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维-斯特劳斯在1962年同时出版了《野性的思维》和《图腾制度》两本书。他用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原始人的思维和人类学家们所研究的图腾制度。如果说《野性的思维》直接地阐明了原始人的二元心智结构,那么《图腾制度》一书则是通过对各个人类学家对图腾制度的理论和方法的批判和借鉴来阐述二元心智结构。它打碎了图腾制度这一幻象。列维-斯特劳斯以一个精妙的类比揭开了打碎图腾制度幻象的序幕。在书的开篇,列维-斯特劳斯就指出:图腾制度就像歇斯底里一样。我们总是在强调歇斯底里是种病症,歇斯底里的人与我们是如此的不同。而弗洛伊德的…  相似文献   

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本文对涂尔干在该 书中关于图腾的阐释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图腾崇拜的本原是对社会力量的膜拜,不是对动物的崇拜;它不但具有社 会整合的功能,还具有产生和发展逻辑思维的功能;图腾崇拜体系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监事会制度一直是我国《公司法》中被人关注的焦点,常为人们所批评.随着引入英美法中的"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的地位前途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监事会制度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探究,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公司制度.相反我们应当对监事会制度进行改造,使之发挥真正的功能,从而促进公司最佳利益的实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类似于古人对图腾的顶礼膜拜,人类学家对于图腾的研究似乎从未间断过.在<图腾制度>这部薄薄的酷似宣传册的袖珍经典中,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学界几位大家的理论特点,并在对这些观点进行先陈后驳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立场呈现出来,因此,也可以说,他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视角是建立在对形式主义、功能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等理论取向进行"破"的基础上的.在这"破"与"立"的过程中,列维-斯特劳斯缓缓地为我们揭开了"图腾幻象"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所以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就在于他能不断地反省自己,超越自己.他在<熊图腾>中的自我反省与超越表现在:一是从文本研究走向田野调查,对华夏起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二是对图腾批评的再阐释,从父权制文化的祖先神话图腾的考察走向史前"女神文明"的探究;三是明确提出"四重证据法",并尝试"四重证据法"在揭示中华祖先神话起源方面的阐释效力;四是在民族志"写文化"的批判反思语境下对写作形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红楼梦》的三部评点本从各自的版本选择、评点操作方式、评点内容及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最后得出结论,梁评本属于"细读"式批评,王蒙评本属于"直觉"式或者说"意识流"式批评,王志武评本属于"文本图解"式批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王国维《红楼梦》的批评历史、批评文本、批评主体进行了比较和重估。认为在近现代文学批评革命中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文学批评的第一篇革命宣言 ,在启蒙意义上 ,王国维较梁启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对"利建侯"一词的解释有多种,学界至今莫衷一是。借助于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丰富成果,与《周易》卦爻辞互勘,发现"侯"具有原始图腾旗的文化意义。"利建侯"即以图腾旗召集部落集结的意思。"建侯"是原始部落联盟首长在进行祭祀、战争、会盟、狩猎、婚媾等重大活动时,召集部落联盟成员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的图腾旗(柱)下集结聚合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廖四平  张倩 《东方论坛》2014,(5):126-128
正李建军的《文学还能更好些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学》)是一部论文集,除"自序"外,共三辑:第一辑由几篇论述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现状的论文组成,第二辑是几篇对有影响的小说进行"质疑性批评"的论文,第三辑包括几篇"反驳性的‘批评的批评’"和侧重肯定性论述的论文。总的来看,《文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敢于质疑《文学》所论述的对象虽然或为名家,如莫言、  相似文献   

10.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初期的乐府诗批评中,为钱谦益推崇有加的顾有孝《乐府英华》一书,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书在"题解类批评"的基础上,首创了"笺释类批评",使乐府诗批评的形式领域得到了更进一步之拓展,其组织结构体系也因之更为完善。《乐府英华》中"笺释类批评"的特点,要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解析乐府题旨全出己意"、"形式多种多样的小字注"、"引他书之评而不易一字"。《乐府英华》之"笺释类批评",对清代中、后期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性,有2种不同态度,笔者著作《地权的逻辑》在基本肯定当前中国农地制度和征地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对当前学界和政策部门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进行了批评。针对《地权的逻辑》对现行土地制度的基本肯定立场,作为激进土地制度改革思路代表人物的周其仁教授提出了反批评。本文是对周其仁教授反批评的回应。回应主要集中在农民土地权利悖论、农村征地制度合理性、建设用地价值来源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对王澄霞先生《污浊何以成圣洁———从文化批判视角重评汪曾祺〈大淖纪事〉》一文进行了解读,认为王文以自认为"认真"的批评态度重评汪曾祺《大淖纪事》却得出肤浅的结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王澄霞先生的批评态度有些极端;他的批评纬度与汪曾祺的写作纬度存在一定错位,以"道德视角"进行文化批判,得出的观点有失偏颇。分析了爱及对自由与美的追求是汪曾祺化"污浊"成"圣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1898) 至今年已经九十个年头了。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对《文通》的批评几乎从未间断过。这种批评,以及对其它语法著作、语法学观点、流派等的批评,姑且称之为语法学批评。本文试图对围绕《文通》进行的语法学批评作出回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金枫批评《思考》一文编造"马克思的革命视角与经济视角的对立";故意不提马克思对民意党活动性质的看法,却批评恩格斯把民意党的恐怖主义活动叫做"革命";随意捏造"恩格斯缺乏历史视野"等等。事实上金枫的批评与《思考》的本文不相符合,因为《思考》只是说,恩格斯把民意党的恐怖主义活动看成是马克思判断俄国经济发展的依据是不准确的,因为马克思写《信》的时候,主张恐怖主义的民意党还不存在;马克思在《信》中强调说,关于俄国经济发展的结论是以他对1861年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所作出的专门研究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6.
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乐府、歌诗等是沈约一生所关注的重点。沈约《宋书》在继承司马迁《史记·乐书》、班固《汉书·礼乐志》的基础上,不仅正式设立了《乐志》,让音乐从礼仪中分离出来,而且四卷的"乐志"内容很丰富。正因此,沈约现所存见的乐府诗,数量之多,在先唐诗人中几无可比。沈约之于乐府诗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宋书》的三卷《乐志》("乐二"至"乐四")之中,其虽然不属于乐府诗总集,但却是可以与乐府诗总集媲美的。因之,这三卷乐府诗所呈现出来的"整理类批评"特点,也就自然是值得重视的。而《乐志》中的一卷"乐一",则为沈约"题解类批评"的代表作。"整理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对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建设、乐府诗的辑录与整理等,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在乐府诗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9.
《诗经》兴象诗是上古文化的诗歌形式。上古以泛自然为神。自然神主宰生死祸福,与上古人有各种神秘关系,成为上古人的图腾。在祭祀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以诗歌呼祷图腾以求福佑,成为社会风习。《诗经》图腾兴象诗有三类:祖灵图腾兴象诗、自然神图腾兴象诗、天帝图腾兴象诗。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的《金瓶梅》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而文化学的批评方法其实是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一种外部广度的开拓。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金瓶梅》研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的回顾,梳理了这些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旨在反思对于《金瓶梅》的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