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闻一多诗歌的主题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是一个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诗篇,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说:“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主义新诗人。”朱先生的话诚然有些偏颇,且长期以来,在有关闻一多的史传、评论、选本、教材中,所讲所论也大都是其爱国诗作,以至不少青少年产生了错觉:闻一多写的都是爱国诗歌。  相似文献   

2.
"废名圈"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派别,在新诗创作和批评方面均有独特的造就.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这一派圈子形成,同时形成了谈诗、讲诗、论诗的风气.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沦陷后的北平诗坛,北平沦陷区的教育、文化环境为这一派诗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废名圈"围绕自由诗这一观念和理想,建构自己的新诗批评话语.这既离不开对当时新诗发展问题的正视,也离不开对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选择性继承."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也是一种隐微的政治性话语.考察这一派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过程和意味,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派的具体存在,认识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6年现代诗歌研究依然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态势。流派群体研究以对早期象征派、1930年代现代派、七月诗派和西南联大诗群、现代金陵诗人群研究的成果为主要收获;个体诗人研究层面,李金发、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和穆旦等现代诗歌史上关键诗人的研究凭借新视角切入和新材料发掘,潜在的诗学品格得以重视、重估;新诗形式研究与现代汉语的联袂,深入至标点、分行、隐喻、格律等诗歌肌理,代表着近年新诗形式本体研究走向更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在现代诗接受研究领域,陈仲义的现代诗接受研究是2016年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新诗的奠基期,作为一个较早具有理论自觉的诗人,闻一多的理论批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提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还表现在他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力避新诗"非诗化"和"欧化"倾向,摒弃新诗批评的门户化,引领和推进新诗的艺术化、民族化和多样化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与分析周作人关于中国新诗的理论主张———从诗的本质、特点 ,诗人的个性表现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关系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诗人“梦想”的素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含蓄” ,到新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对外国近现代诗歌的态度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 ,以及怎样进行诗歌批评等问题。周作人对于中国新诗这些见解和主张 ,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一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振亚的诗学理论研究和诗学批评,尤其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流变、对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内在模式和流变规律,以及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走向,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中外诗歌艺术传统的复杂关联,发现并把握中国先锋诗学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批评文字中蕴含深邃的诗学价值,充满对现代诗歌坚韧的、满怀敬畏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一位学者的诗人情怀和深邃气度。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它思想内容的深广、意识的纯正、情感的纯粹,也是因为其体式多样、语言精致、技巧丰富。闻一多在新诗艺术之美的构成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创作上的实践与理论上的主张虽有所出入,但相得益彰,只是从理论上论述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观念与追求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新诗坛的力量格局中,胡适系诗人和后起的郭沫若都掌握了不小的话语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相对平衡的格局中,闻一多和梁实秋的早期新诗批评则试图开辟男一方天地,对早期新诗的相关议题作出较为平实的思考,从而构成了早期新诗坛的第三种力量。  相似文献   

11.
《李长之文集》失收的新诗材料经整理得诗8首、译作3首、诗话1篇.由这批文献出发,管窥李长之54年新诗生涯,足见他是新诗发展史上的多面手.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长之与卞之琳、林庚等人交往密切,并将《益世报·文学副刊》打造成自由诗创作者的重要阵地.他致力于译介德语诗歌,希图以德诗的精神和生命力来疗补中国新诗.在新诗批评领域,李长之见解精当,并自觉反思新诗批评文体,是为现代诗论转型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新诗与旧诗的高下优劣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话题,其实质是怎样看待新诗的标准问题.近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呼声再次掀起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论争,与胡适当年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重读胡适当年谈新诗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现代新诗90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重新思考新诗的标准问题,可以给我们思考今日新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是一个标志着新诗由初创期转入成熟期的重要诗人。他以爱国情思为凝聚点,以追求诗美为驱动力,在新诗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如深化爱国主义主题,建立新诗的民族风格,变革新诗的艺术形式,开拓新诗的表现手法,创立中国的新诗美学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革新诗歌的价值观。闻一多充分肯定新诗的审美价值,努力将新诗“纳入艺术之轨”,对于拔正新诗的“迷途”,探索新诗的“前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无疑发生了至今仍然令人瞩目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梳理并论述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现代诗歌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情况.1936-1949年间,新诗译介刚刚起步,大多是一时一地的产物,主要由英国学者承担,在英国出版.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新诗译介的发展阶段,翻译重镇已由英国转为美国.此外,台湾的现代诗歌翻译蓬勃兴起;以诗人为重点的个案翻译与研究初露端倪;自译诗集开始出现.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也更加广泛与深入.  相似文献   

15.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批评派的诸位学者中,瑞恰慈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批评学说由曹葆华等人介绍到中国后,迅速为一些中国学者所接受,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17.
1929年出版的草川未雨《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但对其的评价历来过于简单。本文对著作概貌、论述对象以及批评态度展开具体分析,并与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进行一些比较,以观著作全貌、偏嗜,指出其在中国新诗批评史上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时代的弃婴与缪斯的宠儿--试论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面对1960年代诗人的失语,有这一代人的文化姿态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代人在精神本质上拒绝被命名。不像上几代人,我们很难给这一代人指明一个共同特征。从当代诗歌的进程来看,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萌芽于朦胧诗的人的自觉化和文学的自觉化进程。放在整个新诗史上采考察,他们则是处在一个近百年新诗史的总结者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经历了早期的“文白之争”,中期的为人生诗派与为艺术诗派之争和后期的普罗诗派与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之争;派中有派、流中有流,且节外生枝、旁枝侧出。从为新诗的合法性存在而斗争,到为新诗的主流走向而论辩,再到为确立新诗的美学原则而审思,20年代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走了一条由外而内,越来越沉着、稳健、科学的发展道路。20年代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最有生机、最富成果的辉煌年代。  相似文献   

20.
原型批评有其局限性,也有为别的批评方法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可以使文学经验得到整合和系统化。运用原型批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闻一多、郑振铎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如何运用原型批评方法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则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图以艾青诗歌为突破点,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