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娴 《社区》2005,(20):18-19
下岗女性作为有劳动能力的特殊劣势群体,其目前的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迁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主要采取积极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参与率,对失业人员采取介绍就业或予以转业训练,以及以工代赈、移民开发和生产自救的方式予以安置。从现有的政策来看,政府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在社区直接为下岗职工创造就业岗位: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公共服务工作项目,如平地造林、河道管理、市容整治、防疫防灾等。二是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如社区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小区物业管理等。这两种途…  相似文献   

2.
胥子 《社区》2009,(36):22-24
想就业,但苦于无技无文凭,怎么办?好在有社区居委会的帮助。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社区居委会也千方百计地扩宽就业渠道,可再就业工作仍是不容乐观。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再就业人员的就业心态及就业态度存有很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缪舜 《社区》2003,(17)
长沙市开福区东风一村社区依托社区小环境,采取八条途径,帮助410名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了工作,安置率达94.8%。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通过职业中介推出一批:社区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部,在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了解每一位下岗失业人员的优势和就业意图的基础上,借助劳动力市场网络、职业中介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平台的信息,帮助了149人实现社区外自主择业。2、劳动部门送岗位解决一批:2002年7月起,每周五下午3点,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派专人到社区为下岗失业人员送岗位,共帮助21人解决了就业问题。3、兴办实体吸纳一批:社区通过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池州市国有企业改制和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减员增效成了一项重要措施,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其就业问题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池州市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文秀 《社区》2005,(10):29-29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但是,在一个城市居民及其家庭已经陷入贫困时才施以援手,实际上并不能使其最终摆脱贫困的困扰。因此,摆脱贫困的最终出路还是在于就业。随着社区帮扶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困惑和问题都相继出现。以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为例,尽管给他们的工资不一定很高,但是工作稳定,社会保险有保障,这样一种政策,对于困难人员来说,理应是求之不得,但是他们都找种种理由拒绝应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享受低保的居民除了每月可以领取低保救济金以外,还享受附带的优惠政策,一旦…  相似文献   

6.
王金涛  梁栋 《社区》2003,(22):14-15
面对社会上大批下岗失业人员找工作难的现状,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士却一致认为,社区就业天地宽阔,保姆、保洁员、家庭速递员、家庭小餐桌经营管理人员都是目前社区就业中缺少的岗位!  相似文献   

7.
失业人员隐性就业是政府当前十分关注和急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市为个案,通过对隐性就业的普遍性、工作性质和个人特征详细客观的描述,集中回答了我国失业人员隐性就业的规模、典型特征和工作性质,在此基础上,就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社区新闻     
《社区》2005,(7)
新疆增加社区就业岗位成为民政工作会议焦点据《新疆经济报》报道,如何增加社区就业岗位,成了近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的新疆民政工作会议的一个焦点。自治区民政厅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千万百计增加社区的就业岗位,强化社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组织服务职能。各中心城市和地州所在地的城市,都要把社区服务业作为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工作来抓,重点是要在社区管理、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造就业岗位,帮助下岗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居民及早解决就业问题。自治区民政厅有关领导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  相似文献   

9.
新华 《社区》2002,(20):11-12
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就业援助行动,以便让全国1300多万下岗职工尽快找到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最近一次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要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努力,基本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武候区黉门街社区,2005年登记的失业人员有135人。面对如此就业形势,黉门街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就业途径,把开展“四送”(即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技能)就业援助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服务等多渠道拓展岗位。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132名下岗失  相似文献   

11.
李沅  工萱 《金陵瞭望》2010,(3):20-21
南京市总工会于2002年成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在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几年来,担保中心实施担保贷款1406人.贷款额4643.2万元.还贷率达99%。促进了近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平均万元贷款增加就业2.3人.大大超过政府万元贷款安置1人就业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的就业决策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其主要内容包括:(1)强调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极端重要性;(2)准确把握就业的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3)深刻论述统筹就业方面的五大关系;(4)明确提出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和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女性就业者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问题表现在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同时,就业困难群体问题的存在且日趋严峻,也必然影响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制度和政策上的扶助,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和非正式网络的扶助作用,逐步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问题,才能体现社会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部就业司有关领导最近谈到政府今后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将有三大工作重点:一是国有企业的失业职工;二是社会失业人员中的困难群体;三是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剩余劳动力。为避免引起社会震荡,政府将采取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民对社区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社区服务岗位成为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山东省胶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并大声呼吁:“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岗位上的就业率。”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胶州市的社区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业年增长15%左右,这  相似文献   

16.
陈栋渊 《成才与就业》2012,(Z2):121-124
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大龄失业、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援助,就业局势保持持续稳定。与此同时,"2030"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正逐步凸显,上海正在积极开展扶持失业青年的就业"起航"计划,如果你愿意找工作,可能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掌握求职技巧、或者找到合适的就业途径,欢迎加入就业"起航"计划。  相似文献   

17.
董敏 《社区》2002,(13):22-22
早在1996年,上海市提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阵地是社区,并给予最优惠的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非正规组织就业”的形式从事社区服务。随后,北京,大连、武汉、青岛等城市纷纷将眼光瞄准了社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不少经验。仅2000年1-10月份,武汉已有4万人在社区就业。上海近几年已使1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走上社区服务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8.
李锡成 《社区》2003,(7):37-37
长沙市芙蓉区发展社区服务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截止到目前,已安置5000余人,再就业安置率达65%。他们的模式不复杂,但很有效。这个模式有三个方面工作要做。 一是编织区域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该区投入200多万元编织区域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囊括了社区所有下岗职工信息和就业岗位信息。该区明确规定:对每一位有再就业意愿的下岗失业人员,街道劳动保障站和区劳动力市场,每年至少提供3次就业信息。对自谋职业、  相似文献   

19.
胡宏 《社区》2009,(34):44-44
杭州市望江街道兴隆社区从破解就业难的症结人手,针对不同群体对症下药,采取多项措施有效破解“4050”人员就业难。一是抓岗位开发腾“岗”安置一批。首先是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结合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需求,大力挖掘保安、保洁、助老助残等适合“4050”人员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缺乏战略远见、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下岗失业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再就业培训机构不健全等造成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及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劳动力市场、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