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汉族主体与清廷权威,民族诉求与民主诉求,保存族粹与借鉴西方之间的矛盾是"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缺陷."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前作曲系主任黄虎威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成功地写出了以<巴蜀之画>为代表的一系列钢琴作品.以黄虎威先生的部分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在演奏上的一些特点即突出旋律的民族性;重视和声的色彩感;把握作品的结构布局;融合中西方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3.
《百鸟朝凤》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作曲家王建中在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视角,结合钢琴演奏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对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结构、踏板处理、音色表现以及句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进一步探究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挖掘其特有的气质和神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以《第四钢琴奏呜曲——狂欢日》为例,分析了江文也的钢琴音乐作品中,认为江文也钢琴作品,运用了大量的民歌、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特点的音调,体现了西方技法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和江文也先生钢琴创作中的民族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女性气质是指以女性为主体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女性性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性别特点。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研究成果,性别气质更多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其女性气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变迁性、多元性等特点。少数民族女性气质的形成是与家庭、社会塑造分不开的,同时,少数民族女性气质塑造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6.
历经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从最初对西方作品的简单模仿逐步丰富多彩。在中国钢琴作品发展过程中,中国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用欧洲的乐器传达中国音乐的特有韵味,呈现出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合、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音乐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精神内涵等独特的音乐特征。中国钢琴作品独特的音乐特征在教学中彰显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音乐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的重要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青年钢琴协奏曲》这部将"钢琴协奏曲"这一源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民族化"、"中国大众化"大胆尝试的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历史性解读,可以看出它是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历史中的必然产物,在创作思维理念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做出了特定的历史贡献。在探讨它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交融层面上的历史意义的同时,这部作品为推动中国大型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以及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他山集》是汪立三创作的一部钢琴复调音乐套曲集,巧借西方经典复调形式和现代作曲技法,将中国传统音乐感性的音乐内容和自由、自然的表现精神融合其中,整套作品极具民族风格和特色。对于演奏者来说,惟有运用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借助合理的想象,准确把握各种音色技法和即兴技法,恰当处理形式各异的中国式音乐语汇,才能表现出蕴含在这套优秀作品中的民族音韵和气质。  相似文献   

9.
中西哲学最重要的差别乃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没有产生西方哲学的概念形而上学观念,即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中国哲学具有"受指主义"的精神气质,这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乃至人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哲学气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缺乏奠基在语言的逻辑性之上的独立的理性精神。现代语文教育应呼唤健康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是严歌苓作品一直关注的中心。文章以严歌苓的女性作品为文本,探讨其女性乌托邦建构的策略,并着重分析其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建构所具有的独特性。持续再现的"雌性"题旨是严歌苓女性乌托邦理念的重要维度,其雌性乌托邦话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于,将东方传统道家哲学与西方主体间性思想融合起来,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文明的进步不断地推动着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目前,在多民族国家依然占据绝对多数的情况下,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也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将其思考的重点由早期推崇以"民族国家崇拜"为特征的政治民族主义的"单一民族国家"理想,在"发现"由文化定义的民族(ethnicity)这个西方的"新生事物"的基础上,逐渐转移到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权利(包括自治权、多民族权和特别代表权)问题。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这一发展,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启示是,"中国"是指主权国家,"中国人民"是指在本国(仅限于本国)行使主权的主体,"中华民族"则是指行使主权的中国人民,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nation),所以,中华民族认同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国各族人民的不可分割的政治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高师学生在接受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全面接触与掌握两种不同审美观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上千首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和突出原有的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通过复调、和声等西方作曲要素的运用,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活力与感染力。这既是对民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教学中,通过教材这个窗口,加大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钢琴作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聚落作为传统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民间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和记忆功能.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具有典型的文化消费行为,与旅游者的价值认知密切相连.从价值主体—中西方旅游者认知的角度,以中国“堂安侗寨”的时空(旅游前、旅游后、中国、西方)两个层面,选取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和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观测变量,探讨中西方旅游者对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旅游价值的认知,分析二者在六个观测变量上的认知差异,为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旅游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钢琴音乐自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始,便与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乐曲不断被改编成为钢琴曲,中国钢琴音乐正是从改编传统乐曲中吸取音乐素养,逐步形成了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钢琴音乐中国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钢琴音乐自从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始,便与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乐曲不断被改编成为钢琴曲,中国钢琴音乐正是从改编传统乐曲中吸取音乐素养,逐步形成了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钢琴音乐中国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穷而后工”的三层溯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西方现代主体理论,从文学本体、作家主体、接受主体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穷而后工"进行深层溯因,将有利于增强对该命题的全面理解.对艺术创作来说,"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同时,"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政治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拒斥"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与向近现代西方先进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从问题学的层面上支撑着全球化语境的四条问题链。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思想界"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流行,是促使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是刺激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原因。在醒狮派看来,"传统"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化论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不可理解的。醒狮派虽然接受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接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融合。醒狮派指出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缺陷,并据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意义做出了合理的阐释,西化论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被动承受是不能赞同的。总的来说,醒狮派对西方现代性持一种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这种复杂心态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