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去行政化成为我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高校行政化日趋严重,问题根源于中国现行体制自身发展的逻辑,高校去行政化的基本条件即现代大学制度和先进的教育观念土壤尚未具备,高校去行政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组织中行政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界的广泛认同,国内的研究者中也有人已经意识到了大学组织中行政权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中国大学要建设积极有效的行政权威,就必须首先解决大学体制的行政化问题,特别是学术组织的行政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管理中行政化倾向日趋明显,行政力量强势,不利于依照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办学,"去行政化"改革势在必行。此改革既面临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也亟待克服许多困难。本文阐释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涵义,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面临的利弊因素,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观察     
大学校长腐败的制度机理 《中国新闻周刊》10月21日的文章说,大学行政官员成为腐败的急先锋,令人震惊,但并不奇怪。整个中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行政化,政府管理大学采用行政化模式,把大学当作一个行政单位对待。正是这种制度给了政府利用大学追求教育之外目的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近来,针对大学行政化的批评不绝于耳。我们在对此种高校管理的消极行为进行批判之余,更应该探究的是大学作为社会组织中的特殊机构.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影响?文中通过对高校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高教管理内部与外部行政化以及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与失衡。得出,大学行政化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人们一种被歪曲了的观念。说明大学行政化并不是高校管理的“需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想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导刊》2014,(25):13-14
社会工作者的根在基层,基层也是上面千条线落地的地方。行政工作占据了基层工作者大量的时间,而社会工作的行政化问题也随着社会工作者在基层的大量引入浮出水面。与简单的社区工作行政化有所不同,社会工作的行政化既包含社会工作者因行政工作事务缠身而行政化,即社会工作者被行政化;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承担大量的行政性事务而行政化,即社会工作服务被行政化。无论哪种被行政化,都使社会工作者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服务中。让我们听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以期寻找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让社会工作回归其职业本位、专业本位。  相似文献   

7.
吴玉婵 《现代交际》2011,(9):194-194
高校去行政化是指高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是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对推动当下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改革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高校的“去行政化”是现阶段一个热议的问题,本文简单讨论了我国目前高校去行政化的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谢湘 《老人天地》2013,(10):18-19
刘道玉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大学去行政、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和创造不止。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的500余份高校教师样本的实证研究分析,以SEM结构建模的方法对不同维度心理契约破裂(交易型、关系型、平衡型)和高校教师EVLN行为(退出、发声、忠诚、忽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除交易型心理契约破裂对高校教师退出、发声、忽略三种行为有影响外,多数维度的心理契约破裂均对高校教师EVLN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高校去行政化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定量化依据,对于准确把握高校去行政化的方向,更加科学、有效地落实去行政化,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克服团组织承受能力与工作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一些团组织试图借助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强化团内指挥系统的权威性,保证团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活动的实施。所谓团组织行政化的工作方法,指的就是这种与行政管理无更大区别的工作方法演化趋势。一、行政化工作方法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一)特征1.工作计划的单向性。团干部对行政管理方法的简单认同,使团的基层组织往往把党委、上级团委的工作要求,作为确定工作计划的唯一根据,而忽视了当时、当地团员青年的需求,使工作的计划、工作的内容往往成为上一层级的工作目标的翻版。2.工作推行的指令性。忽略人的思  相似文献   

11.
在社区自治理论探讨中,一直存在对"国家"与"社会"、行政化与自治化、管理与治理、权力本位和权利本位等概念的争论。然而,在地方政府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对社区放权还是让利,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这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行政化困境和边缘化困境。在行政主导型社会仍会较长时间存在的背景下,"放权—增能—再放权"是社区自治得以顺利实现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朱帅兵 《职业》2016,(23):20-21
文章从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德育模式、摆正教研定位、学校去行政化等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现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14,(10):11-13
社会转型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社区工作者对于行政类和自治类以外的公共服务事项往往心有余力不足。与此同时,带着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进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却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专业的用武之地在哪里?面对在许多社区出现的社会工作行政化趋向以及社会工作者被视为辅助性人员的困惑,我们有必要思考,在这背后,究竟有哪些角色厘定与观念认知上的错位?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服务平台和服务目标,他们之间应该有理想的协作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志愿精神的匮乏,使得我国大学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学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探讨志愿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大学没有真正理解志愿精神、缺乏自觉性、志愿者组织行政化、缺乏激励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大多基于行政动员视角解释公共部门人员捐赠水平为何高于私人部门人员,本文则创新性地将行政动员和亲社会动机同时纳入研究模型,系统考察了个体捐赠行为“公私有别”的内在机制。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发现:与私人部门人员相比,公共部门人员的捐赠金额和捐赠比例均显著更高,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在捐赠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行政动员甚至行政强制,还在于其拥有比私人部门人员更强的亲社会动机。不过,亲社会动机的影响相对较弱,样本期内行政动员仍然是公私部门人员捐赠行为差异产生的主要机制,这在扶贫救灾、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保等各类捐赠领域均有所体现。本研究表明,公共部门人员比私人部门人员更多投身慈善事业不完全是“被动的自愿参与”和“行政化参与”,该行为一定程度上还兼具“主动性参与”和“道德化参与”的意涵。  相似文献   

16.
行政裁量权基准的设立,对于控制行政权的行使具有重大意义。因现阶段行政裁量权基准没有规范化和统一化的制度,在实践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要解决行政裁量权在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就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不同的层面上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本文探讨了从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以期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政社合作中探索,在本土中创新,是我见证上海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感受。1997年,浦东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社区等领域工作。5年里,这些专业人员在行政框架内工作,行政化与社会化难以融合。探索新的机制成为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大学治理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大学管理松弛、发展迟滞的主要因素。在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大学必须面向新常态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加强大学的民主管理,让大学管理者的决策符合人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大学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共同治理",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释放,使广大的利益相关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使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重拾大学精神理想、学术规范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犀 《金色年华》2010,(7):38-38
我知道,只要苏沫沙哑着声音来找我,八成又被姜藤欺负了。 苏沫和姜藤是大学4年的室友,毕业后,苏沫留在学校做行政工作,姜藤去了一家外企。由于两家单位相隔不远,所以就合租了一套小二居。  相似文献   

20.
徐金金 《现代妇女》2014,(8):117-117
行政裁量在行政法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对行政裁量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本文首先从现实情况入手,介绍了行政裁量基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由此引出行政裁量基准存在的现实争议,再具体到我国行政裁量基准存在的问题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在本文中,笔者就主要针对行政裁量基准的完善做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分析,从而使行政裁量基准发挥更好的作用,以此限制行政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