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跃,民族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呈上升势头,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威海市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威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状况、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对做好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相当比例的人口跨越了省、自治区这级行政边界。其中有三个迁移潮流与我们所关注的国内族际交流密切相关:一个是汉族劳动力从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省市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一个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在西部地区内部从农村牧区向当地各级城镇的流动,一个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人口向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省市的流动。在人口迁移研究中,人口普查数据提供了各普查年份我国各民族人口中城镇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是本文研究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分析我国人口跨省区流动演变态势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考察了我国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这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跨地域流动情况,最后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任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跃,民族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呈上升势头,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小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向东部中小沿海城市流动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东部中小沿海城市较高的收入预期是吸引少数民族流入城市的直接动因,但流入决策更多受制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个人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来,外省移民和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决定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新疆的分布格局。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新疆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汉族的分布及与他民族的互动,推动了具有多民族、多地区和多层次内部结构特征的汉族移民文化的生成,并在北疆地区形成一条文化带和两个文化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是民族散居形式的人口流动现象。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权益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口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与少数民族妇女从边疆迁徙到内地省区之间的关系.从云南拉祜族和佤族妇女的婚姻迁徙人口统计数据中看到,某些汉族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后,逐渐突出的婚姻挤压问题引发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徙,并从而使得部分小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面临更大的婚姻挤压和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人口增幅长期高于汉族人口的情况下,1990-200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外流、发达地区少数民族高增长等众多趋势.造成这些变化的诱因,显然是与经济、交通、区位这三大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族教育的涵义,有的说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有的说是少数民族教育,我认为民族教育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所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该是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二是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教育.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就业人口的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就业人口的结构,可以了解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结构1、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不合理。从2000年人口普查提供的少数民族就业人口在各行中的分布看(见表1),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特征表现为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调整速度慢。(1)少数民族第一产业人口偏重,第二、三产业后。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为84.29%,比汉族高10.45个百分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4.48%,比汉族低5.93个百分点;第产业人口比重为11.23%,比汉族低4.52个百分点。说明少民族第一产业人口偏重,…  相似文献   

11.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2.
北宋前期,以“蕃法”处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间用“汉法”,形成“蕃汉各为一法”的法律基本格局,但在真宗天圣时期,由于蕃汉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增加,宋廷“汉法”治蕃部的法律意向已随之产生并日益明朗化,此后“蕃法”逐渐开始向“汉法”过渡。北宋后期,由于政府积极边疆战略的实施和对边区部族治理的深入,这种过渡或转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首先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成功实现了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民族法律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汪受宽 《民族研究》2006,282(3):72-77
巩昌汪氏是蒙元时期的世代军功巨族,其与徽州汉族大姓汪氏通谱,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件实例。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家谱及碑刻资料,考证了巩昌汪氏的族属系汪古,言其为汉人,系对文献误读、误释和改窜所致。巩昌汪氏与徽州汪氏的通谱是在元代后期至明永乐间,但所述系谱颇多纰漏,殊不可信。  相似文献   

14.
从群体遗传的DNA线索看东乡族族源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进行民族识别和分析民族起源、迁徙、流动、融合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国内外首次应用D13S317基因座第 11号等位基因频率指标 ,计算了东乡族群体遗传动态数据。结果发现 ,东乡族和回族遗传距离很近 ,且东乡族中具有白种人血缘混杂。结合其他有关资料 ,我们认为东乡族的起源与元代蒙古军带来的中亚工匠、签军有关 ,亦与当地蒙古族、回族、藏族人群的融合有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民族研究提供群体遗传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汉代“葆部”的社会治安功能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葆部"是汉朝"葆塞蛮夷"聚居和活动区域.是分布在汉代边疆地区类似民族自治区域.由于"葆部"处于汉朝缘边地带,所以其不可避免被汉朝政府纳入边疆之军政管理系统."葆部"不见于传世之典籍,然现于汉之简牍.关于边疆地区问题虽多有研究,但"葆部"目前尚无人提出,尤其"葆部"的社会治安职能更无专论.本文对"葆部"在社会治安方面的之考论不过是边疆地区诸多问题的补充研究,而旨在于汉代边疆社会治安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超 《民族研究》2001,(4):95-103
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 ,是土家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伴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 ,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 ,这种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开发 ,大大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与此同时 ,片面的农耕垦殖 ,使土家族地区传统的多元经济体系被打破 ,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土流失加重 ,地力下降 ,动植物资源减少 ,水旱灾害增多。清政府对土家族文化一些不合理的变更 ,也影响了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当今土家族地区的大开发必须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元代回回教育特征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元代多民族教育中 ,东迁回回人同时接受两种教育 ,即回回文化教育和汉文化教育。前者以学习回回自身传统文化为主 ,它是培养元朝所需回回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元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后者则以学习、研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是随着元代回回人的聚合及汉语言文字的普遍使用而接受的重要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元初是一个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当时在北方汉族儒士之中,少数人固守夷夏之辨观念,坚持不与蒙古政权合作的态度;多数人则从民族关系变动导致的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时势动向有着较为自觉和清醒的认识,能够通权达变,主张用夏变夷,并积极投身于元初的政治实践,大力推行汉法,从而对促进民族融合与推动元朝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20.
儒学在青海的传播大体上遵循中央政府势力在地域上以西宁为中心,渐次由东部农业区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开的规律。乾隆、同治、光绪年间三次大规模回族撒拉族反清事件发生之后,清王朝始在循化等地力建儒学。由于儒学教育很难让边地民众获得参与主流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儒学在以循化为代表的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展开难与内地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