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女娲与伏羲是我国上古神话内容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且二者经常相伴出现,粘合度甚高。女娲伏羲神话的形成演变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及内在规律,即女娲神话最初以“单性异体”的形貌出现,成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神;后与社会发展形态适应,出现伏羲女娲相结合的“两性合体”神话,女娲成为伏羲的配偶神;随着男性权力的日益巩固,伏羲成为文明时代的先祖,演变为“三皇”之首,地位不断升高。女娲神话与伏羲神话的发展脉络彼此交错,既自为一体又相互结合。梳理其演变轨迹,分析二神神话不同阶段出现的原因及内涵,有助于探索中国神话的历史文化意蕴及其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尊崇的重要神灵,女娲在典籍文献中频频出现.关于她的形象,历来均认为是"人首蛇(龙)身".文章通过从人类学、考古学等诸方面对女娲神话的观照,质疑成说,提出女娲为鸟形原生态形象的新说并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3.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4.
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再造人类,是两汉时期出现的一则神话。据《路史·后记》卷二引《风俗通义》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然而,这并不是伏羲和女娲神话的原始面目,从有关古籍的一些零星记载的资料来看,两汉以前,它们应当是几个来源不同和性质不同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恢弘壮丽的中国古典神话还是神秘浪漫的希腊神话,都有很多关于蛇的神话故事。而蛇意象在两种不同特质的神话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意义。中国神话中的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图腾崇拜,而希腊的蛇在《圣经》的文化底色中,依旧禁锢于耶和华对于它们原始的诅咒,永远摆脱不了诱惑和邪恶的本性,是祸乱之始、灾难之源。由此,中国、希腊...  相似文献   

7.
汉代以降,开始出现伏羲、女娲、神农并称为三皇的说法。即便女娲以女帝之姿立为三皇,冲击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价值观,进而撼动自古帝王皆为男性的正统性,至唐司马贞乃进一步将羲、娲、农三皇补入正史。此说延续至南宋罗泌《路史》,更加彰显女娲为女帝的形象,将女娲尊为"女皇氏"与"皇母"。该文先阐述《路史》之前女娲创世神话古史化的历程,进而对比《路史》中女娲历史形象的转变,藉此厘清"女娲"挟有"女性"的性别符号,由神话人物转变为历史帝王的思维理路,同时也阐述罗泌如何在女娲的记载中,进一步熔铸了道家的阴性哲学与道教的女官文化。  相似文献   

8.
唐人在著述中常常提及到女娲神话,而在文学中女娲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母题原型,成为"创造万物、构建秩序、救民困厄"的文学意象符号,演变成了造福人类的意象载体。与唐代以前女娲神话的文学书写意象不同,唐代的文人更多的是以女娲神话作为一种符号来表达自我情怀。而这种模式也使得女娲神话的书写呈现出由集体政治意识向个体生命意识、由宏大理想向现实情怀的转变。从唐人对女娲神话的态度和评价的转变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家们的思想心态,从而更本真地把握唐代文学。  相似文献   

9.
伏羲、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早且具有浓厚“农神”色彩的两位创世大神。伏羲、女娲神话的原始形态初见于战国时期,成形于西汉。他们的图像产生于战国时期,定型于西汉,于东汉时期标准化,魏晋以后趋于人格化。在此流变过程中,以农神信仰盛衰为线索的农业文化现象贯穿其中。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对早期农业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形象是古人不断累造而成的。总的看来,时间越后,其说法越多,神话色彩越浓。新版《辞海》用“传说”的字样连缀了这样一则辞条: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伏羲、女娲神话所蕴涵的文化意象的分析,推导出关于人类文化中宗教与科学的起源和二者关系的一些看法.作者认为,与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同步,宗教与科学是同时萌芽,互相包融的;随着各种文化形式的分化和发展,它们才各自成为独立的领域,并呈现出二者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九隆神话与伏羲神话都属于龙神话,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龙的神话,不仅流传在汉族地区.也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地区的龙神话有各自的特点。九隆神话和伏羲神话分别流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二者在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融合状态。该文试从类型分析和文化功能两个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二者都属于感生型神话中的感龙而孕型神话,但在受孕的图腾机制和感生结果两点来看,又存在眷差异。在龙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过程中,在成为中华民族的总图腾和象征符号的过程中,九隆神话和伏羲神话各自起到了不同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神话时代以汉民族古典神话为典型 ,基本上可以分为单体神话与复合体神话两大类别。其中盘古、女娲、伏羲神话分别体现为单体神话中的三个基本时代 ,即盘古神话是我国第一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天地开辟、宇宙起源 ;女娲神话是第二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繁衍与世界再造 ;伏羲神话则是第三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文明初创。其后 ,炎帝与黄帝神话、帝喾颛顼神话、尧舜禹神话则进入复合体的阶段。作为最为古老的口传历史 ,远古神话曲折映现出我国社会初期发展阶段的进程 ,其文化史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5.
石红艳 《南都学坛》2012,32(4):21-22
山东、河南等地的汉画像石中有一神人怀抱伏羲、女娲的图像,宋艳萍在《汉画像石研究二则》一文中将伏羲、女娲中间的神人定名为"抱持神",并认为他就是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所谓的"抱持神"不可能是炎帝神农氏,或许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世俗化形象。  相似文献   

16.
曹植作品中的神话内容非常丰富,一是黄帝、神农等帝世神系的神话,二是伏羲、女娲的神话,三是尧舜禹与娥皇、女英的神话,四是西王母、嫦娥等神祗的神话。曹植对神话的运用,表达了他的功业意识与英雄意识,超越意识与神仙意识,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具有历史化的色彩,同时也与身世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里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  相似文献   

18.
《龙的传人》这首台湾校园歌曲,之所以流传深广,是因为它歌唱了古老的中国和炎黄的子孙,歌唱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抒发了台湾人民渴望早日回归祖国的真切的感情。 “龙”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是雄健、刚劲而神秘的,它是神奇和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标志。然而,“龙”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出自远古的图腾艺术。闻一多曾在《伏羲考》中指出:“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成的;它以蛇的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相似文献   

19.
高昌是汉、胡杂居之地.根据高昌祀部文书及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画,结合先秦佚书的有关记载,以汉人为主体的高昌国崇祀的天神就是昊天上帝,伏羲、女娲合体像就是昊天上帝的人格化形象.祆教天神大坞阿摩、丁谷天等虽然都已进入高昌万神殿,仍属胡人信仰,仅占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类学于 2 0世纪初传入我国 ,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中国神话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此来再度认识中国神话 ,并重新观照和审视图腾现象与神话起源将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的神话特质 ,以生殖崇拜、母系氏族文化和神话意象为最明显的特质 ,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源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