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服务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国际油价冲击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出口贸易量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选取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元区主要国家、金砖国家及东盟地区国家,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际油价及他国进出口贸易量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认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均有影响,油价上涨对中国进口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效应;美国、日本进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相反,美国、日本出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两者都对中国进口贸易抑制作用显著;中国外贸对贸易伙伴国进出口贸易波动的反应比对油价波动的反应更加显著。因此,国际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进口,阻碍中国出口;美国、日本两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显著,美国、日本进出口冲击均对中国进口贸易更具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外贸冲击,国际油价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劳动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的交叉已成为国际贸易前沿研究领域。自新贸易理论创建以来,人力资本对经济以及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考察人力资本驱动因素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经济由封闭转向开放过程中,贸易通过本地劳动力市场就业、技能溢价等多种渠道,影响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与机会成本,并最终作用于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系统梳理了理论文献中内生人力资本嵌入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强调了个人能力在理论建模中的重要作用;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出发,归纳总结了经验研究中贸易影响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多种渠道。在评述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践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制度距离理论,引入引力模型,构建由政府、政治、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指标体系,通过贸易总量和进出口模型分析,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指数,并分析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国政治差异会扩大抑制双边贸易发展;政府制度差别有助于加强两国贸易往来,该正向作用随文化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伊拉克、科威特和斯洛文尼亚等14个国家,“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俄罗斯、波兰和以色列等21个国家,“潜力再造型”国家包括匈牙利、伊朗和阿曼等5个国家。中国与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贸易潜力发展空间,因此应关注“潜力巨大型”国家贸易需求,挖掘两国贸易合作动力。建议应针对国际贸易现状,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亲近度和文化认同感,实现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比较静态分析,阐释了集聚影响增长的理论机制,构建了空间经济增长的群峰型周期结构框架,从理论上统一了"倒U形""U形"曲线关系等不一致的研究结论。随后,在利用空间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和空间集中度指数(CR2)定量测度中国25省1990-2013年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借助能同时处理个体效应和内生性问题的面板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空间集聚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关系;而当创新水平提高和其他控制因素改善时,这一"倒U形"曲线则会向右上位移,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在上限,形成一种周期性群峰结构;而实际的经济集聚程度则影响区域增长在上限范围内的具体位置,且达致最高增长水平的最优经济集聚程度与创新水平呈正比,过高或过低的集聚程度都不利于增长。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复杂的全球能源贸易关系,欧美等国因俄罗斯乌克兰冲突而制裁俄罗斯,对国际能源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利用2020年世界能源贸易数据,以加拿大等12国的全球模拟模型(GSIM)以及贸易网络模型,模拟并依据出现的4种贸易制裁情景,分析贸易制裁的4种效应——破坏效应、泄露效应、偏转效应和抑制效应,对能源贸易额、产出、福利水平以及贸易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制裁国与俄罗斯而言:当贸易制裁程度较轻时,各国的贸易额和产出几乎不变;当贸易制裁程度较大时,制裁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贸易会受到严重的贸易破坏效应影响,最终导致双方贸易额和产出明显下降;且贸易制裁过程中存在泄露效应,但泄露效应无法抵消破坏效应对制裁国与俄罗斯的影响。(2)对非制裁国家而言,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贸易在制裁的贸易偏转效应影响下出现增长,而与制裁国的能源贸易既受偏转效应影响,也受抑制效应影响,贸易额有增有减。(3)从福利角度看,随着贸易制裁力度的加大,贸易制裁的破坏效应导致制裁国与俄罗斯的社会净福利均出现下降,欧盟的净福利损失甚至超过俄罗斯。(4)能源贸易格局网络的紧密程度随着制裁程度的加重而下降,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将由欧洲...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中引力模型被用于评价贸易制度变化的影响或者用于检验各种贸易理论。文章使用引力模型测度东亚区域内汇率波动对区域内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亚货币合作不断深入过程中,东亚各国在完全消除了名义汇率波动后短期内区域内贸易额有明显的增加,并且长期效应将更大。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因此会促进经济增长。本文给出新贸易理论的一个证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通过与人力资本相结合来实现技术的扩散;同时通过方差分解得到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9.
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非成员国间国际贸易和福利的影响效应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中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为研究RCEP生效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使用全球范围内40个国家或地区间以及国内总贸易流量、分部门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与区域贸易协定数据进行匹配,进而构建研究的基础数据集。基于结构引力模型的分析框架,从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视角对RCEP生效的经济效应展开反事实模拟分析,量化RCEP生效对各国的国际贸易和GDP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认为,两种反事实模拟分析手段下,RCEP生效对成员经济体总出口和分部门出口的贸易创造效应表现突出;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研究样本中还存在着逆向的贸易转移效应;RCEP生效对成员经济体福利水平影响可控,没有发现影响RCEP稳定性的福利净损失严重等突出问题。研究还认为,RCEP将促进中国的总出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中间品出口的增长,加快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贸易融合速度,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协定,加快完善国内相关政策法规,选择重点领域和行业,制定实施方案,为协定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相关行业协会需要加快对标国际先进产业水平,做好提升标准、完善规则等相关准备。  相似文献   

10.
