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离骚》中之“求女”,其对象主要有三组,即宓妃、有俄氏之佚女有虞氏之二姚。这几位女性,都见于上古史料中。照通常的解释,其中宓妃为伏善氏的女儿,溺死后为后世所谓之洛神;有诚为古国名,相传有诚氏有二美女,其一为简狄,后来嫁给帝誉(即高辛氏),是商人祖先契的生母;有虞亦古国名,姚姓,为舜之后代,寒促使浇杀夏后相,少康达到有虞,有虞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更详细的史料则无从稽考。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三者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是血统高贵的贵族妇女。但倘若想仅就她们自身在史料上的记载来认识她们,则显得非常不够,主要…  相似文献   

2.
"子承父分"和"兄弟均分"是宋代财产继承的基本原则,非户绝之家的女子除可获得适量"嫁资"外,一般别无财产继承权。面对复杂繁多的民事财产诉讼,宋代司法强调兼顾"法理"和"人情"。在父母双亡,女招赘主管家政,而子孤幼,或原已招赘婿继承家业,父死后,母又别立继养子的情况下,实施"女合得男之半"的继承法。如无亲生子而有养子,在不影响"子承父分"的前提下,也可参照遗嘱继承法,使在室女获得部分遗产作为嫁妆。  相似文献   

3.
“男工女耕”与中国农村女性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格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工”是一种以农业为原点的粗略的划分,实际泛指一切非农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大量地表现为男性劳力外出打工、经商,女性劳力固守家园,从事农业劳动.“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使中国农村女性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她们承担了60%以上的农业劳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从人的层面来分析“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对中国农村女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见《诗经·豳风·七月》。解者或曰是采桑女“感事苦”而悲,如“毛传”;或曰是女为“思男”、“欲嫁”而悲,如“郑笺”;或折中以上二说,“疏不破注”,如“孔疏”;或曰是“贵家大族许嫁之女”因“远其父母”而悲,如朱熹。王力《古代汉语》认为这是采桑女“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而悲,则又是今天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笔者以为,上述诸说均未能尽解其意。在这句诗中有二个关键词语:“公子”、“归”。“公子”一词在先秦时代的含义,不仅包括公的儿子,也包括公的女儿。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孔颖达疏:“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云:“公子,谓公之女。”其说同。“殆及公子同归”中的“公子”,实指公之女而言。至于另一关键词“归”,许慎《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相似文献   

5.
一、空间财产的使用价值人们之所以要占据和占有空间财产,获得其产权,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当其空间尚为自在之物时,它就天然存在着可供人们使用的功能,所以人们才去利用它、开发它.而当空间财产成为商品时,这种人为的使用功能就又转化为空间财产的商品使用价值.1,容纳功能.空间财产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它固有的容纳功能.在常人的意识中,空无一物,是没有用处的.而空间财产的使用价值,正是在于它的“空”和“无”.中国老子著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 户(门)牖(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们使用其它财产,是要其功能释发于外,是“有之以为利”(?) 而使用空间财产,则是要使自身和所占有的财产置于其间,或往返其间,是“无之以为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广大职业女性中,由女经理、女厂长、女主任等女性领导组成的“白领”阶层,虽然人数大大低于由女职员构成的“粉领”阶层,但社会地位和重要程度却远远高于后者。她们的穿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形象和领导作用。所以她们在穿着上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的女性小说写作,由于作者的女性身份,让她们在时代大潮中体验到了一般男性作家体验不到的情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女主人公对“婚约”的牵挂、对“母爱”的无奈和对“女儿情”的言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呈现视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户绝继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天安 《中州学刊》2005,(3):194-198
宋代户绝继承法相当周密.夫亡妻在而立继养子,可继承全部财产,由近亲尊长命继之子最多继承三分之一的遗产.寡妻虽是户绝财产的第一继承人,但种种限制使寡妻只有过渡继承权.在室女、归宗女、出嫁女和亲姑姊妹姪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继承权,其继承地位和份额各不相同.赘婿等与户绝财产所有者同居的近亲也可继承部分遗产.户绝遗嘱继承仍未摆脱宗法关系的约束,但已具有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在常驻使节尚未产生的古代世界,和亲女作为某种替代性的常驻使节在一定情况下弥补了这一不足.和亲女之具有常驻使节作用,体现于其具有持节出使之身份和庞大的陪同使团,她们通过常驻于和亲国之日常活动了解和掌握该国的国情和动态,为朝廷决策提供情报和建议,乃至直接参与谈判、斡旋等使命;她们还发挥女性之特点和优势,通过繁衍后嗣,将和亲效应从时间上延伸,空间上扩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中的女大学生多为“90后”,她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但由于受到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文章围绕“迷”与“乱”二字,从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协调意识三个层面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重构女大学生性别意识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的渊源 ,澳门回归后所施行的法律 ,尤其是私法领域不可能不受回归前法律制度的影响。澳门在回归之前 ,调整继承关系的基本法律是葡萄牙民法典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 ,深受德国民法思想和传统影响。在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之后 ,比较分析中国大陆与澳门继承制度的异同 ,对帮助理解和贯彻执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完善我国大陆继承法律制度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罗勇 《学术探索》2013,(3):89-98
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明代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土官为汉人,世袭士官是土酋。土酋袭职的次序有父子、兄弟、妻子、女婿、叔侄,甚至得到明朝许可后头目也可以袭职。在云南土酋袭职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明代武职袭职程序,形成了云南土官袭职的基本程序,即应袭土官提出申请,头目保举,官员勘合,且应袭者符合年龄条件后可袭职。为避免争袭,应袭土官要接受儒学教育,在职士官要编制宗支图谱。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但路途遥远和土官贫富不均使正统时期出现纳粮就地勘合袭职。而勘合官员腐败等弊端,导致了嘉靖初年芒部、武定、寻甸等处土官叛乱。平定叛乱后,在总结弊端的基础上,嘉靖九年(1530)制定《土官袭职条例》。此后加强对土官的约束,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考核才能连任,对违法乱纪、不服从勘合的土官实行改流。随着嘉靖时期灾荒增多、财政不足,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实行纳粮折银袭职。而勘合官员索贿、不作为等行为影响了三宣六慰地区土官对明朝的向背,隆庆至万历初年木邦、陇川、潞江、蛮莫等土官叛附缅甸。为增强明朝对土官的凝聚力,万历初年放宽土官袭职条件,不纳粮也可以就地勘合袭职。  相似文献   

