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一”无“各”意.句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战争的胜败,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也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的能力.在军队统帅和军事领导集团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人才结构、智能结构中,有关敌方的知识、洞察敌情的素质、敌情研究的人才、处置敌情的能力,等等,乃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在任何战争、战役和战斗中,作战指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正确地认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讲过,“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众者,先知也.”①只有做好敌情研究工作,才能达到“先知”、“成功”.清代民族英英林则徐所信用的姚莹这样说:“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胜,瞆瞆从事而不败者也.”②  相似文献   

3.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  相似文献   

4.
战争是敌我双方智慧与勇力的大比拼,司马迁主张在战争博弈中以斗智为主.《史记》写了大量的战争谋略,是一部形象生动的战争谋略教科书.《史记》中的战争谋略既包括战略、战役层面的谋划,也包括外交层面的谋划.司马迁之所以能对战争谋略的叙写得心应手,是渊自他博览兵书而拥有的深厚兵学知识.《史记》与《孙子兵法》等兵书互为表里,兵书是理论,《史记》则是具体战例,二者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二年冬季,在朝鲜战场,我志愿军与美军在“三八线”一带对峙已近一年半时间。此时,因美方宣布“无限期休会”,停战谈判已陷于僵局。而在正面战场,我军与美军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较量(1951.10.8—22的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和1952.10.14—11.25的上甘岭战役),尽管敌军干方百计与我展开反复激烈的争夺作战,但我军始终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敌人无所获,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沉闷的战场气氛,预示着战争是停下来还是打下去,已处在紧要关头。敌我双方为了争取战场主动权,都开始进行新的策划和准备。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经过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三八线附近,美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发动了反攻。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叫五音山的地方,就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一书单列《势篇》专论势,认为势在军事上,特别是在两军相争时是一种人工造成的力,潜在时是威慑力,显现时是攻击力。势由诸多因素组成,战争双方都在互争优势,那么如何正确估计敌我双方的兵势,又如何在现有兵势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势发生变化克敌致胜呢?这就是知势、任势的理论与技能,毛泽东又在抗战时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意运用了孙子关于“势”的军事思想,本文仅从知势、任势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孙子作一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宋辽战前双方国势宋辽战争长达二十五年.双方“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争夺燕山要区.为说明这场战争的总过程和最后结局,对战前双方国势作一简要的叙述,是十分必要的.先说契丹辽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的六七十年间,契丹国势一直是兴旺的、发达的和日趋强大的.早在阿保机即位前契丹社会内部所孕育的封建依附化关系,在建国之后得到广泛的发展.建国前  相似文献   

9.
浅析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后勤力量的实虚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吴起主张教民练兵,储积物资,善待战马,优军抚属;倡导对敌我双方的后勤力量知彼知己,以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通过“厉甲兵以时”而达到争雄天下的目的。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后勤思想,而且对我们今天加强国防和军队后勤建设也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每年夏收和秋收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疯狂抢夺根据地人民的粮食,妄图把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因而敌我双方抢夺和反抢夺粮食的斗争十分激烈。每到夏收时节,为了做到快收、快打、快藏,不给鬼子留—粒粮食。根据地的百姓都是昼夜抢收,争分夺秒。通常,大人们收割麦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