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针对灾区群众需求多元,社会问题复杂多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严重失衡的现实,民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四川省民政质部分灾区对口援建省市民政部门、灾区各级政府以及各类社会工作行业管理机构、多种社会服务组织积极整合社会工作专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支援灾区、服务灾区,在我国开创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先河,有力推动了灾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与实务开展,稳步推进了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社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对刚刚开始的中国社会工作来说.2008年的四川地震灾区是个难忘的地方,在那里,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第一次集体亮相。灾害社会工作成了2008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工作的核心话语。2008年11月29日~12月1日.由民政部组织召开的全国“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民政系统、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研究者、实践者等100余人围绕“当前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展开讨论。现将研讨会上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二是摸清需求。摸清灾区群众需求是确保外部社会工作力量有效介入灾区服务的前提。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立即联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和北京大学等高校赶赴灾区,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四川省民政厅与西南财经大学组成联合调查组,就灾区民政工作和群众需求开展问卷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国际和国内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灾害救援、灾后重建以及协助政府、安抚动员民众、化解矛盾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灾后重建应与发展社会工作相结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介入灾区服务的重要性及作用后,结合自身资源和行业优势,提出了“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试点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5.
为支持四川都江堰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并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该服务团自2008年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重建支持网络等手段,抚慰灾民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协助灾区人民开展自救和自建。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在经历了争取将社会工作纳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的大量努力之后,因应灾区全面恢复重建的需要,(汶川)广东社工站/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汶川大同)在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委、县政府以及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后,一批试图突破社会工作发展瓶颈的社会工作者们,率先发出声音、采取行动、奔赴灾区、亲历亲为,参与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记录他们在灾区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并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汶川大同)是顺应汶川地震灾区物质和精神全面恢复重建的需要而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机构自2009年成立至今,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有声有色地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心理援助和社会体系重建也随之进入了第二阶段,社会工作迎来了进入灾区的重要时刻。全国各地,多支社会工作服务队先后多次进入灾区,完成他们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灾后重建是多层面的,既涉及物质性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人们(尤其是因灾致残人士)的生理康复,也涉及人们的心理调试、生活方式调整、家庭和社区关系重建等诸多方面。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协助人们的社区关系重建,以促进社区互动、形成社会支持、凝聚社会资本,使人们通过社区互助实现自助。笔者根据作为上海社会工作服务团复旦大学服务队第二批领队在都江堰市城北馨居祥园援建的经验,谈一谈对社工介入灾后社区重建原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是社会工作参与中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三年,也是对口援建和大规模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的关键之年。这一年,灾区工作重心实现了大转变,即逐步从较为关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向更加注重常规发展转变,从快速修复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向更加关注民生事业转变,从大量运用外部资源支持向更加注重发挥本地优势转变。与灾区工作重心转变一致,2010年的中国灾害社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这是云南省自200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昭通地区197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较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与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专业作用,有效地回应鲁旬地震灾区群众心理社会服务需求,民政部组织实施了“鲁旬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统筹和派遣北京、上海、广东、四川、中国社会工作协会5支社工服务队和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组成的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组深入灾区,依托云南本地建立的社会工作协调平台,集聚内地以及港澳的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与社会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民间社工篇里.我们选取了仍然坚守灾区的”儿童友好家园”、青红社工站、剑南社工站、鹤童社工站、国际小母牛、众益华龄,还有未在版面上出现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在北川、安县等地设立的7个儿童希望社工站,“香港无国界社工”擂鼓社工站,台湾慈济协会什邡社工站,以及不标明白己是社工机构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参与灾后重建的众多NGO,比如去年我们关注过的NGO备灾中心、陕西妇女研究会等。他们,是灾后社会重建和精神重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共有4834个受灾贫困村列入了灾后恢复重建范围.  相似文献   

15.
嵌入式发展策略在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工作提供正确的发展向度和工作框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中心)作为灾后重建的第一个体制内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为社会工作嵌入式发展和灾变社会工作积累了一些探索性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与以往地震灾害恢复重建不同,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从一开始就将扶贫开发纳人到与灾区恢复重建的全部过程,无论是开始的应急响应,还是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甚至到规划的全面实施,扶贫开发都融入到了整个灾区恢复重建的体系之中,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灾害防治及其灾后恢复重建历史上的创新,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创举,不仅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30日,民政部人事司(社会工作司)主办的“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大力支持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生产,促使灾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各项建设尽快恢复和超越灾前规模水平,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围士资源部、财政部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相继迅速制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川府发[2008]20号)、<国上资源部关丁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19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国家和省灾后恢复重建国土资源支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川国土资发[2008]65号)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灾区恢复重建和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若干优惠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协助四川灾区进行社会恢复和重建,“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组建了四支服务队,前往都江堰市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逾200日的专业服务,协助居民与其外在环境重趋“适应性平衡”。实践显示,专业智慧在具体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社工灾后的“坚持和守望”很有意义。社会工作在坚持专业性的同时如何结合灾区的本土文化,如何先通过实务服务逐步去赢得制度空间,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国家减灾防灾体系中的专业技术力量,如何探索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体系、机构建设模式及评估体系,社工灾区两年的探索正在显示着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