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江立中(岳阳师专中文系)屈原研究,聚讼纷坛。屈原作品25篇,创作时间的轨行先后,就历无定论。这25篇的诠次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九章》与《离骚》10篇。关于屈原的绝笔诗,历来尽管持论不同,但都集中在《九章》与《离骚》诸篇。笔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3.
《离骚》究竟作于何时?宋代以来的屈赋研究者大多认为是屈原被疏或放逐汉北时期.而游国恩、郭沫若、陈子展诸先生则力排众议,确认司马迁晚年关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说法,定《离骚》为屈原放逐江南以后的作品.我完全同意游、郭、陈三先生的结论.由于这个意见在学术界尚有争议,特别是近年来出版的《楚辞》注本,大多仍取旧说.因此,很想对"《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以后"的意见有所申说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楚辞学界对《离骚》的创作时地仍然有许多不同看法。根据对汉代学者的有关记载和对《离骚》及其它可靠屈原作品的仔细、全面的解读与分析,《离骚》最有可能是在约楚怀王(公元前313年)至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间被绌或待放于汉北时所作,是屈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和最早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史记·屈原列传》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所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里讲了三层问题:1.《离骚》创作于怀王时期,屈原被疏之时。2.屈原被疏是由于小人嫉妒谗言所致。3.屈原被疏后忧愁幽思,委屈难解而作《离骚》以发其怨情。郭沫若先生不赞成司马迁的说法,他把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最重要作品,它本身不仅是一篇光辉的政治抒情长诗,而且对了解屈原的斗爭经历和思想性格,以至于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离骚》的创作年代历来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古今研究者对此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本文也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一《史记·屈原传》最早说到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传中在记述上官大夫夺稿、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紧接着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相似文献   

7.
论《离骚》称"经"与刘勰《辨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关于屈原评价的一场论争,其实是围绕《离骚》称“经”这个问题来展开的,本质上是在两汉经学视野中儒家功利主义诗学观的价值之争。对屈原《离骚》的公允评价以及六朝以后《楚辞》在集部以一书而独立成类,则与刘勰《辨骚》对此所作的辨析和总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译载《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是一篇谬误百出的文章。本文仅就他否定屈原之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离骚》非屈原所作这两点,试加评论。 “屈原否定论”在国内起源于著名经学家廖季平先生,其后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又从不同角度张扬其说。五十年代初,有的学者尚承其余波,否定屈原其人,强以《离骚》著作权归之淮南王刘安。在这几十年中,上述错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四年夏季的一天,叛徒江青去天津途中,与其文学侍从梁效们忽然摇头晃脑吟诵起《离骚》来了。爱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屈原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在思想人格上毫无相通之处,那么江青从《离骚》中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而江青吟诵《离骚》之时,正是“四届人大”召开前,她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屈原的《离骚》是中华文坛一颗灿烂的巨星,也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名著。两千二百多年来,它一直闪现着斑斓陆离、沉雄博大、气象万千的艺术形象,放射着凛冽正气和爱国主义的熠熠光芒。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瑰宝,陶冶性灵,润育文苑,深远而悠长! 两干多年来,研究《离骚》者甚多,名著不少。然而,运用唯物辩证法、现代逻辑科学深入探索者则不多见。因而,对屈原生平及《离骚》内容误解颇多,对《离骚》思路剖析分  相似文献   

11.
班固30岁以前,精读《离骚》,得其神韵,著作《离骚经章句》一卷,称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这是班固的基本观点。45岁后将其献上时,增写后序一篇,猛批刘安,对屈原亦颇有微词。两序的差异,主要是作者生存状态的变化所致,但不足以动摇其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斗争激烈搏斗的时代,是奴隶主贵族复辟奴隶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里,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光辉的作品——《离骚》。《离骚》是当时楚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屈原这样一个法家人物政治思想观点的表露。今天,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离骚》和屈原,给它一个恰当的评价,这对于  相似文献   

13.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组诗歌,关于《九章》的作者、写作时间、篇名和各篇主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认为这九篇作品都应是屈原放流时期所写,包括楚怀王流亡秦国时期,以及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怒迁”屈原以后两个时间段。《九章》的编者很可能就是刘安。《九章》的主题和书写方式与《离骚》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离骚》的续篇。  相似文献   

14.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 ?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 ,《离骚》与《九章》中反复申说这一点 ;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 ,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 ,因此 ,“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15.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具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祗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6.
《离骚》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领略楚国瑰奇神秘的巫卜文化的机会,也充分展现出屈原那完全不受羁绊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说,"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正是屈原理想追求最自我的体现。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的政治现实和民俗风情。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屈原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民俗风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离骚》艺术风格的形成,而《离骚》的艺术风格又反过来促进和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评价。“绝唱”者,窃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意。是就太史公之胆略,《史记》之“实录”精神,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诸方面而言的。那么,“无韵之离骚”的意义又是什么?《离骚》这首抒情长诗与经传体的通史《史记》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笼而统之,似乎简单明了,然而比较准确详尽地阐释则似乎又非易事。下面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试做一粗浅的回答。一、“千古第一知《骚》者,莫如太史公”。在《楚辞》研究史上,司马迁及其《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及其《离骚》的第一位研究者,和第一篇学术文章。关于屈原的事迹,先秦典籍不见记载,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可视为第一篇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文章,成了后人研究屈原的最重要的资料。在司马迁笔下,屈原首先是一个具有内政外交才能的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时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曾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一首涵量极其丰富的长篇抒情诗。曾国藩与友人论文说过:“万山旁薄,必有主峰。”《离骚》建构的主峰是什么?本文认为:屈原实现美政的崇高理想,已绝望于楚国,自然把眼光投向别国;然而他对宗国的深厚感情又使他难以去国,这一矛盾冲突把屈原推向了极端烦乱和痛苦的深渊,也构成了《离骚》的主峰。全诗便围绕这一主峰而展开、而进行、而终结  相似文献   

19.
《屈骚探幽》(赵逸夫著,甘肃人民出版社,lops年5月出版》是一部从文艺学、美学和阐释学角度研究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力作,“全书分三编,上编解决《离骚》的创作环境、背景及内容、艺术鉴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中编论《离骚》创作中对以前诗歌和楚国民歌在形式、情调、风格、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探讨了楚国的音乐、美术、舞蹈及文风对屈原抒情诗特别是对《离骚》的影响。下编对《离骚》作了新注新译,有些需要重点加以辨析考证的问题,另为《辨证》,列于《新注》之后。”《见《前言》,从总体上说本书前两编属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屈原的戏曲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宋元时代,就有取材于屈原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南戏有无名氏《屈大夫江潭行吟》,北杂剧有睢舜臣《楚大夫屈原投江》和吴仁卿《楚大夫屈原投江》,可惜都已失传,无从查考。明清戏曲家写的屈原戏更多,如传奇有张坚(约1681——1771)《怀沙记》和胡盍朋(1826——1866)《汨罗沙》,南杂剧有郑瑜(1612?——1667?)《汨沙江》、尤侗(1618——1704)《读离骚》和周乐清(1785——1854以后)《纫兰佩》,今都存于世。还有吕天成(1577?——1614?)《双栖记》,涂应乾(明末)《汨罗记》,袁于今(1592——1670)《汨罗记》、顾彩(1647?——1709)《楚辞谱》和无名氏《正则成仙》,大都失传。总之,从宋元到清明,出现了不少屈原戏。至于嵇永仁《续离骚》和吴藻《饮酒读骚图》两种杂剧,都不是直接写屈原的,而是比拟《离骚》,或者借读《离骚》,大发牢骚。由此可见屈原及其诗篇,对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