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传统断裂,古典的理论形态被西方文论话语系统切换,文学理论的观念、范畴、研究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末当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对话时代,痛感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古代文论更切合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属性,更切近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深入发掘梳理,准确阐释转译,大力普及推广,使中国学者能够掌握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以此与西方学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当代文论的理论范畴、表述方式、体系建构加以比较,精心选择,择优组合,融会贯通,是21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论被译介到中国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并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两次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初,表现形态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西方文论是重要的外力和理论参照;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末,表现形态是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型,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传统断裂 ,古典的理论形态被西方文论话语系统切换 ,文学理论的观念、范畴、研究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 2 0世纪末当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对话时代 ,痛感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古代文论更切合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属性 ,更切近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深入发掘梳理 ,准确阐释转译 ,大力普及推广 ,使中国学者能够掌握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 ,以此与西方学界对话 ;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当代文论的理论范畴、表述方式、体系建构加以比较 ,精心选择 ,择优组合 ,融会贯通 ,是 2 1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政治性文论、学术性文论、体悟性文论与教科书文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4种基本存在方式与形态类型.毛泽东文艺思想是20世纪文学理论史上最为典型的政治性文论.政治性文论指的是近现代文学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特定的阶级、政治集团或政党的文艺观的系统化与理论化,政治性文论也分析并阐释文学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它更为重视的不是文学的内在规律、形式技巧,而是文学的外部规律,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思想内容的政治导向性.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在自身的发展中,所曾出现的政治性文论的一统化、一体化与一元化,并非是理论批评自身逻辑选择的结果,而是政治文化外在规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们学者借用西方理论与观念时,可能忽视了中国文学理论必须要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基础上,而西方文学理论的局限性就表现在中西文学史与批评史发展的差异上,而一味地以其为方法来衡诸于中国文学,就显得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党圣元《返本与开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阐释》在当代文论陷入困境之时,思考的焦点问题是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目的则是立足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实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力作。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研究,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研究队伍可谓庞大,研究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同时也不断彰显出其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古代文论研究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以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纯文学范畴作为参照,致力于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材料中,清理出一条古人对文学从缺乏自觉到产生自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到审美中心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实际,古代文论的创造者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探讨西方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等结合在一起予以论述.既然如此,倘若坚持所谓的纯文学理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早期文论,就必然会把许多资料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也就不利于发掘"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反映不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真正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对于"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尽管目前有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但两种思路与主张都存在着理论构建的封闭取向及误区,并远离了具体的文学实践,而这也使它们终究没能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就必须从其认识论根源入手,回归到实践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来,从当代中国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出发,坚持应有的学科性质与中国话语构建,并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从而既克服张江先生批判的当代西方文论那样直接征用场外理论而造成的文学研究对象的偏离和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自身构建的不足,又避免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将文学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和在自我封闭中与西方文学理论对立起来而出现的重建误区,以推动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初以前的传统隐喻研究多是针对隐喻本身的规定性展开研究,20世纪以后的隐喻研究则深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中国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关注和应用西方隐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文学理论研究殛待加强的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三年十月初,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专题讨论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本省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文艺部门的文学理论工作者约三十人,其中既有从事马列文论或文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学者,又有研究古代文论或西方文论的专家。共聚一堂,各抒己见。与会者认为:建立  相似文献   

11.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2,22(1):50-55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曲折发展的历史 ,繁荣新世纪文学批评 ,一是要寻求批评的学理化 ,希望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的交融、整合中加强自身批评原理的建构 ,保持批评话语的独立规范 ,力避批评的传媒化 ;二是要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在批评方法、批评家类型、批评声音、批评文体等不同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多姿多彩 ;三是力戒批评的意气化 ,希望批评家挣脱名缰利锁 ,排除怨恨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文论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 ,5 0年代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 ,对中国当代文论基本理论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构架和高度政治化的特点 ,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都产生了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西方文论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冷热交替的过程。我国学界曾经的理论热一方面标示着对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渴望与追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西方文论的过度崇拜和理论运用的失范以及运用者自身的理论匮乏。文本阐释与文学研究中运用某种理论和观念,体现了阐释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审美与人文的价值判断,符合文学评论之规律和规范,与西方文论之主观预设不是一回事,文学之跨学科研究也不等于“场外征用”。要理性对待现当代西方文论,不能因为其有某些缺陷而无视其对我国文学研究曾有的作用和依然存在的借鉴价值;不能因为理论热之弊而忽视理论之重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我们责无旁贷的理论原创与理论建设的历史责任。理论热后呼唤的是融合了古今中外之优良理论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文学理论,以及有理论深度和学术理性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子,这30多年来,如何借重西方话语或者转换西方话语,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命题之一。不能否认借重和转换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但中国批评家对"中国经验"的暧昧使用,对伊格尔顿"后理论"的任意拆解,暴露了中国批评家与文学现场的隔膜,并论述了在此基础上批评家普遍借重的"对话型"方法论有其必须警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用文言文书写的传统文学理论,古代白话文论因其语言的通俗性而更便于人们的理解与应用。然而,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包含了古代白话文论在内的传统文论的批评功能持否定态度,且纳入到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中,使得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应有的现实价值。本文以古代白话文论的梳理、学术界对古代白话文论的认识,以及古代白话文论在教学中的意义为线索,深入分析以古代白话文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当下意义,并由此揭示古代白话文论于文学理论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17.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的原因,国内的相关研究论述大多集中于讨论两位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与西蒙.德.波伏娃的思想启蒙与女权主义运动的直接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特点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也具有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与传统的文学理论相比,无论是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哲学思想还是指导具体批评实践的批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兴的三大理论趋势——对非理性力量的认同、对读者的授权以及政治批评的介入——成为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批评家: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结合,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当下的文化批评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在这种状况下,必须认识到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差异。中国的文化研究在1990年代的兴起具有本土文化语境与西方理论影响两个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本土现实的挑战是更为根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