙宗想用武力征服蒙古高原时,就与蒙古、克烈等部发生了连年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交融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壁画墓中都含有民族交融图像,内容非常丰富。从现有考古成果中,我们梳理出80座相关的墓葬遗存,涉及西北、中原、东北三个地区的12个当代省级行政区划,以及13个古代少数民族等。具体有三个层面:其一,物质层面的多民族生活习俗交融图像主要反映农牧劳作与日常生活方面的民族交融;其二,社会层面的多民族礼仪制度交融图像主要反映制度礼仪和日常礼仪方面的民族交融;其三,精神层面的多民族神灵体系交融图像主要反映中华传统神灵体系、佛教神灵体系和祆教神灵体系的民族交融。通过对这些民族交融图像的研究,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图像材料。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吸收、融纳先进的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别的民族中也能够承传、发扬和光大。民族文化交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吸收一定的文化,使之内化成自身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交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凝聚力,构成民族平等、团结的文化基础,它不仅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而且极大地积进了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姜明  相似文献   

11.
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朝对官员的文武区分比前朝严格,以重文轻武,以文制武,防范和猜忌武将为传统国策。 据《宋史》卷158 《选举志》说:“太祖设官分职,多袭五代之制,稍损益之。凡入仕有贡举、奏荫、摄署、流外、从军五等。……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元丰定制,而后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这段文字介绍了宋时文武官员的入仕之途和负责大部分文武官员铨注的机构演变。 事实上,宋朝文武官员入仕之途颇为驳杂,而非上述的“贡举”至“从军”五等所能概括。对文官来说,自然是科举入仕最为荣耀。据《永乐大典》卷14624《吏部条法》载,武臣有“武举出身”,“军班出身”,“武艺出身” 等等。宋朝虽设武举,而武举并非是武将的主要来源。洪适甚至说:“武举人以文墨进,杂于卒伍,非便也。”有的武举人“既第  相似文献   

12.
杨杰宏 《学术探索》2023,(8):114-119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金朝的具体庙制,史乏详载。经笔者考证,金基本实行"七世之庙"制度,在特殊情况下,庙室经历了一个变易的过程,出现"八世十二室"等局面。金朝太庙属"同堂异室"①之制。  相似文献   

14.
鄂温克族是一个以狩猎经济为主体的塞外民族,其风俗习惯在宗教风俗、节日、婚姻、经济、交通、饮食等方面,都表现了浓郁的特色。玛鲁神袋是其多神教萨满文化的遗存,火神崇拜是其在母系社会即已形成的自然崇拜,黑灰节原是一种秽天巫术,柳蒿菜曾是其植物崇拜,还骨头婚俗源于远古的近亲婚配,四不像是其“森林之舟”,稷米茶是其没有茶叶的民族茶。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鄂温克风俗也在渐变,表现出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 ,1115~ 12 34年曾建立过金朝。金代女真族不断吸收汉、契丹、渤海和奚人 ,因而迅速壮大。蒙古灭金后 ,除一部分女真人留居东北故地外 ,大部分仍居于中国北方 ,在元朝“四等人制”中 ,与汉、契丹人一样 ,同属第三等级 ,统称“汉人”。他们与汉人通婚 ,习汉字 ,操汉语 ,逐渐与汉人融合。  相似文献   

16.
金朝(1115—1234)是我国活动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立国不久便南下中原,灭辽克宋,进而据有江淮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南宋对峙。当时金朝不仅在军事上拥有明显的优势,政治、经济、文化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金朝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北方各族人民对于祖国中央的向心力,促进了北方疆域的  相似文献   

17.
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朝廷为迎回徽、钦二帝,同金罢兵议和,派出大批使臣北上,在建炎元年到绍兴十三年间。“奉使几三十人”,由于南宋对金采取屈辱投降政策,致使金朝”遇使人礼日薄”,南宋使臣倍受屈辱和磨难,或被害、或被囚、或流放、或受降,“全节而生还者,惟皓邵弁”,即洪皓、张邵、朱弁三人,其中洪皓、朱弁为徽州婺源人。  相似文献   

18.
汉地枢密院和行台尚书省是金朝初年为适应统治汉地需要而设立的特别机沟,其设置沿革、地位升降、人员任用等均与金初对汉地的统治政策以及金朝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有密切关系、关于汉地枢密院.本师李涵先生在《金初汉地枢密院试析》(见《辽金史论集》第4辑)一文中已加考述,本文现对行台尚书省的有关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行台尚书省的设置沿革《金史·熙宗本纪》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丙午,诏“废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同时,“置行白尚书省于洋”。此为金朝设置行台尚书省之始。之所以称为行台尚书省而非如燕京枢密院那样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藏彝走廊是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表性区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位于藏彝走廊腹心地带,汉、藏、彝、纳西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具有悠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咸丰七年《冕宁县志》是时任冕宁知县李英粲在前任知县李昭所撰《冕宁县志》初稿基础上续修而成。该志记载了大量少数民族内容,并创造性地辟有“夷歌志”。其叙述虽仍流露出夷夏之分和文野之别,但编纂者对前人记载少数民族时的不实之处也做了勘误。对方志中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叙述的考察,为今人利用方志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