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尚"哥"族新词的兴起使"哥"的语义呈泛化趋势,"哥"的亲属称谓本义演变成一种对职业群体男性成员的最强烈的情感表达符号,显现了对语言规范的超越、突破、变异的语义"偏离"。"哥"族新词衍生的主要机制源于模因理论。特殊语境和网民的心态是族词迅速风行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两民族的自然地理、政治、伦理等方面出发,对比英汉亲属称谓语在年龄和辈分、父系和母系、性别、血亲与姻亲以及亲属称谓与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亲属称谓语的翻译方法,如归化法、概括法、简化法﹑统一法﹑直译法等。  相似文献   

3.
亲属称谓泛化是中西文化在称呼语使用上的最大区别。在非亲属交际中,亲属称谓的运用,意在缩短人际距离,体现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和礼貌,符合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原则。在非正式场合,亲属称谓"阿姨"是上海话中最常用的女性称呼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称呼语"阿姨"的指称对象和含义逐步扩大,其礼貌的功能受到挑衅。因此,有时候,贬己未必就是尊人。  相似文献   

4.
自称tǎǎi43 don55“傣端”的白傣系一个跨中国、越南、老挝等国而居的傣族族群,该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有一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主体分布在越南,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金平县中越边境一带,老挝也有部分分布.白傣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的文字.白僚语亲属称谓是白傣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其他傣族族群的亲属称谓不尽相同,透过这些亲属称谓可以映射出白傣族群的亲属制度及基本婚姻形态.文章着重讨论白傣语的“九族”制亲属称谓系统,并对称谓中“对称与引称”“专称与通称”“敬称与谦称”“从属称与扩展称”等类型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湖北恩施方言亲属称谓的形式特点主要有:词缀"子"的使用范围大、词尾"伙里"附加在亲属称谓后表复数、不同的亲属称谓语素叠加表现亲属关系的差别、称谓语多音节化、特殊的合称等;语用特点主要有:从他亲属称谓词丰富、男性亲属称谓词泛化、亲属称谓词简化等。  相似文献   

6.
泛化亲属称谓系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介于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之间的一种称谓,试分析泛化亲属称谓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运用“异化法”与“归化法”探讨其翻译,并提出: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泛化亲属称谓的翻译应以“异化法”为主,“归化法”为辅。  相似文献   

7.
"……哥"结构是汉语中新兴的语言构式,充斥于网络、报纸等媒体语言中。"……哥"结构衍生的内在理据性主要在于语言的非范畴化机制,使"哥"作为称谓名词的指称意义逐渐泛化,并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蜕变成具有构词能力的类后缀,赋有一定的图示性和语义预设性。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内,以自主-依存联结模型能更具体地理解和解释"……哥"结构内在的语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侗语的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力求在对口寨村侗语亲属称谓全貌进行系统描写的基础上,梳理其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的对应情况,总结侗语亲属称谓的特点,同时从侗语亲属称谓系统的某些特殊现象挖掘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互相称呼的一种方式,由于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亲属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就文化缺失现象对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的影响,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解决文化缺失下亲属称谓语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英亲属称谓体系存在巨大差异,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翻译为例,分析了文化语境在亲属称谓语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汉语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有时对同一辈分的亲属关系却用不同的称谓方式,如:称呼妻子的哥哥为"大兄哥",称呼妻子的弟弟就是"小舅子";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辈为"哥哥",称呼比自己年幼的同辈就是"兄弟"等。也就是说,在称谓中尽量避免使用"弟弟"等表示比自己年幼的称谓词,而采用其他的称谓方式。作者对这些称谓词的历时变化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尊称谓"的习俗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代表了一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但是由于地域方言的不同,各地区的亲属称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休宁话作为徽州方言的一个分支,其亲属称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特点。休宁话亲属称谓的划分、休宁话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泛化的一些问题是本文讨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古埃及人的亲属称谓诸语词来源各异、构造有别 ,从中反映出古埃及人的亲属称谓系统属于一种带有部分爱斯基摩亲属称谓制色彩的苏丹亲属称谓制 ;其中女性或母系亲属的细致区分又是古埃及人亲属称谓上的一个特点。古埃及语中的核心亲属诸称谓在文中有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清江流域的亲属称谓主要有宗亲称谓、姻亲称谓、亚亲称谓和仿亲称谓四类。这些亲属称谓在使用上有泛化现象,呈现出多样化、形象化的特点,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雪山婚礼     
《可乐》2007,(11)
霞姐是村里公认的美人。她和我哥青梅竹马。那年高考,两人都落榜了。我曾看见他们抱头痛哭。不久,霞姐当了民办教师,哥当兵去了西藏。相隔几千里,他们靠信件传递彼此的思念。  相似文献   

17.
非范畴化指在某种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哥"是一种典型的非范畴化现象,其非范畴化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非范畴化、语体的非范畴化和语义的非范畴化。"×哥"族词语中,其结构出现多样化、搭配不稳定等特征。从情感意义来看,原有的亲属称谓中的褒义、尊敬之意已经弱化,出现褒义、贬义和中性意义。"×哥"其亲属属性特征已经脱落,而且其年长的特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哥"意义的丰富,其语义的男性特征也有脱落的迹象,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物体。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得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亲属称谓语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称代形式。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该称谓方式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翻译实例探讨了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英译中其语用功能的得失,指出由于化差异,绝对的语用等效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以亲属称谓语的外化使用这一现象为例,探讨了中国和日本两种语言环境下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分析其原因,并揭示了中日两国家族结构形态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对各自国家社会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