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问宪》)等有关论述。这是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3.
<正> 现代不少学者长期以来把《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当作纯阶级概念看待。如说:“孔子从其特定立场出发,区分了与历史上奴隶主奴隶两阶级不同的‘君子’‘小人’两大身份等级的阶级关系和地位。”另有人说。“处于剥削地位的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君子’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另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小人’。”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如说:“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是说‘仁’这一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君子)的道德品质,被统统治阶级(小人)是说不上‘仁’的。他所讲的‘仁’不包括劳动者。”总之无论是  相似文献   

4.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以往学界以训诂方法考察《论语》中“仁”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仁字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后来才有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按逻辑层次,从《论语》文本出发,逐一解析“仁”的意义。论文认为孔子对“仁”的意义更强调外在对他者的影响,为达到“仁”的目的,孔子设计了很多规范。与时人观念不同,孔子认为“仁”不等同于才干,与职守不一致,它是一种大爱,事功成就施诸外界社会。孔子仁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孝—忠—仁—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成为君子,是儒家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论语》中,孔子与门弟子的相关语录及对话,已经为君子概念及其修养方法定下规模。具体讲,君子之修养以“智”、“仁”、“勇”三“达德”为起点和路径。虽取径因人而异,但三“达德”之间并非彼此孤立、没有层次。相反,三者互相含摄、互为基础。在“上智”、“大仁”、“大勇”的至高点,三者合而为一。此时所达到的道德之完成形态,亦即圣人之境。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有若干疑难问题需作深入探讨,包括《论语》的编著者、《论语》的真谛、《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的疑难句等;认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的弟子们编纂而成,也包含了冉求、闵子骞的弟子编纂的一些内容;《论语》是一本政治哲学书,围绕着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的内容展开;《论语》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之体为内心修养,仁之用为"仁民爱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