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岛内社会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大批新政治势力纷纷出现。作为新政治势力的典型代表"时代力量"在成立仅一年时间便在2016年的"立委"选举中拿下5席,超过老牌政党亲民党和"台联"党,成为"立法院"第三大政党。以"时代力量"为代表的新政治势力的迅速崛起,对岛内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未来岛内新政治势力发展空间将会如何,可以通过对"时代力量"的整体观察得以窥见一二。  相似文献   

2.
鲁迅逝世后,《大公报》《益世报》《庸报》等天津报刊对有关鲁迅的纪念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并组织编辑了系列纪念文章缅怀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这些报道和纪念文章视角多样,立场也多有不同,从公共意义到个体价值,从中国作家到世界文豪,从现实情感到精神更新,呈现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3.
2004年是"布鲁姆日"一百周年,从爱尔兰到中国,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和纪念詹姆斯·乔伊斯.与此相比,我国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显得逊色不少.比较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鲁迅价值与地位的评价和我们对他的宣传与纪念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和战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优秀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他的遗产本应对知识分子社会批判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可是政治势力对鲁迅的争夺致使继承鲁迅精神的知识分子屡遭厄运,最后不得不全部败下阵来。于是,鲁迅就成了政治家可以任意涂抹的雕像,使鲁迅一步步变成了政治的守护神,鲁迅被意识形态工具化了。  相似文献   

5.
<正>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诞辰135周年,以"70后"为主体的鲁迅研究群体于2016年4月16日在北京举办鲁迅研究青年论坛。来自北京及周边高校和研究机构约30多位青年鲁迅研究者参加了本次会议,钱理群、高远东、李静等学者作家作为特邀嘉宾也出席会议并发言。论坛围绕"‘作为方法的鲁迅及学院派研究的未来’"这一中心议题,以"30后与70后"和"民间与学院"两个"对  相似文献   

6.
内山完造及其内山书店,在鲁迅文学地图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为鲁迅和左翼文化界的沟通起到了媒介作用。鲁迅设定的职业底线造就了与"魔都"上海城市空间的遇合。租界在上海文化场域中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而以出版文化为中心的生产力量促成了鲁迅的身份转型,也为他的民族主义意识的嬗变提供了契机。以内山书店为中心的社区空间,为鲁迅获取最新的左翼文化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文化条件。鲁迅遵循着自我对民族主义的认知、体验,凭借着《语丝》、北新书局,尤其是内山书店等文化空间的力量,成功突围了与"革命文学家"的论战,进而成为中共的"同路人"。鲁迅与内山完造的交往史,向我们演示了"人"与"城"的互动图景,但也成为1930年代以来激进民族主义者批评鲁迅民族主义意识的话题来源。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祖父在人生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成长中的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其人生高峰期,他在为童年鲁迅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生存与精神空间,将其置入传统文化境域中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通过经典引导童年鲁迅进入传统文化和小说艺术世界并与之建立深刻稳定的关系.而科举成功使鲁迅祖父实现传统文化境域中的人生理想,对成长中的鲁迅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在其人生低谷期,他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恒训>引导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鲁迅认识人生,进入社会并与社会建立关系.在其生命后期,他一改此前个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在时代面前"退让"的方式接受或肯定鲁迅全新的人生选择,对鲁迅后来的个人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一颗时代明珠,早已被人们嵌镶在世界文化伟人宫的壁板上,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时逢纪念鲁迅诞辰百周年之际,本文想就鲁迅大力提倡美育,培养健康审美力和塑造心灵美三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或许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会有好处,同时借以表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一、大力提倡美育鲁迅是我国较早提倡美育的先躯者之一。他积极支持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以德育为中心”,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  相似文献   

