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具体地分析论述了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与大陆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运动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所由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个体写作”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降呈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创作态势,既以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基调,同时又承载着各种时代文化转型因子与符码,成为时代文化转型的突出表征。个体经验的注重、挖掘与呈示既与长久浸淫的群体意识、单向意识勇敢“断裂”,又构成了对“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集体性叛逆的叛逆,营造出众生喧哗的氛围。其以“身体”为依托,以个人经验为最高准则的艺术诉求与实践风貌,无疑是中国文学向着现代主体自由所迈出的有关键意义的一步;却又在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裹挟中不期然成为拆解主体神话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7.
侯孝贤的电影展现个体成长体验与台湾历史变迁,反映台湾社会在转型中的纷扰与疏离、困惑与坚守,表达现代化语境下台湾的精神迷失和寻根诉求。侯孝贤通过影像叙事,探寻台湾文化身份的重构,在闽台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亲缘的显影中,表达对中华文化根性的深刻认同。  相似文献   

8.
弘扬昭君文化与深化两岸和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正走向三通、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的道路。文化寻根意识成为寻根问祖与原乡意识之展现。台湾新莲寺是全台唯一供奉王昭君神像的寺庙。湖北省兴山县是王昭君的故乡,可以利用历史悠久的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全球各地有志者探索昭君文化,研究荆楚文化。兴山县要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之经济建设之外,更应加强文化建设,加深两岸和谐交流关系的同时充分展现湖北荆楚文化与昭君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产,通过信息与网络科技的宣传,朝“在地全球化(loglobalization)”的建设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以“我不回转去”的态度表现出和传统文化断裂的现代精神 ,据此我们通过对 2 0世纪 80年代“寻根”小说与 90年代“还乡”小说中文化暧昧立场的分析与批判 ,认为对“故乡”和“母亲”这两个意象所持有的叛逆性与守护性、解构性与建设性兼顾的姿态 ,才是构成现代文学关于“故乡”主题所一脉相承下来的现代性话语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0.
流浪是文学书写中的传统母题,朱英诞新诗中的流浪主要体现为远方的追寻者、徘徊的怀疑者及无力的漂泊者三个方面。正是在“茫然的时代”“异质的文化”和“艰难的寻根”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朱英诞新诗中的流浪书写呈现出了一定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此外,朱英诞还以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回答了如何面对和解决流浪这个命题,即诗意地栖居与冷静地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