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冯国胜 《金陵瞭望》2005,(10):41-41
学生的学风是校风和学校精神最重要的组织部分,是一所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的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更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关键。好的学风更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谋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校风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校学生干部在校风和学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入地分析 ,指出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关键 ,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 ,促进校风建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优良校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展示了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对于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培养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探讨新时期团学工作的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的职能,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素质拓展的阵地、校风学风建设的阵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我院校风建设的实际,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及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几方面论述了校风建设要首先抓好校风的主体—教风和学风建设。同时,要注意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只有这几方面的综合作用,才能形成并巩固良好的校风。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风调查和学风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风作为校风的基础,是一所学校治学态度、精神风貌、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效果的整体综合反映。通过对部分学生学风方面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生班级的学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支撑力量和基础之一,建设好班级学风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学生的保证,更是"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在高校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相似文献   

9.
高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弘扬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以及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具有促进作用。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营造崇尚科学精神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科学思想史的教育,加大人文科学的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正>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学校长期的奋斗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校要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教育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党风建设事关高校能否科学高效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事关各个高校能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事关高校能否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能否应对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强管理、立党风、育校风、优教风、正学风”是高校“立党风、带校风、树学风”的现实有效路径,是吉林师范大学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简要概述了儒家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儒家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三个方面:儒家文化带动教风的改进;儒家文化引领学风的变化;儒家文化促进校风、班风、室风的改观。  相似文献   

13.
“同源文化”的高校在校风建设中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过程。进行以“同源文化”为分类标准的高校校风建设比较研究 ,既可以揭示校风形成的文化基础 ,又可以发掘校风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文化过程。研究分析“同源文化”校风特点及其作用 ,对于促进当前和今后各级各类高校学风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谈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如何加强校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进行了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与中华学都强调反思自身和高扬理性,但中华学更致力于以科学理性精神改造中华民族的思维.美国学体现出跨学科性、反思性、地域性等学科特点,中华学具有综合性、天人合一性(即自然地域与民族人文相统一性)、实践性等学科特质.美国学至今依然是一门松散的学科,中华学比之美国学有着明确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是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涵盖学习目的动机、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五大核心层面,目前广泛运用的建设基本类型有活动引导、教学互动、赏罚激励。鉴于从众趋向和群体意识、模仿和替代强化可对学风建设产生心理机制影响,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因素又可能产生相反的问题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创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儒家强调的"为己之学"其实质在于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当前我们改正学风,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思潮;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引导大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对清代学术史研究贡献卓著.他认为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学风表现在气节坚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方面.对乾嘉学派,谢国桢既充分肯定其学术贡献,也指出该派治学考古不知今、识小不识大和考证琐碎等弊端;同时,谢国桢还对乾嘉时期全祖望等富于爱国热情的历史学家给予高度赞扬.对晚清学术,谢国桢重点考察了学术嬗变与时代发展之间相互关系,他对晚清公羊学派给予很高评价,指出龚自珍、魏源治学反映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古西欧基督教的“经学传统”,发端于罗马帝国后期“拉丁教父”对《圣经》的翻译与阐发。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惟经是从”的学术活动与罗马教廷的文化专制政策,使这一传统日益封闭与僵化,并步入学阀化与官方化的学术轨道。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社会的新变动与人文主义启蒙思潮的冲击,这一传统逐渐丧失了对学术文化的神圣支配地位,代之而起的则是人文主义“圣经学”的勃兴。人文主义者否定教廷钦定的《圣经》拉丁文本的权威性与经院哲学家主观臆断的学风,不仅力图使《圣经》版本的民族语言化与《圣经》传播的平民化,而且致力于发掘《圣经》的历史内涵与伦理精神,并以《圣经》为最高的信仰权威,这样就从根本上推翻了罗马教会正统神学的理论基石,否定了教廷权威及其礼仪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变革,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了宗教改革思潮的萌发,促进了西欧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20.
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实质上也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学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学风理论的精髓所在,它对于新时期端正学风,创新理论,搞好党的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