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跨性别文化交际中,因男女使用不同的规则而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的现象不胜枚举。只有认识到性别语言存在的客观事实,培养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才能达到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Matz和Borker提出性别差异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我们只有认识到性别语言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尊重其各自的规律和话语风格,培养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才能克服差异所带来的失误,达到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男性和女性属于不同的语篇系统,因此在跨性交际中语篇系统存在着很大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准则、交际目的、交际定位等诸多方面。明了这些差异及原因有助于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同时文化也制约着语言。因此,性别文化差异必定导致性别语言差异,并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性别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广泛存在,可以从社会文化、语篇分析、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来研究性别语言差异,分析性别语言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得出了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与历史文化、社会根源、心理因素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5.
以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女言语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并分析性别言语差异产生的成因,旨在促进两性交际有效、顺利进行,减少彼此间的误解,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性别间因话语差异导致的误会屡屡发生,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就是当事人也把因话语误会造成的心理的伤害当作瞬时的话不投机或性格不和而不以为意.笔者试图借用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分析性别话语背后的性别心理、特定的价值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适应、家庭性别话语的再次定型或改变等对性别话语的影响,希望能在减少跨性别交际中的误会方面作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语义标记是根据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语义特征进行定义的,一个有标记词比无标记词在词义上更加具体。语义标记的非对称现象指的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在意义上的不等值。这种不等值在性别词语中也有所体现,形成了语义标记在性别词语中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或是由两性的自然生理区别产生的,或是与社会对男女形象的刻板印象有关。因此,这种语义系统中的性别标记非对称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观念以及这种文化中的两性形象和两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刘庆伟 《理论界》2009,(3):165-166
性别的差异与语言使用者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社会语言学考察的性别差异现象,主要是因为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语用心理等因素引发的"社会性别"现象.运用语言变异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考察语言变项和语言态度应该可以使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9.
创世纪神话以神说的方式表明语言对于人的先在性;而"神说"性别秩序成为造人神话的核心内容,语言在此成为性别无序到有序的唯一通道。在语言型神话中,父/男权制性别秩序话语,同时也被形象地赋予"天赋"的性质。一种性别意识形态正是通过神话语言的言说,造成了天经地义的既定与存在。神话在讲述语言开辟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把"语言-父/男权体制话语-文化"三位一体地根植在人类意识之中。通过对神话如何彰显语言神力的叙事分析,可以发现与其语言观同在的性别观:"神说"既揭示了语言的文化本质,也揭示了性别文化的语言本质。  相似文献   

10.
男女双方不同的谈话风格更是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两性意识,这也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网络平台包含着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网络交流沟通类应用形式的出现集中代表了“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在网络世界中的移植和复制。网络人际传播应用是互联网介入真实生活的重要渠道.这种方式正深刻改变着现实中人的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集中呈现出“思维碎片化”、“信息自我暴露”、“时间自由选择”、“关注议题公共性”等一系列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为了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实现自我交际动机和目的,往往遵循语言交际的原则。常用的交际原则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网络语言交际可以遵循原有的交际原则,可以偏离原有的交际原则,还可以创生新的交际原则。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对话交往思想,把人看作是交往中的存在,肯定语言是交往的中介,强调交往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的自由、平均的交往才是人的真正解放。巴赫金的交往思想不仅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是一种处于传播系统中的文化产制活动。那么,作为一种大众化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文化样式,哪些因素决定了一部电视剧在市场上的成功呢?以电视剧《蜗居》走红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提出的经典传播模式为切入点,先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视剧传播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等因素在电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在综合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抽象出了电视剧传播的系统模式,从理论层面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电视剧传播涉及的诸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传播中新闻发布渠道的多元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菲  白贵 《河北学刊》2006,26(6):220-225
在政府传播视野中,政府作为传播者,凭借权威的、独特的社会管理者和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身份,独占核心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把关、整理和开发利用,期望达到对内推行政策,形成一致的目标和态度;对外塑造政府形象,与受众沟通,依据反馈信息调整政策。从完善政府传播效果出发,新闻发布渠道势必要以组织传播为主导,融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以高度整合的多元传播渠道,改变以往单向的、缺乏信息反馈、忽略非组织传播渠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英语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思维的差异主要有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及信息组织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汉英思维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口头交际、书面信息交流的影响和对商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政治传播学学科基本理论、政治传播的范畴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学者们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拓展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也为促进政治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理论高度不够和基本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政治传播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应在构建本土化的政治传播学科、网络政治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等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下关于海洋经济的报道铺天盖地,何谓海洋经济传播却不见于报端。海洋经济传播不是单纯的经济传播,也不是简单的海洋新闻报道,它涉及到与海洋经济相关联的内外部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衡的生态关系。本文借鉴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以浙江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媒介传播现象为例,考察分析海洋经济传播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生态失衡现象,探索海洋经济传播的原则与规律,藉以通过传播来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海洋生产力"的充分挖掘,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族群"(Group)式传播形态的网络萌芽--兼论"族群"传播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趋势:无线、互动、族群式等,其中族群式传播特征最为显著,集中体现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网络游戏和个人网络出版的传播实践中。在新的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需求更加主动,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不断走向分化,媒介类型和媒介形态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受众需求与媒介提供的多种可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蜂房结构的多种小众化传播构成的结合体,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Group”。具体而言,“族群(Group)”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推行的步骤是同步的,这将贯穿于未来媒介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