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居延汉简助词有"之、者、所、是、第、以来、等、云云"8个,大多承袭先秦汉语而来。根据用法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结构助词、表数助词、列举助词3个小类,其中"所"既有结构助词的用法,也有表数助词的用法。结构助词"者"与先秦时期的用法基本一致,"所"和介词"为"构成被动句的用法得到了发展,"之"、"是"使用数量很少,用法衰落,与汉语史上这两个词的发展趋势吻合。表数助词"第"虽然产生于汉代,但在居延汉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样;助词"以来"容易与和它同形的短语"以来"相混;"所"表概数的用法较为简单。列举助词"等"在有的简文中连续出现,用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使用数量多、使用范围广;"云云"汉代产生,具有书面语色彩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人定胜天"的古代原本用法和现代通常用法,包括五个部分:一为一次小调查,这是引言;二为古代原本用法;三为现代通常用法;四为两种用法的比较;五为作者的几点议论.作者认为,语言历史发展表明,"人定胜天"已经先后出现了两种很不相同的用法.兼顾古今汉语的词典,"人定胜天"词条下面应立两个义项.对"胜"和"定"的解释,两个义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AB了AB"格式与"AB了一AB"格式在《醒世姻缘传》中就出现了,其余少数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在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偶尔可以见到这两种格式。目前,"AB了AB"格式仍在使用,"AB了一AB"则基本上看不到了。  相似文献   

4.
疑问代词“什么”的特殊用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疑问代词"什么"的特殊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  相似文献   

5.
"丝"的本义为"蚕丝"。两汉魏晋时期,"丝"开始虚化为量词,用于表示蚕丝的粗细情况,并从个体量词衍生了度量衡的用法,但在这一时期,"丝"作为量词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唐宋时期,量词"丝"快速发展,开始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与自然事物相关的"细长状"事物。元明清时期,"丝"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为抽象事物。民国至近现代时期,量词"丝"发展最为完备,运用越来越灵活。在"丝"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通过引申的方式由名词虚化为量词,双音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连"在湘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它一般用在否定句中,有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连"的这种用法在湘语区比较普遍.对于这个"连"词性的判定,学界有一些分歧.从"连"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的角度论证,"连"应该属于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7.
从两方面解析《诗经》中"有"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解析"有 名词"中,"有"具有以下四种意义和用法:一,"有""无"相对,为动词;二,与表抽象意义的名词组合,构成相对稳定的词组;三,表语助词;四,"有"字用法的个例及其固定结构。其次在"有 形容词"中,提出对传统的"重言"、"X然"、"……貌"训释的质疑,将"有 形容词"中的"有"解作表程度的副词。  相似文献   

8.
“难怪”的词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怪"最早出现在元代.在元明时期,"难怪"多带体词宾语,作为动词短语使用.到清代,出现了大量"难怪+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主谓短语表示消极意义.到清代晚期,"难怪"后面的主谓短语可以表示积极意义,这种用法的出现标志着"难怪"词汇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提到汉武帝"以广儒墨",对此一般解释为这是一种语言上"连类而及"的用法。但通过考索文献发现,在《史记》以前的典籍中和《史记》全书中其他地方出现"儒墨"的时候,都没有"儒墨"连类而及的用法,并且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的同时,也采取了繁荣文化的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不严谨。因此,可以认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儒墨",是沿袭战国以来的说法,指的是以儒家和墨家为代表的所有学术。  相似文献   

10.
秦汉皇朝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时期,人际称谓"臣"的社会内涵经历了由非等级称谓向等级称谓逐渐演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臣"在用法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君臣称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与泛化的权威崇拜恰是造成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一头亲事"是近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称量方式,受唐宋时期"一头事情/买卖/官司"等称量方式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量词"头"称量范围扩大的结果.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名词"亲事"特殊的文化意蕴所致,是汉语早期以"头"量人用法的延伸和拓展.另外,"一头亲事"与"一门亲事"同期出现,表意一致,但却是南北两种不同地域方言的产物,在相互并存和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加之北方官话的普及,"一头亲事"处于劣势,并逐渐淡出.  相似文献   

12.
动词"蓦"受其源语义的影响发展成为表示路径的介词,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时期,"蓦"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此导致结构的"趋向"义凸显,从而使"蓦"获得结构义并语义化而回归动词。  相似文献   

13.
民国以前,"绅"多与"士"结合,指称拥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代表一种政治特权和社会荣耀。民国以来,"绅"多与"劣"、"豪"结合,指称与人民对立的"反动"阶层,"劣绅"、"豪绅"由此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在短短几十年间,"绅"从社会荣耀变成"反革命",以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相似文献   

14.
杜诗《饮中八仙歌》中"逃禅"一词,向来有两种相反的解释,一为"逃避禅修",一为"避世参禅"。宋人注杜诗,都取后一义,清人注杜诗多取前一义,今人注杜诗多从清人谬说,已成定论。实则"逃禅"一词为宋代以来诗文中所常见,都是"避世参禅"的意思,不可误解为"逃避禅修"。从词语结构和用法上看,"逃禅"一词与"逃生""逃命""逃耕"相同。从《饮中八仙歌》的诗意看,"逃禅"一词也应该解释为"避世参禅"。  相似文献   

15.
成语"望其项背"的运用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现象.其肯定用法趋于萎缩态势,否定用法则呈相对活跃状态.此外,"望其项背"有表示"赶不上"意思的新型用法,这种变异用法多出现在肯定句,可以看作平衡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自然生态调节.  相似文献   

16.
由"前苏联"一词引发的争议颇多,其症结恐怕在于对"前"的用法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前苏联"中的"前",一般用在现已不存在的国家、地区或机构的名称之前,表示"从前曾有,现在已无的",可以认为是一个类前缀。此外,"前"字用作类前缀还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表职务的名称之前,指"现任之前的任何一位担任该职位的";二是用在一些术语前,指"……产生之前的"。这是受外来语缀影响产生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17.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无误地使用日语,文章通过与"スル"的对比,分析了"シナイ"的特殊用法."シナイ"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其中,"シナイ"用作"历史性现在用法"时,与表示过去完成体的"スル"相对应.但当上文问句中出现表示过去的"肯定性假设"时,"シナイ"作为回答,仍然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这是"シナイ"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失语"概念一般有四种用法:先锋小说的"失语症","失语的南方","女性失语症"和"当代文论失语"。"失语"一词更普遍地用于批评与反思当代文论的西方化倾向。"当代文论失语"说对"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的基本估计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所谓重回古代文论这一绵延数千年的完整而统一的传统则明显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情绪,甚至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因为它企图使变化了现实去适应传统的理论。文论失语说是一种总体性命题,印象式的评论与概观性成份显然多于具体的辨证的分析。其否定性与批判性的冲击力有余而具体性、深入性的实证分析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副词"全"的发展过程,即先秦汉语中"全"为动词和形容词,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时就逐渐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后代副词"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到了清代晚期则呈现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