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为偏好直接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对环境规制效应存在着显著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偏好的产生以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函数差异为重要条件,同时受到晋升激励机制的导向影响。由于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应显著正相关,因而应从中央政府激励与监督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激励与监督环境规制部门双重路径增强环境规制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整合民众与企业诉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制利益激励与监督引导机制,促进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规制显著受到经济发展的干扰,具有典型的独立性缺乏特征。在此背景下,规制官员既受制于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又须履行规制职责,其行为偏向尤为复杂。本文基于中国环境规制体制基础,剥离地方政府官员的影响,集中分析到任年龄、任职年限等规制官员个体特征因素对规制行为的内在影响,并对其规制行为偏好进行探析。研究发现:规制官员到任年龄与规制行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在东部地区明显,中西部地区不明显;规制官员行为偏好在突发事件与不同污染排放间均呈现异质性,而这些异质性与晋升激励制度有关。以上研究表明,规制官员与其他行政官员的行为方式并无显著差异,这与规制独立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未来环境规制过程中亟待重视与解决。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政府间减排演化博弈模型,模拟了无约束条件下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独立减排、合作减排及在环境规制的条件下区域内地方政府独立减排的策略选择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无环境规制的独立减排情形下,先发地区减排意向薄弱,后发地区有减排意愿,但减排效果不显著;(2)合作减排时,当协同收益小于交易成本时,随着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减排博弈最终会向地方政府一方减排一方不减排的方向演进;当协同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通过合作减排,提高了减排意愿。(3)地方政府独立减排条件下,环境规制仅在经济后发地区可以起到作用,减排效果并不显著。通过提高协同收益、减低交易成本及有效促进区域合作减排,对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泽华 《管理科学》2000,13(6):45-48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人会区不平衡走向平衡,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世纪交替之际,我国将西部大开发提上了日程。从市场与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出发,回顾了40年来地区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变迁,最后指出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市场需求的拉动及政府规制的推动两方面,分析研究了不确定环境下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资的决策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对新技术效率的主观判断、对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规模的预期、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以及政府的规制与引导,是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6.
政府进行环境规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约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状况。环境规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各国政府在社会性规制中不断加强的领域,我国的环境规制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规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企业作为政府规制的主要客体,保护环境既是其应尽的义务,更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7.
方芳  杨岚  周亚虹 《管理科学》2020,23(4):22-37
本文从企业演化的视角,以“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8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与城市制造业经济效率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使用动态Olley-Pakes方法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进行分解,剖析了环境规制的具体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低减排指标城市,在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后,高减排指标城市的制造业TFP平均提高8.8%.环境规制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存活企业TFP和阻止低TFP企业进入的途径提升了生产率,但短期内也导致高TFP企业退出比例的上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本研究对促进地方政府厘清环境规制和城市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企业演化的视角,以“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8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与城市制造业经济效率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使用动态Olley-Pakes方法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进行分解,剖析了环境规制的具体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低减排指标城市,在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后,高减排指标城市的制造业TFP平均提高8.8%.环境规制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存活企业TFP和阻止低TFP企业进入的途径提升了生产率,但短期内也导致高TFP企业退出比例的上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本研究对促进地方政府厘清环境规制和城市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作为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式、效率与水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和面板联立方程,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但也会抑制政府创新偏好,导致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引起创新效率损失;就综合作用效果而言,财政分权仍能够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分地区考察发现,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与政府创新偏好的遮掩效应均存在区域差异。从综合作用来看,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分权能够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但在中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就作用机制而言,在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在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同时,也会抑制地方政府创新偏好,导致创新效率损失;而在西部地区,控制政府创新偏好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财政分权会降低政府对区域创新活动的过度干预,间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回顾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然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运用VAR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并对东、西部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效应大大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在政府财力给定的情况下,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财政政策须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1.
从化解绿色技术创新的环境外部效应出发,对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政府如何给购买者提供补贴问题进行了研究。假定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讨论了需求函数分别为加法形式与乘积形式时,企业如何确定产品的价格和销量,以及政府如何选择补贴方式的策略问题。研究认为:给定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政府提供的最优补贴或者价格折扣、企业最优产量以及政府实际补贴支出随着政府期望实现销售目标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从政府补贴支出最小化角度来看,固定额度补贴方式为政府的最优选择。给定政府补贴支出,从实现企业产量最大化角度来看,价格折扣方式为政府的最优选择。对消费者来讲,政府应用价格折扣方式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支出,提高消费者获得的福利剩余。  相似文献   

12.
在探讨城镇化进程及物流业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能源要素进行单列,提出了物流业能源需求理论,对物流业能源消费的替代效用和城镇化效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建立计量方程并进行了参数估计。实证结果表明,物流业电力消费能显著替代汽柴油消费,减轻了其对汽柴油的依赖。城镇化、物流路网增长、内贸发展也显著地促进了物流业汽柴油消费。案例研究表明,鉴于客户对于物流环保与低碳的高要求,杭州汤氏物流有限公司总部2014年初以来就全部使用电动叉车替代柴油叉车,较好地实现了电力消费替代柴油消费,即环保又节省了成本。建议政府:改善物流业能源消费结构,走低能耗之路;建议大力推广电动车辆应用于物流业中;建议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并加强内外贸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背景下,构建了由发电商与售电商组成的二级电力供应链,考虑了发电商投资可再生能源与售电商投资可再生能源两种不同情形。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价与可再生能源投资决策问题。通过比较不同情形下的均衡结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相对于发电商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情形而言,售电商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情形中将有更多的投资量。(2)在发电商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情形中,售电商的利润低于发电商的利润;而在售电商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情形中,售电商的利润高于发电商的利润。(3)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系数的增加,将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量、电价和电力需求量,从而导致售电商利润会减少,但发电商利润会增加。(4)可再生能源偏好系数的增加使得售电商利润增加,发电商利润减少。  相似文献   

