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运河的畅通对于南北交通路线的开辟、沿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运河史或运河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对运河区域社会史的的研究,也离不开基于运河史或运河文化视野的整体观照。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王云教授《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在运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的交叉研究方面用力颇深,成为运河文化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学…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朝,运河贯通给鲁西带来生机,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恢复,运河两岸书院遍布,科举兴盛,文风馥郁,硕卿联蹁.山东运河区域涌现出的众多才俊,以其不凡的宦绩和著述,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区域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河区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 ,也是近代企业集中的地区之一。运河区域近代企业的创办使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对近代观念转换和近代民主制度汲纳等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水神信仰随之繁盛."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在这一重大政策指引下,明清两朝不断的把一些历史名人和那些为保运利漕作出突出贡献的现实之人尊奉为水神,一个个新的人格神在运河区域被彰显或树立,同自然水神一道,佑助运河的畅通.运河区域逐渐形成了以人格神信仰为主的明清水神信仰文化.成为运河文化的一重要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历经多次疏浚与改造。运河的贯通促使沿岸城镇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在山东运河沿岸的船闸、码头之处兴起了一批商业发达的小城镇。作为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基地,以此为中心的商业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并在运河区域商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众多的人口、兴盛的市场、生活的丰富,刺激了茶的种植、贩运与销售,茶成为了运河区域社会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饮茶之风的盛行又刺激了茶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大量茶馆、茶棚、茶庵纷纷设立于城市与乡村,并与信仰文化、慈善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成为了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龙神信仰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是龙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是导致龙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龙神庙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修建的龙王庙,另一类是民间自发修建的龙王庙。龙神信仰对运河本身和明清国家而言,其功能更多体现为治水与保漕;对地方官员和民众而言,则主要是为了祈雨和教化。由信仰活动而衍生出的众多仪式和传说,在促进信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强化地域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运河区域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传统的龙神信仰发生了新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从文献发布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分布研究层次、核心作者、关键词词频分布等角度梳理了我国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运河文化研究跨学科属性明显;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集群"效应弱、贡献度较低;研究主要集中于运河文化建设、京杭大运河沿线、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会馆是客居外地的同乡人在寄居地创建的一种用于联乡谊、祀鬼神的特殊社会组织。明清运河区域商人会馆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聊城山陕会馆为典型案例,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分布和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析,指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显现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1.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下去,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既可以提升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运河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运河遗产的认知度和珍爱之情.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主题化阐释”手段构建运河遗产阐释体系;挖掘和发挥与运河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含纪实性的口述史、回忆录)等叙事性阐释资源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仪式、艺术节、民俗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有叙事元素的场景设计、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  相似文献   

13.
从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切入,以超级IP的视角进行观察,通过与周边城市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常州运河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超级IP的视角下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策略.认为常州运河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进一步厘清运河文化的内涵,保护和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处理好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寻找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凸显常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下打造超级IP,进而促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 ,是中国得以被世界认知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 ,杭州城市以其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地理位置优势而闻名于世。运河不仅孕育了杭州城市 ,而且围就了杭州西湖 ,扩大了杭州地域 ,规划了杭州街巷 ,带动了杭州经济 ,奠基了杭州文化。因此 ,运河是杭州城最具意义、最具文化淀积的构想符号之一 ,是集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有鉴于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杭州市拱墅区在联合进行“运河文化与城市发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 1 1月 2日、3日联合召开了“中国运河文化研讨会” …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现存与运河相关的专门著作有上百种之多,史书、方志、政书、类书、档案、笔记、文集、小说、民间文献、外国文献中,也存有大量的运河及区域文化资料.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资料,对运河学术研究及其运河历史现实作用的认知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4年6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淮安段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深厚,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价值巨大.洪泽湖大堤不同时期的堤坝维修技术是研究中国水坝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可促进更多人了解它,增强保护意识和力度,利于千年古堰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河文化带"是国家提出的运河文化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对运河沿线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与融合,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利用、传承,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整体上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繁盛的漕运及宽松的漕运土宜政策,促进了运河区域的商品流通及贸易繁荣。得天时之机、地利之便、人和之利,晋商纷纷来到鲁西运河区域从事经商贸易活动,或坐贾经营,或转运批发,成为活跃的商贸群体,势力强劲,实力雄厚,甚至垄断了某些行业的经营。晋商在鲁西运河区域的商贸活动,在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江南江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的交通、宽松的政策以及遵诚重信、以义取利所营造出的良好经商环境在促进商品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泰国克拉运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谈论已久的克拉运河为何还没有破土动工,为了探究其原因以及提供相应建议,本文分析了克拉运河开通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着重分析对中国、泰国、新加坡的影响.分析泰国不修建克拉运河的原因,最主要是泰国政府不积极主动推进.提出开挖运河是早晚的事,给泰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促进克拉运河早日动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