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回顾了中国20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阐述了2009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回升的因为,分析了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好于2009年,2010年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存在重大调整的可能.但是,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我国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政策调整留有一定的余地.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通胀压力值得重视.认为我国2010年的宏观政策应该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再次下滑;稳定物价,使CPI的涨幅保持在3%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范围,同时防范物价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2010年,我国应当把经济的工作重点放在改革上,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上.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中国20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阐述了2009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回升的原因,分析了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好于2009年,2010年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并不存在重大调整的可能。但是,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我国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政策调整留有一定的余地。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通胀压力值得重视。认为我国2010年的宏观政策应该采取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双稳”方针。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再次下滑;稳定物价,使CPI的涨幅保持在3%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范围,同时防范物价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2010年,我国应当把经济的工作重点放在改革上,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上。  相似文献   

3.
德国经济稳健增长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岩 《调研世界》2011,(4):61-65
德国经济当前是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之一,虽然经历了2009年的大幅度衰退,但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反弹,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发达经济体表现突出,这不仅得益于德国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更得益于德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基础和模式的稳健性。德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却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德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长短期因素和结构因素,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三季度,受出口增速明显下滑的影响,我国经济略有走低,中国经济指数略低于二季度,经济增长7.4%,比二季度低0.2个百分点。导致经济下滑的各种因素均已处于低位,有的已经回稳,经济下滑动能已经基本耗尽,但支持经济回升的因素也不充分。  相似文献   

5.
正近5年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30年后突然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就像高台跳水,GDP从2007年的同比增长14.2%,一下跌到2012年的7.8%,增幅以平均每年1.28%的速度递减。根据李克强总理的目标,2013年GDP增幅要努力争取和保持7.5%。一、厘清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到底怎么了?对此,各种观点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多最权威的观点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结果,罪魁祸首是"三驾马车"乏力,各种要素成本提高,房地产投资巅峰已过,人口红利到期等客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东盟十国已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基于2000—2015年东盟十国与非东盟10个比照国数据,建立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自贸区的建立及其他主要因素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每提高1%,则双边货物贸易额增加0.7246%;人口规模每提升1%,双边的货物贸易额扩大0.1971%;空间距离每扩大1%,则双边货物贸易额缩小0.0157%,但不显著;拥有共同边界对双边贸易影响方向不确定,且影响程度不显著;区域贸易组织的正向影响程度高度显著,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内国家比中国与非东盟国家间的货物贸易多0.4063%。中国可通过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加区域贸易组织和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来提高双边贸易。  相似文献   

7.
2010年经济大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平 《老友》2010,(1):14-15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通过启动增长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投资与效率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宁夏的经济增长因素、投资效率,预测了"十二五"期间宁夏的投资需求及GDP增速。结果发现:1978—2010年,资本、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3.61%、19.28%和17.11%;宁夏的投资效率有所下降但尚未出现投资过度现象;"十二五"期间宁夏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平均增速将为18.86%和13.1%。笔者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同时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消费与外贸增长,建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动态改进力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内涵增长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各地区间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是实现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以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出各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东中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来考察经济社会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六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而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2013—2019年均增长率最大的地区是重庆,增幅达8.4%,其次是西藏、贵州和四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7.4%和4.8%。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阶梯递减的趋势。从时间分布来看,2013—2019年间,中国中西部整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东北地区省份数字经济水平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明显。数字经济在东中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的为...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但两者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应用改进了的隶属度函数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1995—20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较好,但波动性明显,表现为4个明显的阶段,即1996—1997年为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1998—2001年为基本协调发展时期,2002—2004年又处于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2005—2010年再次处于基本协调发展时期。两系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空间上看,中国各省区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度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1912~1936年中国的经济在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在内外有利因素下不断发展,出现了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两个"黄金时期",当然,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应肯定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中的绩效,但也不宜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在2008年出现大幅度下滑。中国采取了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来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依照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工业化所处的阶段,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从长期来看,必须改变这种依靠投资和第二产业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3.
在初冬美丽而温暖的阳光下,重庆市《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于2010年11月21日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以"经济发展模式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庆经济  相似文献   

14.
寿险行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共进性。居民对寿险产品的需求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其二是价格因素,包括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其三是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和居民受教育程度。寿险需求表现出结构性演进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亦不相同。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寿险行业发展亦存在差距。1990年之前,台湾地区的寿险需求主要受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990年之后则主要受价格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寿险行业发展落后台湾地区20年,实证分析亦证明1990年至今中国大陆寿险行业发展与1990年之前的台湾地区相类似。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3D"视角,即密度、距离、分割,是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方法,考虑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与支持,因此在3D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政策因素,使用2002—2013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用模型,验证"3D+P"四指标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为提升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在指标中加入了控制变量和工具变量,以消除共线和内生性。结果表明:密度、分割、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为正,距沿海港口城市的距离对经济发展影响为负,而省会城市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当对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分别进行探析时,各因素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为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应提高地级市的经济密度,缩短地级市间的经济距离,发挥分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托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策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区域经济差距过大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理论界广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我们可以用"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区分两类不同的区域.从经济发展态势看,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正因其落后性而拥有某些特殊益处.后发区域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学习先发区域和国外的先进制度、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等获得后发利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还未平息,2009年欧债危机又接踵而来,世界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目前的认识还很模糊,面临当前国际及国内严峻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预测“九五”至2010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总结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别的基本规律,提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给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更是西北穆斯林各民族在当代中国获得新发展的突破点.在此背景下,作者以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西北穆斯林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特点,从穆斯林传统的封闭社会经济、门宦宗教制度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论证和评估"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及对现代化的适应过程,探求落实"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加,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次贷危机对世界及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经过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恢复性增长,之后呈现逐渐下降态势.2014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7.4%,与经济危机之前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有较大差距.采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odrick-Prescott滤波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滑趋势,其根本因素是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拉动力下降,直接因素是房地产行业下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应该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降低税收和鼓励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