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首次从公共领域的独特视角对商业广告和公共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认为,广告基本上是一种销售工具,公共关系可以制造、巩固品牌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其错误则在于,他混淆了新闻与广告的质的差别,并确信公共关系会导致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然而这些并不能掩盖其批判理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公共关系思想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原则黄定基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所谓公共关系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政策概念,是企业领导者为获得事业成功而确立的一系列思想、战略或政策,即公共关系思想;其次,它是一种职业功能,是公共关系工作者为贯彻本企业的公共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各文化传统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道德金规则在全球化时代寻求共识中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何在?通过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传统金规则"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最佳可能方案"比较分析后可知:金规则的现实可能性不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在于它所提供的伦理精神指向及其形式的普遍性中蕴含着的合理性.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主体性的批判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它在取消价值共识的同时也取消了人际共识,而且其效用性也很难实现.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然是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意识是公共关系行为的一种能动反映,是一种公共关系观念或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的产生、形成、树立和强化,必然会产生对公共关系行为的积极的作用,即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具体表现为自觉性功能,凝聚性功能,现代性功能,道德性功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结合政府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政府公共关系应区分为有效政府公共关系和无效政府公共关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维护和增强政府权力和治理的合法性。本文对有效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要义进行审视和界定,并与合法性的逻辑关系进行探讨;提出有效政府公共关系的三大基础:政府魅力、合法和规范的制度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合法性与有效政府公共关系进行了逻辑推演。  相似文献   

6.
公共关系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政治和管理的民主化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就公共关系的作用而言,它应该也可以为调节社会关系服务。但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非在任何社会中都能体现出来的.在某些社会制度及有些情况下,公共关系的作用无法发挥,甚至显得多余。在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的社会里,公共关系不会受到重视。因为在那种社会条件下,不  相似文献   

7.
在<想象心理学>中,萨特区分了"对意象的反应"和现实的知觉行为,这种区分为理解艺术欣赏的特性提供了明确的哲学基础.根据萨特的研究,文学欣赏活动作为对意象(世界)的反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它必然是在非现实的层面上进行的,而通常意义上讲的"审美的无功利性",也只是"对意象的反应"的"非现实"性质的附属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会各行各业对公共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构筑了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共生性是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其确认和深入理解,有助于在活跃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找到并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公共关系市场规模测定需要更加科学;有了公共关系市场的游戏规则并共同遵守,才能促进我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公共关系基础平台是公共关系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在叙事话语中包含着一种闭合机制,它由情节闭合和叙述形式的闭合两方面构成。情节的闭合在于,因果机制使事件不依赖于外部现实而在情节整体中获得意义;叙述的闭合在于,叙述行为的层级化使进入文本的话语形成内部的对话性,从而造成了"自身指涉"的封闭效果。叙事的闭合机制把叙事文本变成一个意义充实的封闭体,造成了一种自身完满的假象,这是叙事学理论中"结构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云 《国际公关》2014,(2):92-93
正在"公共关系"被引进国内的近三十年间,几乎所有的译著、论著和教材对"公共关系主体"的表述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即只说明"谁是公共关系主体"而不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主体"。谁是这一主体呢?答曰:社会组织,简称"组织"。这种解释实际上经不起追问。例如,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公共关系主体吗?如果回答"是",那么如何解释绝大多数的社会组织从领导到职工都没认为自己是什么"公共关系主体"?又如,任何公共关系主体都是社会组织吗?如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开展学校内部公共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的公共关系,系指学校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为树立自县良好形象,从而得到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进行的一种新兴的管理职能活动。按照其工作对象也即学校公众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和学校外部公共关系两大类.通常有一种认识,以为学校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外部关系,因为就公共关系最初的意义而言,就是从开展外部关系入手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学校公共关系涉及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内部公关更为重要,搞好内部公关,争取内部团结,是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公共关系”正稳步进入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所注目。“公共关系”这个词源于英文中的“Public Relations”,它包含“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工作”两个含义。前者是指一种静的状态;后者是指一种动的行为。国外学者在使用“Public Relations”时多指“公共关系工作”。但“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工作”二者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视野内,鲁迅启蒙主义小说呈现出"救他"与"救己"的双重意蕴.这种意蕴根源于中国思想启蒙的独特困境.<狂人日记>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标示了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公共关系对图书馆决策的作用安新华,苗朝然图书馆公共关系就是图书馆运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协调的一种行为。图书馆公共关系有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两个方面。图书馆的外部公共关系工作,目的就在于争取全社会、全方位都能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借以树立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是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一个重要主题.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巨大转型的负面效应使人们产生迷惘感和隔膜感,而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给人予精神关怀,"人道主义"歌曲便应运而生.其基本内容就是表达对"人"的关爱、祝福及对爱的呼唤.其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一种现代性反思,引起"疗救的注意",以及给人温暖和鼓励,而且还扩大了流行歌曲的思想容量.  相似文献   

17.
楚简"策"字的本义是"马箠",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简册"和"谋"这两种含义,为策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做了充分铺垫。策文体形成于战国时期,经历了口头谋议的记录即《尚书》六体之一的"谟"和书写文本两种形态,后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文体。策与其他上行文体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极为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因而能够成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从汉代施行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试策都是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促进了策文体的规范化和拟试策文的写作,许多影响深远的策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考试制度也对策文写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一部分考生致力于揣摩上意而不敢直陈己见,这样的策文只是功名富贵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18.
宋人尚"平淡".但用"古淡"二字概括梅尧臣的诗美理想和诗歌风格更为恰当.所谓"古淡"是为了反对晚唐五代以来时体之情思浮靡、形式雕绘而提出的一种审美主张,它是宋初以来"笔下追怀三代风,祛尽浇漓成古道"的复古主义思潮在审美上的反映.其主要内蕴正在于形式上反对西昆体的雕镂浮侈,内容上倡导先王古道、骚雅风骨.是儒学复古主义、现实政治情怀影响诗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公共关系与教育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作为行政的一项职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九一七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建立了"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这是世界各国中最早在政府中设立的公共关系的专门机构.现代公共关系旨在帮助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建立并维系传播、接受、相互沟通、了解和合作的关系;参与同组织整体有关的各种问题和纠纷的处理;帮助管理部门及时了解舆论和作出  相似文献   

20.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因此,必须结合现实世界的实在历史过程,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活动,不可能离开主客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