14.
将政府竞争政策与技术创新因素引入到两级多晶硅供应链博弈模型中,研究不同情形下政府竞争奖励与技术创新努力水平对于各级制造商最优利润的影响。构建关于硅片批发价与光伏系统销售量的利润博弈模型,求得了各级制造商的最优利润函数,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竞争与协调两种情形下竞争政策与技术创新因素对于各级制造商最优与整体供应链总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1)政府竞争政策有利于增加制造商的利润;(2)技术创新努力水平的升高可以较快的增加制造商的利润;(3)与竞争情形相比,协调情形下各制造商的利润及整个供应链总利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市场需求侧与供给侧协调为思路,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研究绿色消费者对制造商微观决策与宏观新能源汽车扩散的影响。在小世界网络情境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绿色消费者溢价和绿色消费者比例的增加都能够促进新能源汽车扩散,但是二者的微观影响机制不同。绿色消费者溢价的增加总是使得演化稳定状态下所有制造商的平均收益都增加,而绿色消费者比例的增加可能导致所有制造商的平均收益都减少。在产业层面,绿色消费行为对新能源汽车扩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企业层面,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并非总是积极的。因此,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扩散需要加强对需求侧的重视。从扩大绿色消费者规模和提高绿色消费者溢价两方面考虑,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或加大环保宣传等财税或非财税方式促使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应该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促使绿色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生更多溢价;燃油汽车制造商能够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营销策略中搭便车,应避免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行恶性竞争。论文从影响因素和扩散机制两方面拓展了新能源汽车扩散理论研究体系,研究结论能够为提高新能源汽车扩散效率,构建有效的产业发展干预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个包含污染治理和能源替代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首先利用动态最优化方法,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给出了分别由传统能源支撑和新能源支撑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速度、污染变化速度以及最优的污染治理投资占总产出的比例。然后借助两阶段最优化理论,得到了最优替代节点所满足的方程,发现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对最优替代节点产生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经济最优增长路径以及相关参数对最优替代节点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最优的能源替代节点处经济增长不连续,新能源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传统能源支持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传统能源支撑的经济系统污染的产出弹性较大,则在能源替代发生以后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另外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会延缓能源替代,而提高技术对污染的控制效率可以促进能源替代进程。  相似文献   

17.
To protect and secure food resour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crucial to have a method to compare food systems’ criticality. In 2007, the U.S. government funde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Sector Criticality Assessment Tool (FASCAT) to determine which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s were most critical to the nation. FASCAT was developed in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involv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food industry subject matter experts (SMEs). After development,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FASCAT to quantify threats, vulnerabilities, consequences, and the impacts o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failure of evaluated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s. To examine FASCAT's utilit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1) which groups of questions posed in FASCAT were better predictors of cumulative criticality scores; (2) whether the items included in FASCAT's criticality method or the smaller subset of FASCAT items included in DHS's risk analysis method predicted similar criticality scores.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regression models best described criticality, and a mixed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shrink estimates of criticality for individual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some of the questions used in FASCAT strongly predicted food or agriculture system criticality; (2) the FASCAT criticality formula wa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criticality compared to the DHS risk formula; (3) the cumulative criticality formula predicted criticality more strongly than weighted criticality formula; and (4) the mixe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did not change the rank‐order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 criticality to a large degree.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a risk analysis framework to enhance the cyber security of and to protect th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 power grid of the United States. Building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framework aims to advance the current risk analysis discussions pertaining to the electric power grid. Most of the previous risk-related studies on the electric power grid focus mainly on the recovery of the network from hurricane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In contrast, a disproportionately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explicitly investigate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lectric power grid to cyber-attack scenarios, and how they could be prevented or mitigated. Such a limited approach leaves the United States vulnerable to foreign and domestic threats (both state-sponsored and “lone wolf”) to infiltrate a network that lacks a comprehensive security environment or coordinated government response. By conduc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presenting a risk-based framework, this article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 coordinated U.S. cyber security effort toward formulating strategies and responses conducive to protecting the nation against attacks on the electric power grid.  相似文献   

19.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volatile regions is a significant investment by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with attendant requirements for risk management. Global development banks may be tasked to manage these investments and provide a channel between donors and borrowers. Moreover, various stakeholders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and the military can be engaged in concepti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tituent projects. Emergent and future conditions of military conflict, politics, economics, technology, environment,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that stres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re prevalent, and funding mechanisms are vulnerable to fraud, waste, and abuse. This article will apply resilience analytics with scenario‐based preferences to identify the stressors that most influence a prioritization of initiatives in the electric power sector of Afghanistan. The resilience in this article is conceiv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disruption of priorities when stressors influence the preferences of stakeholders, and ultimately a prioritization of initiatives. The ancillary results include an understanding of which initiatives contribute most and least across strategic criteria and which criteria have the most impact for the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risk monito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of the portfolio of stressors through the life cycle and horizon of grid capacity expansion.  相似文献   

20.
曾倩  韩珣  方新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0):88-97
考虑企业及政府资源配置中效率与公平目标的不同内涵,采用"客户嫉妒"和"个体变权"刻画不同主体的决策行为,分别引入公平参数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并提出基于客户和决策者偏好的公平参数选择方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将模型转化为变分不等式,设计修正投影算法求解。通过算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主体的决策行为差异、公平参数的选择及影响。研究表明:企业与政府的效率最优决策相近,但公平最优决策差异明显;客户公平偏好越高,企业资源配置的分化特征反而越显著;政府决策者公平偏好越高,所有个体间资源配置趋于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