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关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相似文献   

3.
和合学超越宋明新儒学以道德形而上学为其基本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用和合学的方法建构以和合为核心的哲学,用对和合的研究取代对理、气、心、性的研究。和合哲学活动需要通过和合象性、和合实性及和合虚性的追求,走向和合生生之道。和合生生之道,是廓然与太虚同体的,是一个自由澄明的境界,是虚灵无物的道枢。“和合起来”的和生之道,是价值创造的枢纽,是化解与体贴的机理,是即超越即流行的生生本体。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旦所表达的含意得到正确的表述理解、领悟 ,就可以不再依赖于语言外壳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言意观 :得“意”而忘“言”。本文简略回顾这一传统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并分析其成因 ,试图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变这一角度来阐释中西言意观的融通潜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水墨语言极为丰富 ,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外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反映在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中 ,则深化为“言”“象”“意”的高度统一。“言”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象”是通过笔墨所再现的物象 ;“意”则是山水画表现的意境。三者层层递进又融贯相通。对于三者关系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和合是21世纪中华文化的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合是21世纪中华文化生命智慧的朗现,和合自己敞开自己,其逻辑进路是天、地、人三界,任何人文世界的存在都在和合逻辑结构方式之中,其本身就是一生生和合体。“地”作为生存世界,即坤的世界,是一切生存的基础。人作为意义世界的存在,是和合哲学的主体和核心。人力图赋予进入人的视界的一切对象以意义和价值,使“地”、“天”不再是自在的存在对象,是在人之光普照下的有价值的存在。“天”作为可能世界,即乾的世界。它作为人的自由创造的虚拟,是超现实性的思维活动。人是天地万物的辅相者、参赞者,所以“虚灵不昧”既是和合可能世界的存在品格,又是整个和合世界创造者的超越品格。换言之,和合可能世界之所以“虚灵不昧”,正是因为其中有作为和合辅相者、和合参赞者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存在。这是和合智能创生、价值创造的内核性之根据。  相似文献   

7.
陆机《文赋》与文艺学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机《文斌》探讨了文章创作中意、物、文三者的关系 ,其思想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意、象、言关系的理论。在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心灵、世界、语言三角相对照的基础上 ,论述了意、物、文关系是文艺学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以层层拆解的方式将传统之牢固建构一一摧毁,从而开启自由思想和新的生命之门;和合哲学凭藉中国传统“和”的思想而阐发之,以融突而至生生之境。二者殊途而同归:拆解旨在新生,和合却非凝滞。此固是中西文化之差异所致,却亦可是中西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新的碰撞与合璧。  相似文献   

10.
和合历史哲学的追问境域是各民族多元样式在其动态不居中关于历史的生生和合,以及其所蕴含的趋势或法则,而开显为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意义历史世界和可能历史世界。和合生态历史学负载着历史演化的根基;和合形态历史学是对于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和合情态历史学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情感凝聚而成的历史生命智慧和历史演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上的“虚”、“实”统一,包括“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等整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来源于古老的“有无相生”的老子哲学,构成我国文艺的含蓄蕴藉、简练深沉表现形态的基础。在古人长期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中,证实“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可以造成艺术空间,调动观赏者的无限想象力,进行能动的再创造,从而获得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魅力。“虚实”论的丰富内涵渗透于我国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研究它,不仅对美学本身、也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对西方世界探寻东方美学的“诗境”和“秘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思维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形式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相似文献   

13.
用语言世界观来观照汉语语序,汉人由于受传统哲学思维的影响,在运用语言上形成了“不尽言”、“不明言”“不直言”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汉语各类句型中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角度对道家的语言思想进行论述,阐释老庄语哲思想中的言意观,论证老庄关于“言”与“意”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结构并解构中国古代诗歌的“言意之困”,从而拓展老庄言意观的哲学和美学意义,扩展中国诗歌阐释学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15.
言、象、意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极为古老的问题。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认识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对它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直接关系到认识的主体性涵义,关系到主体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能促进哲学思维的深化,有益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从古代对言、象、意问题的论述来看,三者的核心是“意”。它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意的涵义;二是意的来源;三是意的表述。如果我们把感觉意识称作对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6.
“言”和“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言”和“意”的关系主要是指语言能否准确无误地描绘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或思想情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开始就存在着分歧:儒家认为“言能尽意”,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魏晋至唐宋的理论家也各执一端,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虚实、形神、意境等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认为“言”“意”关系的实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且与虚实关系、形神关系、意境关系同根异脉,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7.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建设与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本文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和合”的概念,从“合而同”与“合而不同”的双重视角研究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结论是政府应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而不同”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儒道佛各家,都程度不同地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低估语言的作用及独立性,视语言为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单纯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媒介,形成一种以“道”等本体为中心或至上,以“言”等符号为边缘或附庸的等级结构,这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言说不可言说者,却是中国哲学与艺术强烈的形而上学企图。因此,“立象以尽意”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象”成了“言”与“意”、“道”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而这正是我们揭示文学语言符号奥妙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言与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言能否完全确切地表达意。这是语言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并展开激烈论争则是在魏晋时期,史称“言意之辩”。“言”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在“言意之辩”中其义指的是“语言”。“意”的含义指的是“意图”或“思想”,而“意图”或“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所以,言与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主要表现为“言不尽意”和“言尽意”这样对立的两派。持“言不尽意”论者认为:“言”和“意”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语…  相似文献   

20.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现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