9.
韩琛 《东方论坛》2014,(3):84-91
伊藤虎丸在"终末论个人主义"论述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绝对"自由意志论主体"的"原鲁迅"。"原鲁迅"作为现代东亚的"最初之人",虽然天赋自由精神,然而却不是特殊之人,而是一个普遍之人,其表征了现代社会对主体的基本想象:透过自己的特殊性来感知自己为普遍性的代表。伊藤虎丸发明"原鲁迅"的目的,是为东亚社会的现代性实践建立一个以鲁迅为镜像的历史典范:即通过主体性的精神、文化和社会革命,从而在根本上彻底接受了西方近代主义的"现代中国"。进而以之为参照,批判战后日本之无主体性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老女人"是文学人物画廊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从鲁迅到"鲁迅文学奖"得主的迟子建都曾塑造过"老女人"形象。这类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蕴含,值得深入解读和认真研究。鲁迅曾直接称"华大妈"等人物为"老女人"。迟子建秉承鲁迅的文学精神,续写了这一人物类型。她以"酋长的女人""春婆婆""吉莲娜"等人物为代表,从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层面刻画了"老女人"的整体形貌,并以其一贯的温情建构了"老女人"的苍凉之美,从而见出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同类人物形象谱系的创新性续写。  相似文献   

11.
以金钱为核心话语的经济活动及其意义是<呐喊>和<彷徨>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文本最早建构了具有多重现代性内涵的金钱话语,并且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表现出强大的人文力量和实践力量.鲁迅既对人际关系的金钱化倾向心存忧虑和愤慨,同时又认为金钱在现代社会是个体生存和自由的保障.对现代社会中经济结构向人类精神结构渗透和影响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是鲁迅智性思维方式的深度所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流行的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批评主要源于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分歧。鲁迅与杜威在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儿童的发展、重视教育的民主化等观念上有相通之处,然而由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对本国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不可能走上相同的教育道路。因此,鲁迅的"以幼者为本位"思想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虽然在字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其思想内涵以及在教育史与文化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是“布鲁姆日”一百周年,从爱尔兰到中国,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和纪念詹姆斯·乔伊斯。与此相比,我国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显得逊色不少。比较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鲁迅价值与地位的评价和我们对他的宣传与纪念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和战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三味书屋     
文集共三卷。辑录了许广平1917—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这几近囊括了她著述的全部。首卷收作者有关家庭、童年、求学及至走向社会搏击风云的自述、与社会名士交往以及评说世事诸方面的文字;第二卷遴选作者追忆鲁迅的生活、学习、战斗和有关纪念鲁迅发表的讲辞等篇什;第三卷含《两地书》和作者致鲁瑞、朱安、胡适、周作人等手札四六通。其中《遭难前后》为建国后首次公开发表,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日本人囚禁时在牢狱中与敌作不屈不挠斗争的感人场景。  相似文献   

16.
协同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路径。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协同政府进行灾害治理逐渐走向理性化,四川雅安逐渐形成了以"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特征的灾区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和社会资本协同治理的平台运行模式。本文基于对四川雅安灾害治理实践的考察,总结了政府与社会力量自然灾害协同治理的自上而下推动、官僚组织同构、社会组织吸纳与培育、项目制运作的实践过程,并梳理出灾害协同治理"从科层动员到社会动员"、"从总体性控制到技术治理"、"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从偶发创新到扩散转化"的多重运行逻辑,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其他地区和领域中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平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翻译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存异"伦理价值,而对这些伦理价值的挖掘,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而且可以为消除当代中国翻译界的暴力翻译、道德扭曲、社会属性缺失等诸多不良翻译现象提供指导。以鲁迅的"存异"翻译伦理为立足点,以《十月》的译文为个案,可以发掘出鲁迅翻译思想中的"存异"伦理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漫画"真实"与"真情"的创作态度到"一目了然"的创作形式,再到"夸张"与"廓大"的创作方法,鲁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且极具理论性的漫画思想.鲁迅的漫画创作思想是鲁迅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鲁迅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尝试和拯救策略.鲁迅的漫画创作思想填补了我们早期漫画理论的空白,并为当下漫画创作的精神缺失留下了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