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赛义德的对位理论:对位理论的提出、对位理论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对位理论的意义,指出对位理论在运用到具有文化差异或冲突背景的文本阅读时,注重把文本与当时的文化历史语境、现世的批评语境和涉及的地理空间相结合,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历史交迭的关系。再者,作为批评视角的对位理论对实现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和观照批评理论本身也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文学舞台上经历了两次的浮沉,但是社会学批评的这两次式微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创作主体、批评主体、真理、理性、"宏大的历史叙事"、文学经典、唯物史观、读者身份等方面的颠覆和消解,试图凸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第二次式微过程中面临的理论挑战,提出重新定位和理论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概念是文学理论关键词之一,但在文本界定的视角和方式上学界却存在争议。从中西文论传统和文本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文本概念在界定上存在三个维度:一是西方文本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分层说,这也是当前中国学界追随和倡导的;二是中国传统文本观念中占主导的整体性;三是从文本概念发展的历史与当代理论语境出发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本解读方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都是一定的文艺观念模式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来解读文学文本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分重视文本的阶级和政治内容,但它用“性别”概念来函盖和解释一切,把文本解读看成是颠覆男性话语的政治手段,而完全无视文本的审美属性,却未免失之偏颇,新历史主义把历史和文学等量齐观,他们的批评方法是在文与史之间穿行,带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但它仍忽视文本的审美价值,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过这些批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都在趋向综合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话语的发生离不开语境,对话语文本分析更离不开对语境的解读。有关语境的研究尽管很多,但语境因素因其多重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建构性等特征,给话语文本的识解带来不少困难。CDA领域提出的指征次序概念为话语解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通过案例分析,表明指征次序概念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用于正确识解话语含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文论的实践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本体论领域之一.这种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主要在三种语境中获得其文本阐释的、历史演变的和现实实践的条件根据与意义规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意识形态文论建构与文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形态转型策略等主要构成了关于当下意识形态文论实践性研究的语境规定与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建构,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美学-历史"批评、"文化诗学"批评为代表的三种话语系统。这三种批评话语系统的建构,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更替,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在意义追寻中的价值生成及其流变过程。这一历程对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处于失语状态,源于批评理论的创新能力不足与实践品格的被弱化。应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严格区分的基础上,回到两个文本,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文本自身与文学作品本身,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学界对雷蒙德·威廉斯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文化研究理论,而相对忽视了对威廉斯改造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一过程的经验总结。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整体视野出发,我们能够发现威廉斯更加重要和特殊的理论贡献。确切说来,他将英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文本细读法、语义学批评等研究方法应用到对文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情感结构”等马克思主义自己的批评范式,并进一步提出指向实践的“共同文化”理想,促进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旧交替。梳理和发掘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威廉斯的理论贡献,也能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如何从自身以及民族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营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批评家.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一种尝试,他对当代西方文类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思考,肯定文类批评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探讨了文类演进历史中的"形式的积淀"与"文类的不连续"问题,重新审视了文类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指出辩证批评有助于当代西方文类批评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将阿尔都塞及其"症候阅读法"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语境中,能够清晰认识到阿尔都塞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局限。藉对"症候"的语源和理论考掘,可发现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其"无意识症候"与"语言症候"是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的两大主要理论来源。详细考察了"症候阅读法"的基本理论内涵及以"问题式"为总框架,以意识形态批评为总目标的新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在文学批评畛域内的创造性迁移与运用,以图对当下中国的文学文化批评与文学理论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照路向。  相似文献   

13.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隐喻已经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概念整合理论同样可以和批评话语分析进行融合。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主要是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工具,忽视宏观语境,无法解释新奇隐喻,然而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弥补这些缺点。提倡建立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连贯的全面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是埃科提出的一组重要的理论概念,涉及真实作者、文本、现实读者、阅读实际和其它相关概念.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概念旨在避免形式主义批评侧重文本、读者反应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侧重读者的片面极端,强调诠释过程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尽力做到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之间的动态平衡,综合有效地解读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理论裹挟着90年代的激情和理想的“消逝”诗学进入到了新千禧年,新世纪的前十年将那种世纪末的焦虑转变为了自我隐遁与祛魅,不同话语主体曾经信心满满地建构的权威话语被搁置且不再被信任。直至2011年,阎连科以“神实主义”这一带有颠覆性的概念撬动了长期以来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认知。尔后,在后理论的语境中,符号学视野、科学主义视野、文体哲学视野以及新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认知模式试图从文本实践和理论阐释的不同角度重建现实主义理论批评的有效性。本文基于新世纪的理论语境,聚焦于现实主义在新世纪的讨论,结合相关的现实主义文本实践,梳理现实主义理论在新世纪的话语新变,并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文体路径以及内转指向。  相似文献   

17.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其在众多领域的成功应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释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工具,采取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制作电视节目以及音乐传唱等多模态文本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通俗化释读,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多媒体语境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20.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刘纲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国外历史语境主要表现在对葛兰西实践一元论、卢卡奇社会存在论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考察和批判上;国内语境则表现为同朱光潜、李泽厚等国内实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成果的碰撞和影响上,同时,接连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争鸣与讨论,也在客观上为这一思想的构建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