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民法原则是民法规则的本源和基础,它可以弥补民法规则的不足与局限,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个案的法律依据。在全无民法规则的情况下适用民法原则裁判系争案件,实质上是裁判者依据民法原则所内涵的价值、精髓在自己内心里形成包含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民法规则,然后将之适用于系争案件。虽然存在民法规则,但当适用其裁判系争案件会产生极不适当的后果时,需要放弃该规则而改用民法原则裁判案件。其他的情形是,运用民法原则补充不完全法条,或者限缩或扩张民法规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章礼强 《北方论丛》2006,1(3):145-148
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不断变迁。民法社会本位说多存疑问,所谓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则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理论基础。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是进化的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民法文化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民法文化初探江平,苏号朋一、民法文化的成因源于罗马法的大陆法系,又名“民法法系”,足见民法在这个法系中的地位。“民法典不管是在哪里,都往往被当作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①在众多的部门法中,民法仅是其中之一,与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均处于宪法之下的第二层...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学精神就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是教育家尤其重视的教学目的。民法的教学过程中,育人的理念与法律精神是息息相关,甚至是将法律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法学类学生的民法素养,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通过阐述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内涵以及培养目的,表明民法精神在民法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提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莉  陈泽锋 《理论界》2006,(1):106-107
民法理念是对调整市民社会的民法的应然状态所持的理念。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民主政治传统和古典自然法学是其滥觞。在中国培育民法理念有助于中国民法的良性发展,民法典的制定将成为民法理念培育和传播的标志性产物。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梳理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析辨,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建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7.
章礼强 《兰州学刊》2006,1(8):192-197
本文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民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法的现代化是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民法的现代化包括民法制度文化与民法思想文化现代化两个方面,是对传统民法价值文化的继承和在传统民法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中国民法的现代化在根本上是一次民法文化运动,更重要的是一项思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正是民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法的性质在程序上的必然反映,但由于我国司法公正的缺失造成了民法功能的部分丧失,不利于创设的一个有序的市民社会,因此我们应通过对民法的法典化,以期实现其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0.
徐元彪  周茜 《理论界》2007,(4):70-71
民法的概念,是研习民法时的一个首要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民法的目的、范围、手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任何民法学者都必须首先思考和需要回答的问题。对民法概念问题的认识,在目前似乎已明确和统一了,但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本文从民法的调整对象及从私法的角度,对民法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分别探讨了在这两种方法下给民法下定义时所需进一步完善之处,以此希望对民法的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理念是事物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民法文化的理念就是通过民法所体现的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权自治表现出来 ,反映了民法对人所具有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 ,成为构筑民法大厦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以民法本位为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本文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析辨民事实定法,并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3.
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研讨的论题之一.本文从民法的属性、民法的发展、民法的结构诸方面,深刻揭示了民法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市民社会是民法存在的基础,而民法则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市民社会的发展变化催生了民法制度的成长与丰富,而民法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市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市民社会的法律要求凝结为权利主体制度、所有权制度和契约制度,而这三大制度决定了民法典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4.
民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得真知 ,又能对它感兴趣 ,是民法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将“谈话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民法教学 ,既活跃了课堂 ,又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5.
袁日新 《理论界》2007,15(5):86-87
从传统民法到现代民法,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民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具有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格权保护的强化;弱者权利保护的加强;国家强制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法人性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与人性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民法理论还是民法具体制度,都充分体现着人性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法赖以建立的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性与互换性失去了基础,其追求形式正义的弊端开始暴露:对个体人性的实质诉求关注不够。我国近代民法主要是继受大陆法,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大陆民法形式理性的弊端。现代社会中民法人所处的窘境以及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长期压抑与扭曲,要求我国现代民法必须人性化,必须肩负起启蒙民众自由、平等的民法理念、关照现代民法人人性脆弱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7.
王利民 《理论界》2009,(9):77-78
民法作为人法,是关于人的事实,也是关于人性的事实;人性是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法,人性构成其核心价值,它应当以人性为根据并具有人性的规定性;不论是民法的制定还是民法的适用,都应当有人性的标准,而对民法的遵守则需要有人性满足的根据与理由.  相似文献   

18.
民法是调整商品经济社会中一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它在具有商品经济的每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都处于基本法的地位。从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入手,研究我国民法与商品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提高我们对民法的认识,制定适合我国  相似文献   

19.
柳经纬 《社会科学》2006,(10):92-99
在传统的民法里,婚姻家庭关系、劳动关系和土地财产关系的调整,均属于民法的任务,但在前苏俄民法里,这些社会关系的调整都脱离民法而呈独立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承袭前苏俄的法律观念,也将这些社会关系的调整从民法中剥离出去;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社会关系的调整逐渐呈现出不同程度回归民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试析民法中的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民法作为人法,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民法作为尊严法,尊重人格是其理论基石;民法作为自治法,保护人权是其主干内容;民法作为伦理法,升华人性是其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