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扬巴蒂斯塔·维科(1668—1777年)生于意大利的那卜勒斯。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关于历史发展的思想对后来的历史学家(包括马克思)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各民族诸多色彩纷呈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否有着某种可以把握的共同性?维科的主要著作《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以下简称《新科学》)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理论的学术本质与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是一个科学体系。然而从它的表现形式上看,又大都是报告、讲话、谈话、题词、批语等,并非长篇大论;对于某些问题,他又总是反复讲、经常讲。这种特有表现形式似乎与它的科学价值不相符合。为此,我们有必要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学术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衡量一种理论有无科学价值,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要看它具有何种学术本质。而理论的学术本质又主要体现在它的客观基础、内在结构以及思想的深广程度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学术本质,我们也应该这样来认识。任何正确的理论必须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思想史上,历史哲学以维科的《新科学》为其“独立宣言”,至今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行程。本文试图探讨历史哲学的对象的性质,并对历史哲学的基本派别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教授是30年代初中国学术发展转折时期出现的一代学者,他以对中国社会分型式的社区研究,确立了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他是本世纪初兴起的以实地研究,开拓中国学术发展新路向中的人们的杰出代表。因此,探索他的治学与学术风格,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的学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为脚踏实地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 ,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社会研究者本身及其学术场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态度。而其核心是企图从社会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发 ,在对语言交流和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 ,通过实践理论来予以建立。这一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于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现状 ,科学地建构研究对象 ,增强学术的自主性与理论的自觉性 ,在学术场域中培养社会学家的科学惯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儒家的学者中,徐复观通过具体的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的阐释,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学思想。他的这种学术取向在以考据风气为主流的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范式意义。通过对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推进中国解释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正>从几部流传甚广的通论性著作来看,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历史社会学通常有两种意涵:狭义而言,历史社会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路径,旨在分析现代性的起源和转变,强调宏大理论和宏观历史的比较分析,主张将历史学著述服务于社会学目标,代表人物有摩尔、蒂利、斯考切波、曼、沃勒斯坦等。广义而言,历史社会学是一种更古老传统的产物,可以追溯到孔德、涂尔干等社会学奠基者,以及维科、黑格尔等历史哲学家,其共同特征是在历史维度中构想和阐述自己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简介     
社会学Sociology,一般来说是以具体社会为对象,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名称,最先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98—1865)提出来的。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自己的学术分类,他把各种科学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现代系统科学就其实质来说是唯物辨证法关于联系思想的具体化和数学化,因此,毛泽东著作中必然地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科学思想。本文拟就毛泽东同志的系统科学思想与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给以探讨,期望同仁指正。 一、事物的系统性与实际化 毛泽东的系统科学思想,首先表现在他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实地看成是一种系统的事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在自己的美学著作中曾多次表示,对他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克罗齐(1866—1952),他是由克罗齐美学开始,经过多年艰苦曲折的探索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的。特别在解放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学术上的争  相似文献   

11.
蒋梦麟是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思想: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追求个性自由,倡导发展通俗科学和研究高深学术并存,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蒋梦麟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的科学发现观雷德鹏,阳兆祥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见解深邃的思想家。他对科学史上和自己一生的许多重大科学理论发现,进行过深刻的反思,作了大量的方法论方面的探索。我们从中能够领会到他新颖而丰富的科学发现思想。关于科学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王杰同志是一面自觉革命的伟大旗帜。他认真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切实在“用”字上下功夫,而首先是坚持用在改造思想上。他在学习中处处联系自己的思想,经常进行自我批评,热情欢迎同志批评,从不放过自己任何一个缺点,始终如一地、完全自觉地、毫无保留地、用毛主席的思想来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的学术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一生经历坎坷,他从事学术研究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价值观.首先我们说费孝通继承和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个人的命运熔铸在杜会和国家的命运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其所学得的知识为人类服务,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志在富民”是费孝通学术价值观的核心,他“弃医从社”立志“为万民造福”.他不断探寻农民致富的途径,概括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经验,将“富民”思想落到实处.费孝通宏图大略的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他对“全国一盘棋”格局的设想,二是表现在他对文化世界多元一体的瞻望.  相似文献   

15.
<正> 华岗的美学思想,在他整个学术成就国并不居主要地位,但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却应该有他的一页。华岗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美学理论专著《美学论要》当中。这部著作是华岗在被幽禁的黑暗中,用自己的生命所点燃的美的火炬,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渴望光明,追求真理的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他是在探求人生真理的过程中,对美和艺术作以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他一生的政治、学术与社会生涯中一直处于无可解脱的矛盾之中。他的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学术主张与他的社会遭遇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与撞击,从而使孔子的思想和心态充满着矛盾,成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孔子既有平治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又为自己设下了终身为人臣的政治藩篱;他既对自己经邦治国的能力充满信心,又常常慨叹无人赏识利用这种能力;他既追求太平盛世、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又处心积虑地为巩固君主们现存的统治而出谋划策;他既要入世有为,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肯损伤自己理想的人格形象;他既对令人望而生厌的现实痛心疾首,又必须依靠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17.
洪眉  高洋 《理论界》2012,(9):91-93
德国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场以此命名的运动带给那个时代的人们以思想的震撼,胡塞尔对哲学与科学的观点既是一种复兴黑格尔哲学的企图的观点,也是在陈述一个经验科学不可否认的事实。以往在胡塞尔哲学创立之前和其同时代的哲学中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有资格成为严格的科学,在科学中经过他的考察,只有数学、逻辑学有此资格。现象学的提出就是作为将哲学论证为严格的科学方向的努力,只有现象学能够成为严格的科学,这是胡塞尔毕生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他对于哲学、科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独立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运动情况下,维特根斯坦曾经在1929年初重返剑桥大学之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那么,他对于“现象学”的界定是什么? 他的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并如何形成的? 这种思想在其哲学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相关思想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自从斯皮格尔伯格在1968 年发现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以来,国际学术界已经提供了不少诠释维氏这一思想的方案。本文将对这些海外学者业已取得的成果作一番梳理,以彰显研究维氏“现象学”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这一研究自身的客观难度,并为中国哲学界介入该话题的讨论提供基本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9.
从保护思想和信仰自由出发,钱玄同反对非基督教运动。他认为人们的信仰不应受来自法律以外的任何干涉,来自社会上多数对少数的干涉也是对自由的破坏,并认为干涉信仰自由是日后取缔思想自由的第一步。进而,他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的、也影响到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的一尊、专制的思想方式作了反思,并以理性、包容的态度,科学、历史的方法对基督教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要理解朱光潜所以在其晚年全力译介<新科学>的真正根由,首先必须较为全面地联系其一生的实际遭遇与思想背景,搞清楚维柯的<新科学>在其晚年美学生命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里需要还原一个事实:50年代朱光潜的学术思想转变实际上是他一生美学思想历程中的一次"断裂".而他对<新科学>前后评价的变化以及他晚年实践论美学观的变异则表明:根据<新科学>得出的"认识即实践"的结论,实质上是对其早年美学观念的重新返回.对<新科学>的译介和阐释,则是他对自己美学生涯中的"断裂"进行"缝合"的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缝合"的企图恰恰彰显了他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