13.
肖红松  韩玲 《河北学刊》2007,27(3):116-119
朱文通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个例对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展开探讨。文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新资料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能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肖红松对民国时期河北的烟毒吸食问题进行探讨后指出,河北烟毒的吸食群体总量在三十万人左右甚至更高,文章还对烟毒吸食群体以及烟毒吸食的蔓延趋势进行了多维度解读。王小梅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中的部分破产案卷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破产法》的制定、实施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意义等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任吉东探讨了近代天津永租房地契其在中国内部的固有形态以及在外力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阐释了天津土地契约形式在近代的蜕变,以及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裴赞芬对中国继承法律文本的近代化、司法实践中的立嗣与女子继承权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民国时期近代继承法理念已从法律文本逐步渗入民间生活,实现了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14.
王小梅 《河北学刊》2007,27(3):119-121
朱文通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个例对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展开探讨。文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新资料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能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肖红松对民国时期河北的烟毒吸食问题进行探讨后指出,河北烟毒的吸食群体总量在三十万人左右甚至更高,文章还对烟毒吸食群体以及烟毒吸食的蔓延趋势进行了多维度解读。王小梅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中的部分破产案卷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破产法》的制定、实施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意义等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任吉东探讨了近代天津永租房地契其在中国内部的固有形态以及在外力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阐释了天津土地契约形式在近代的蜕变,以及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裴赞芬对中国继承法律文本的近代化、司法实践中的立嗣与女子继承权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民国时期近代继承法理念已从法律文本逐步渗入民间生活,实现了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15.
裴赞芬 《河北学刊》2007,27(3):124-126
朱文通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个例对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展开探讨。文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新资料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能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肖红松对民国时期河北的烟毒吸食问题进行探讨后指出,河北烟毒的吸食群体总量在三十万人左右甚至更高,文章还对烟毒吸食群体以及烟毒吸食的蔓延趋势进行了多维度解读。王小梅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中的部分破产案卷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破产法》的制定、实施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意义等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任吉东探讨了近代天津永租房地契其在中国内部的固有形态以及在外力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阐释了天津土地契约形式在近代的蜕变,以及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裴赞芬对中国继承法律文本的近代化、司法实践中的立嗣与女子继承权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民国时期近代继承法理念已从法律文本逐步渗入民间生活,实现了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16.
朱文通 《河北学刊》2007,27(3):114-116
朱文通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个例对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展开探讨。文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新资料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能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肖红松对民国时期河北的烟毒吸食问题进行探讨后指出,河北烟毒的吸食群体总量在三十万人左右甚至更高,文章还对烟毒吸食群体以及烟毒吸食的蔓延趋势进行了多维度解读。王小梅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中的部分破产案卷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破产法》的制定、实施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意义等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任吉东探讨了近代天津永租房地契其在中国内部的固有形态以及在外力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阐释了天津土地契约形式在近代的蜕变,以及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裴赞芬对中国继承法律文本的近代化、司法实践中的立嗣与女子继承权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民国时期近代继承法理念已从法律文本逐步渗入民间生活,实现了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17.
任吉东 《河北学刊》2007,27(3):121-124
朱文通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个例对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展开探讨。文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新资料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能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肖红松对民国时期河北的烟毒吸食问题进行探讨后指出,河北烟毒的吸食群体总量在三十万人左右甚至更高,文章还对烟毒吸食群体以及烟毒吸食的蔓延趋势进行了多维度解读。王小梅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中的部分破产案卷为中心,对南京国民政府《破产法》的制定、实施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意义等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任吉东探讨了近代天津永租房地契其在中国内部的固有形态以及在外力冲击下所产生的变化,阐释了天津土地契约形式在近代的蜕变,以及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裴赞芬对中国继承法律文本的近代化、司法实践中的立嗣与女子继承权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民国时期近代继承法理念已从法律文本逐步渗入民间生活,实现了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18.
乐人是唐乐的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其音乐传承方式是唐代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大致有家传、师承、家传兼师承、以及梦授说四种方式。通过对这四种传承方式的考察,可以了解它们在唐代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南北音乐、胡乐与中原音乐、宫廷音乐与地方音乐的交流和融合,还可以更好地认识梦授说这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人类思想运行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要点是关于对外开放的根本思路和基本原则,邓小平对毛泽东虽有发展,但主要是继承和坚持,其基本点是一脉相承的;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认识和具体内容,邓小平对毛泽东虽有继承,但主要是发展和创新,在更高的层次上、更高的水平上展开;在付诸实践方面,则是大胆的超越.这种发展和超越,不是细微的量的增加,而是重大的质的飞跃,因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0.
司法需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息诉服判,然而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冲突的情况,使司法效果的实现受到极大影响。文章以纳西族继承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冲突问题为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法条主义的修正,具体实现路径为:首先将民族习惯法规范视为"事实",然后对民族习惯法的司法认定和当事人行为事实的举证相结合来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最后由法官评价民族习惯法规范和符合习惯法规范的行为是否符合当地公序良俗,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判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