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总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着一个时代最显著的特色和人们的心理内涵.本文通过对当前流行语在产生和使用中心理因素的透视,揭示了当前流行语大量产生并广泛流传的原因,从而为进一步发挥当前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受制于这种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它往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认识 ,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语言禁忌”与社会文化观念 ,社会变革以及语用环境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是语言多维交际功能的具体表现 ,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如果仅仅将流行语看成一种语言现象,就会错失其作为典型的社会群体行为和流行文化风潮的标本意义.流行语首先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其特质是具有流行语义和扩散功能:特定的社会情境会赋予流行语以公众认可的文化涵义和形式意味;以扩散为动因,通过高频使用、语义泛化和形式孳生这三种方式,流行语实现为流行文化.流行语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其概念、特质和流行方式的讨论为相关流行文化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示例.  相似文献   

4.
日语流行语是日语语言发展跳动的脉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遵循传统语法规则、随性创作的新语和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流行语如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百态,特别是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日本民众的心理动态对日语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日语流行语和日本人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入手,分析日语流行语蕴含的日本人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浅析语言经济学视域中的网络流行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在网络世界里广泛流传的语言.其流行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经济特征.从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与消亡可以窥知语言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流行语的流行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经济特征。从流行语的流行与消亡可以窥知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考察流行语可以丰富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因为流行语的构词特点、传播方式、惯性突破力特征恰恰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经济、均衡、省力原则。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而提出的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何自然先生引入的语言模因论近年来逐渐被广泛用于语言的各方面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势模因推动的结果.为了更好地解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复制与传播,运用语言模因论对网络流行语成为成功模因的五大要素及其复制与传播的形式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并进一步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语言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观照出历史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在流行语中表现更为突出。自2001—2012年出现的青年流行语不仅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且也折射着青年群体心态的某些新变化。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现状,而且还揭示了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趋向。  相似文献   

9.
简析英语委婉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中存在不同种类的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它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 ,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 ,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折射出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反映的多是专属于中国文化群体的"经验域特色"。从认知语言学的文化框架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引导的框架往往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框架,或是与其所谓的英文对等词在某一框架成分上有文化差异的框架。文章在文化框架理论的指导下,以2016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的翻译为案例,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法,尝试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提供新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语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语言生活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现代流行语较一般的词语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即人们对指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等.文章试从语言美学角度探析现代流行语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在特质性的把握中找寻其审美规律,把握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网络酷语指网民广泛使用的流行语 ,具有行业用语的特点。网络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在这团体中 ,网络酷语作为思维的媒介体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解读网络酷语的各种意义 ,追溯其渊源并且对其成因加以探讨 ,有利于对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作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具有可塑性强、折射度高、创新性优的特点,被喻为社会文化的镜子,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选取表现主题时代化、表现手段生活化、表现领域全面化、表现思想权威化的历届春晚为剖析素材,可以发现,历年春晚主题定位彰显一脉相承的中华主流价值观念、反复着重塑造和颂扬的意象映射出中华儿女共有的朴素情感、年度主题和年度流行语又具有深深的年度烙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近义范畴,又有许多对待范畴,前者由意义邻近的名言耦合而成,后者则由意义对待的名言耦合而成。古人好用此类名言界定与论说文学,既是出于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和认知习惯,不愿别作新词,以冲冒被人指为汩没本源、鲁莽率意的考虑,也是为了保证立论的周洽与深刻,从而最大程度地开显文学创造的内里机理,并有以体现天地万物相偶相成的运化规律。它在在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人文根性,也是构成传统文论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时尚“哥”族新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哥”族新词由“哥”前面成分语义的获取导致其语义特征发生变异和泛化,从亲属或社交称谓,演变成人际交往中对男子极具戏谑、个性化特点的时尚化指称。“哥”族新词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是一种以语言形式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从众模仿、追新求异以及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沉默寡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出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强烈的"集团主义”思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的性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蕴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社会价值取向 ,并反映出社会规范与民俗心态。对中国大学生拒绝邀请的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的调查和研究 ,支持了为 Brown和 L evinson的关于消极礼貌和面子威胁行为的观点 ,暗示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消极礼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语言与性别差异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蕴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 ,而且反映出社会规范与民俗心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探讨了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 ,并试图对性别差异现象做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是一个各种思潮文化交汇的地方,校园流行语反映了现代校园生活的新特点,并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化原因.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发挥流行语的教育功能与导向功能,发挥校园流行语在疏解心理压力、整合德育资源、催生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