选取竞争充分和政府干预较少的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2001-2009年)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不考虑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随机边界分析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样本企业的技术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长期存在严重的技术无效现象。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考察影响因素的随机边界模型对管理层激励、管理层约束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整体上对企业效率产生了正面效应,而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正面效应;管理层薪酬激励对企业效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用程度有限;而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却不明朗;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效率呈倒U型关系,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效率呈负向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效率则无明显的关联关系;产品市场约束对企业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债务市场约束对企业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股权市场约束对企业效率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板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但面临着较大的融资约束,造成研发不足,从而影响R&D投资效率。对2015~2018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融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融资管理组织越规范、制度越完善,融资约束越小,企业R&D投资效率越高;反之投融资管理越混乱,融资约束越大,R&D投资效率越低。从具体数据分析,企业融资约束与R&D投资效率呈负相关,但加入投融资管理因素后,投融资管理、企业融资约束交互影响R&D投资效率,并且呈倒"U"型,"U"型边界点为投融资管理成本不能高于融资成本,在边界左边三者正相关,在边界右边三者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工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结构和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市场结构作用下,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与技术溢出效应呈倒U型关系,而研发投入、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规模能显著提高技术溢出效应,但技术差距与技术人力资本结合未能实现技术溢出效应的扩散。此外,国有企业对"三资"企业具有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三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20年54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贸易发展对一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存在“先负后正”的U型关系,即在数字贸易发展初期,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超过一定门槛值后,这种抑制作用会慢慢演变成促进作用。研发强度和贸易开放度对数字贸易提升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贸易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更大的提升作用。据此,文章提出应加大数字贸易发展、重视研发投入力度、推进高水平贸易开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速器",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日益凸显.文章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跨国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种类基础设施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口贸易效应、出口贸易效应以及双边贸易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使得一国对外贸易获得有效发展,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进口贸易效应、出口贸易效应及双边贸易效应大小不一、作用不同,不同类型基础设施交互作用的贸易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如要契合地理特征、发挥好基础设施的边际溢出效应,整合要素资源、提高跨境产能合作能力,借力经贸合作、发挥资金在"新基建"中的杠杆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增值税在一国存在非正式部门时能否继续保持贸易中性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纵观十多年增值税贸易效应研究的进展,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主流理念依然具有影响力.利用28个国家1970-2007年的面板数据,可对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增值税短期会对贸易产生促进作用,而长期仍呈现出贸易相对中性;非正式部门因素在短期内会阻碍贸易发展,而长期则不会改变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趋势.因此,我国应根据增值税的特点,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同时,继续完善相应的税收征管制度,并努力减少非正式部门对我国经济与贸易的扭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对该领域的经典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总结梳理现有文献中呈现出的异质性特征,着重分析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冲击在各国人力资本积累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机制,国际贸易会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分布,人力资本也会反作用于贸易的要素含量与进出口决策; 国际贸易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异化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不仅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还会通过影响劳动需求弹性、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技能劳动力移民等途径间接影响人力资本; 由于资本和技能的互补性,资本品进口会通过提升技能需求和技能溢价,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7.
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及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分析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果显示,结构效应是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增长效应和市场效应对结构效应有重要的影响;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对金砖五国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拉动作用在减弱,对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拉动作用则在增强;金砖五国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需求增长较慢的市场;竞争力效应对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具有波动性,五国在当前农产品贸易中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差;整体上金砖五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在下降,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则在不断增强。由此提出:调整出口增长方式及市场结构,注重培育资本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加强金砖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劳动力快速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贸易出口的平稳增长与结构转型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在贸易伙伴国(地区)制度环境异质性条件下,基于1992—2013年中国对172个国家(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对不同的法制建设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对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继续提升法制建设水平和制度环境质量,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出口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贸易强度视角分析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效应,运用ARIMA模型与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潜力及出口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早期收获计划”使东盟成为中国热带水果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出口市场,区域内热带水果贸易互补性较强。CAFTA的建立能在短期内促进双方热带水果贸易流量增加,但长期作用不明显,自贸区外贸易转移效应短期内亦不突出。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双边直线距离等因素对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未来区域内热带水果贸易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开展图书贸易关联度构成及其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图书贸易关联程度,为制定国别贸易策略与精准化走出去策略,进而助推中外文化交流及互鉴提供思路参考。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及图书贸易特点,确立图书贸易关联度的贸易互补性、贸易替代性、贸易生态性三大分析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15项要素和39项具体指标的测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总体而言,图书贸易关联度既指贸易国双方基于图书产品交换的静态浅层关联,更表现为两者围绕图书贸易开展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动态深层关联,受到两国自身文化实力、产业状况等内在因素和国际贸易环境、格局等外部因素,以及双方文化、制度、地理等方面差异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