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与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有交叉,但前期创造社的作者群很小,而前期创造社期刊的作者群却很大,《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的作者群又有很大差别。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人员的分散聚合的背后体现出了现代文学期刊再生产功能和特征,另外围绕着前期创造社期刊所构成的青年作者群,也形成了鲜明的“集体的文化形式”,借此创造社以“异军”的形象迅速突起于“五四”文坛。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创造月刊》是最具代表性的左翼期刊之一,它在现代文学生态场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阵地,通过文学与政治上的互动纠结与多重对话,实现了革命信仰的书写与文学价值的重塑。《创造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译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原著;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创造月刊》呈现出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重点研究马克思《资本论》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述,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意象批评是它的基本批评方法,其中的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自然意象中又有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之分。通过生态学的视野,可以发现《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自然和谐的意境美,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6.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灿明副教授的专著《儿童创造教育论》,近期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带有开创性质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全面分析我国创造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理论假设,经过几年的思考后,以专著的形式系统论述了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及实施问题,从而建立起一个颇具生命力的儿童创造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创作《紫钗记》,对前人剧作《荆钗记》作了多方面的借鉴,尤在构成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的设置上,《荆》剧拍出了万俟宰相,《紫》剧则推出了权力相当的卢太尉,二者在逼赘的手法及遵奉“富易交,贵易妻”的信条方面,有着广泛的相类之处.但汤显祖并未以借鉴代替创造,而是在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继其名著《洁净与危险》之后,又以《作为文学的(利未记)》为题,解析《圣经旧约》律法书《利未记》叙事结构、思维方式和书写风格中的神话再造关系等问题。文章节译自该书第二、三章,集中论析《利未记》《申命记》两种思维风格:类比和对话,有助于区分出《利未记》独特环形结构的文体风格及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新伙伴计划》是一种不同于《京都议定书》的新型国际气候协定,两者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强制减排等问题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是《新伙伴计划》却不能取代《京都议定书》,并且两者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合作而非竞争才是两种机制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奥斯特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对传记文学的两种主要体裁——他传与自传进行了革新性的实验。在基于传记性事实进行传统的历史解释和精神分析解释之后,对其有效性提出质疑,进而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探索了记忆解释的传记新策略。他不再追求传记事实的逻辑铺陈和作品结构形式的完整性,摈弃一切文学转化手法,力求客观摹写原初的意识、思维与记忆,终于"发现"而不是"创造"出自我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11.
前期创造社期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刊物。前期创造社期刊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关注,首先在于现代意义的“读者”的形成以及前期创造社编辑者准确的读者定位。其次,前期创造社期刊所刊发的作品大多为"青春型"文化品格,而这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2.
创造社主要成员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与康德美学有较深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此有所忽略,从而对一些关键性的命题产生误读的现象。创造社“自我表现”中的“自我”趋近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表象经悟性统一的“客观”或“对象意识”,包含有主客体双项内涵;文学“无用而有大用”源自《判断力批判》中“美的理想”的二律背反的正反命题,两者虽是矛盾,却可合题。这两个观点的提出,也标志着“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生与延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质要求,对档案工作也不例外.文章围绕这一主线,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科研创新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说明了档案事业要发展,必需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大多数文学作品是想象的物化。从想象的特征: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主观性、自由性上来阐述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由于丰富的艺术想象,才使一些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历史、社会、人性中获得了异常独特的审美发现。由于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力,才有了他人无法重复的生动独创性。如果文学创作没有想象,那么在创作中,最核心的艺术品性将会消失,艺术作品更可能趋向类同化。  相似文献   

15.
文学传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探究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确立的过程与途径,以及一种文学思潮成长为文学主潮的生产机制。后期创造社通过对《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精心运作实现了“方向转换”,进而确立了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但后期创造社的文坛地位在青年读者群中得到确立,并没有在文坛内部得到认同,其单维突进、惟我独尊的战斗的文化姿态与文学观念,使其“革命文学”破坏多于建设,口号大于实践,其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与创造社新浪漫主义思想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同人留学日本时正是日本文化界努力效仿西方,追赶西方新的文艺潮流的时期。而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作家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掀起的阵阵热潮所形成的外界机遇,也在无意中为创造社对西方文艺的选择和兴趣点作了暗示和引导。尤其在创造社建构他们的新浪漫主义思想过程中,日本文化界为他们做了新浪漫主义这个新概念的界定,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为创造社认识和理解新浪漫主义提供了引导和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前后共出了五个版本。梳理这些版本,可以使我们对他宏阔的学术视闽、深厚的学术底蕴(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度)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并深刻认识一部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著是如何百炼成铜的。这对当今学界浮躁的学风无疑是一剂良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8.
创造社期刊运作是现代文学史中关于文学生产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昭示了传统社会解体后一个以出版物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以出版物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产生了一代职业作家,培育了一代职业编辑,拥有了一代读者,实现了对文学的重新定义,提供给文学史研究以崭新视角,发展了个体写作与群体意志相结合的写作模式,产生了一代崭新的文化人。它左右了文化生态格局,甚至强有力地参与了社会历史的建构。没有期刊运作就没有创造社的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9.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是"混合三教,以儒为本"。三教的思想与内容在《封神演义》中呈现为混合杂陈的状态,但其思想的根本却是正统儒家思想。其主要表现便是对儒家的革命思想、忠孝思想和仁政思想的认同,且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混合三教"是该书民间叙事特征的反映,"以儒为本"是该书正统叙事特征的反映。编者"奇正并存,执正驭奇"的叙事策略是这一整体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