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钱不缺德     
谁也没有想到,重庆棒棒哥郑定祥的一句"缺钱不缺德",短短几天就爆红网络。50家网站转载,四万个网页描述,三万条微博赞颂。有人说,"他是民族的精英";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说,"他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带来的是春天的亮色"。  相似文献   

2.
书者何物     
有人说书法是技巧,有人说书法是一个人的学养,也有人说书法是人生,还有人说书法是文化。每一个喜欢书法的人,对书法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看都对,书法似乎是一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其"妙用"与"玄通",可谓"邻于神化"之境。大者,可加以玄妙,光翰墨之道,"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小者,"可谓得简易之道,文则...  相似文献   

3.
语气·语调·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气、语调?语调和语气是什么关系?有人说语调就是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贯穿于全句,有人则认为是一种语流的调子,主要表现在句尾。有人说语气就是口气,有人则认为是全句所包含的情绪。至于二者的关系,多数人主张语调是表现语气的手段,但也有人提出语气是语调里所包含的一部分内容。①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语调是一种“没有自己的成段的音素”的“助词”。②这些意见虽然没有展开论争,但分歧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以为,要全面展开本文的论题,对这些分歧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相似文献   

4.
<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人范仲淹这句名言,今天读过中学的国人多半对其有印象。在范仲淹所处的时代,人们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约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当时,此书标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批者,未标明作者是谁。有人说作者是曹雪芹,有人说是“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有人说作者是诗人吴梅村,更有人说《红楼梦》作者是词人纳兰性德……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1904年,王国维先生作《红楼梦评论》,曾呼吁将《红楼梦》的有关史实搞清楚。他说:“若夫作者之姓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也。”  相似文献   

6.
“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看他在《岳阳楼记》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命题的含义,历来诠释不一.文章试图对各家之论进行一些探讨.文章既不赞同班固的"遭忧说",也不赞同王逸的"别愁说";既不同意游国恩先生的"乐曲名称说",也不同意龙海清、龙文玉中先生的"苗族语言说".文章认为,"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无限忧伤"或"痛忧"的意思.<国语*楚语>云"德义不行,迩者骚离."骚离"就是"离骚".屈原用此楚语命其诗篇名,也正含有"亲者痛、爱国情"之意.  相似文献   

8.
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管理体系本身是完全有效的,之所以相当部分企业没有从质量管理体系中有所回报,是因为质量体系文件化、做法生搬硬套,"串谋"行为和管理监督不力。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微观主体的企业来说,要把贯标认证做"实";宏观管理体系的政府则要向机制要有效性,并确保监管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9.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幅挂在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右墙上的条幅,显然有座右铭的意思。向文波淡淡地说,这幅用笔如铁而略带拙意的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所写。虽然向文波平素放言无忌,但仰视写着北宋中兴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条幅,他却是一脸穆然和孤独。  相似文献   

10.
孔见 《中华魂》2014,(21):61-61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义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写照,后人也从这里引伸出士大夫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为人准则,唤起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们忧以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用分号并列出这样三个分句不妥,把三个分句合成一个大句子作前面设问句的答句也不妥。带着这个疑问,我参看了好几家注本,发现问题变复杂了:《古代散文选》是在第一个分句后用分号,而第二、三两个分句之间则用逗号;《中华活页文选》则是在第一分句后用冒号,在“是进亦忧”句前增加一个破折号;其它一些注本有的分别与课本或前两家标点法大致相同,另亦有在第一分句后用句号的。看来,这里是个难点、疑点。 这里只想针对课本的标点来说。我认为,应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断句。理由有二:(一)前面设问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不因外物  相似文献   

12.
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之"真"作出了新的解释,具体从三方面作了分析:一、从观物方式角度说,"真"指作家对于外在景物和内在感情的"真实的感受";二、从创作态度角度说,"真"指作家对于对象的"真诚的性情";三、从艺术传达角度说,"真"指作者所具备的将感受表达出来的"真切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屈原骚怨心境的生成源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处境,其"骚(忧)"有二:得不到国君信任之"忧",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之"忧";其"怨"亦有二:楚王昏聩之"怨",群小谗陷之"怨"。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抒写内心的骚怨情怀,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有关。骚怨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骚怨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屈原在因谗遭谤,被排挤打击后,眼看楚国前途江河日下、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唱出的悲愤之歌。①自古及今,关于《离骚》题义,很多人作了诠释。司马迁解作“离忧”,班固解作“遭忧”,王逸解作“离别之愁思”,扬雄解作“牢骚”。现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楚国有一种“劳商”的歌曲,“劳商”与“离骚”声音很相近,大约是同一种曲子的不同名称。《离骚》这个曲名的含义则是牢骚的意思,就是要发泄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②还有人通过对屈原故乡的考释,肯定“骚”就是诗人的故乡“蒲骚”的省称,《离骚》的正确题义是:告别了,蒲骚!③  相似文献   

16.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お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正如读书一样,有人仿效古人能读书读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有人自欺欺人能捧着书"憨憨入睡到天明",为什么会这样呢?吾日:心境不同。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中之苦,不知其中之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丝 《社区》2014,(8):5-5
关于读书,每个人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人是因为升学或考职;有人是为了陶冶心性,排遣闲情;有人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令个人视野和修养都有所提升。虽然各自的目标不一样,但都想要尽可能地从书中获得更多启发和领悟,多得一分见解就是一分学问。至于能把书读到何种程度,关键则要看各自的付出及读书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左传>襄公十五年的"反正为乏"从字形字义应读作"反足为乏";隐公元年的"庄公寤生"是说庄公出生的顺利,不能训诂"寤生"为"牾生"(难产);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的"羹"在于有肉,而"小人之食"则无肉;僖公三十三年的"妇人"为蔑称,"夫人"为敬称,"免诸国"意谓免于在告庙大典上杀头献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